Morris
1周前
中国历史上的古代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王朝,都拥有庞大的基本盘,唐宋元明清莫不如此。一个基本事实是,历史上那些起义领头的都是贵族官吏、地主富农、富商家庭出身的人,平头老百姓们绝大多数是生生世世都不会反抗的,因为他们都是皇帝的基本盘。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这大家都知道。元朝皇帝是朱元璋赶跑的没错,但是反元起义是朱元璋领导的吗?不是的,起码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不是的。最早反元的有山东的韩山童、刘福通,他们是富贾巨商。高邮的张士诚,有钱的私盐贩子,胡广的徐寿辉、彭莹玉商人僧侣,还有亳州的郭子兴是富商。而朱元璋是贫农出身,他正是大元朝的基本盘,他没有领导反元起义,正相反,在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他的表现完全就是大元王朝的基本盘的表现。总是从动机上说,朱元璋是被逼无奈才不得不入伙,假使元军不去抓他他铁定继续当大元的基本盘。 清朝呢洪秀全当然不是底层,他出身耕读之家,曾经在现实中名列前茅,虽然没考上秀才,也不妨碍他在家乡当厨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洪秀全算是个知识分子。在那个普遍文盲的年代,这样能识文断字的乡村教师对普通人是降维打击,不然怎么当教主。到了近代,那些抛头颅洒热血,想推翻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也都是社会上层人大,都是贵族、官员、地主、富商家的孩子,他们如果不闹事,都能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讽刺的是,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哭着喊着寻死觅活,不让剪辫子,他们不觉得被压榨、被欺凌有什么问题。他们这些人是最爱皇上的,被官府欺负他能忍,但你要是剪他的辫子,他跳着脚骂你,你要是敢骂皇上,他恨不得灭了你。 这些王朝为什么能统治几百年,正是因为这些庞大的基本盘。在他们眼中,皇帝是正义的化身,永远英明伟岸,社会有问题,那都是奸臣们闹的。皇帝是盛名的,欺负他们的只是贪官污吏。比如海瑞骂嘉靖为家家净,但是百姓们认为那都是严嵩那个奸臣搞的鬼,只要打倒严嵩,换一个首辅,社会就会有希望。而皇帝也习惯于让大臣背黑锅,帝王术就包含养奸臣一条,奸臣最擅长为皇帝背黑锅,严嵩就是个为嘉靖背锅的,但是百姓不恨嘉靖,他们首先恨直接管他们的小官,然后恨管小官的大官,一级一级恨上去,恨到严嵩为止,就是不恨皇帝。他们以为皇帝是公平正义的,欺负他们的只是贪官污吏。他们不想推翻皇帝,只想杀贪官污吏,他们认为贪官被除掉了,新来的官就会是好官。 也有一部分的基本盘会对皇帝也失去信心,但只是对在位的皇帝失去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皇帝身上。比如说嘉靖不行,那嘉靖儿子总行吧,要是嘉靖儿子也不行,那嘉靖儿子的儿子总行了吧,咱大明不可能代代出昏君吧。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底层都是基本盘,他们中也会出现具备反抗精神的人。但是从根本上说,因为底层教育程度低,组织度差,没有行动纲领,不会画饼,取得点阶段胜利就就开始内斗,就算一时得势,也很容易被扑灭。 所以,但凡成气候的企业领袖,必须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资源的人,这些人往往出身富家,并且有一定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再看这些王朝,明明社会矛盾深重,税负繁重,饥荒战乱不断,可依旧能维持百年或几百年的统治,原因就是这庞大的基本盘。底层百姓是统治的基石,是帝国最坚固的护城河。他们在精神上接受了天命叙事,把苦难归咎于命运或是贪官。他们习惯了歌颂皇帝,跪求青天,而从未想过去质疑这个王朝本身。
Morris
1周前
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过去四十年高速增长的核心在于一种独特的“损失分配”机制,即通过制度设计将社会化成本转嫁给农村人口、环境和金融储户,从而实现土地、劳动力、环境和资本的全球最低成本。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发展主义优先的权衡:在土地征用中,农村居民以最低补偿换取城市化进程;在劳动力市场,数亿农民工以远低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支撑工业化;在环境维度,短期污染换取长期工业基础;在资本端,强制存款政策压低融资成本,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然而,这一机制对底层大众构成了深刻的结构性不公:农村一代人不仅贡献了前半生的廉价资源,还面临后半生保障缺失的风险,如养老金、教育和医疗的城乡差距,导致财富积累高度集中于国家及利益集团(约占总财富的70%+),而底层仅获20%的碎片化收益。这种不均衡不仅侵蚀社会合法性,还可能引发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如逆城市化趋势或消费疲软。更值得全球资本警惕的是,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债务偿还”,即将国家持有的50%财富重新分配以补偿底层。但在资本管制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下,国际投资者可能面临“进得来、出不去”的困境:低成本吸引资金流入,却因政策转向(如加强反腐或AI优先投资)而放大退出风险,类似于一笔高收益但隐含道德和社会尾部风险的赌注。长远看,忽略这些结构性失衡的投资策略,将难以捕捉中国从“掠夺式增长”向“包容性再平衡”的转型红利,转而暴露于系统性回撤的脆弱性。
Morris
1周前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从小没见识过如何成功的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压根就不知道这场人生模拟游戏的通关技巧。有些人等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缺,是真正意义上的什么都缺,缺少基本的常识。怎么坐地铁、怎么坐火车、怎么坐飞机、怎么点菜,怎么租房。缺少对社会规则的了解,所以经常被骗被坑。缺少人生规划,经常换工作,要么就是一份工作干到底,从来没考虑过其他出路。缺少自我认知,失压抑和贬低自己,缺少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常年被PUA却不自知,遇事非常拧巴,如梗在喉,哑口无言。因为什么都缺太过于匮乏,所以悲观厌世,胆小怯懦,社恐抑郁、压抑拧巴。 有些人出生的环境里,就有人能做成功的范例。这个范例不仅仅只是功成名就,而是涉及生活上的诸多小细节,怎么轻松愉快的与陌生人交谈,缺少熟人亲戚怎么不失礼貌同时保护自己隐私的寒暄,怎么大方的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心情不好的时候如何调试自己,如何集中注意力,遇到两难境地向哪个方向做选择,这些小技巧都是通过耳濡目染学会的。在我们尚且懵懂的时候,如果周围环境里有人能成功的应对生活,我们就能通过言传身教学会这些小技巧,然后不断的在生活中取得小小的成功,而这些小小的成功又会不断积累在我们的心里,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 但假如我们无法在环境中学到这些成功小技巧,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在环境里耳濡目染的都是无法面对压力的时候就暴跳如雷,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只会无能狂怒,遇到分歧的时候不断翻旧账,试图进行感情控制,只会不停的抱怨,并把期待压在下一代人身上,不断强调自己对他人的好影响。他人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自己的帮助,他人失败都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等等。如果我们从小的环境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学习到的就是这样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必然导致失败。可能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因为感受过这些不良技巧带来的痛苦,因此下定决心我绝对不会这么干。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让我们从负数得到零,但是却没办法让我们从零走到一,我们还是会在生活上处处碰壁,还是会不断的经历那些小失败,不断的感受到压力,因此不可能变得自信。 所以想要自信,就要去学好的人生模拟游戏的通关技巧从最细节的细节开始,从如何打扫卫生,如何刷牙洗脸,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开口说第一句话开始。不要去看那些大道理横行的鸡汤文学,大道理是世界地图,我们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但是从A点走到B点,需要一步步很细节的技巧才能保障我们的安全和温暖,毕竟魔鬼它藏在细节里。
Morris
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