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1周前
个人努力就能翻身的神话正在崩塌。这并不是新鲜事儿,因为从来就没有哪个时代是为底层人真正准备上升通道的,他们只是在红利期暂时允许上来,而当蛋糕切完,门就关上了。向上流动只是特殊时期的例外,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历史的常态是什么?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是利益阶层自我复制,是资源的再分配,从不考虑你。只有在以下几个特殊时期,底层逆袭才变得可能,像战争年代打破旧权力结构,草莽崛起向新政权建立洗牌,灶神树典型。或者是像技术变革初期,信息红利释放,草根有窗口。再或者是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底层有议价权。而当这些窗口一一关闭,游戏就开始锁门,逆袭者变成了上岸的例外,而不是不变的希望。 权力的本能是垄断希望,而不是分享希望。你以为教育公平、机会平等、法治正义是自然存在的,不那只是权力为了稳定、为了维持幻觉而设下的温柔陷阱。当社会不稳定,他们制造希望稳定民心。当社会有稳定,他们销毁希望维持阶层权力。阶层的最高本能是把一切机会、资源和向上通道转化为家族资产进行封存,就像古代的世袭贵族,到了今天只是变成了金融产品的内幕消息属于谁,顶级人脉和平台谁能进入。 你看到的世界是被设计过的幻想,你听到的鸡汤是怕你醒来之后质问科技并没有解放你,它只是换一种方式奴役你。有人说现在是知识时代,只要你聪明就有机会,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你有被看见的机会,但现实是你辛苦写文章发视频,平台不给流量。你好不容易做出产品,资本反手来抄袭你。科技的本质从来不是平权,而是放大强者,剥夺弱者。平台、大数据最终都不是来帮你翻身的,而是掌控你的注意力,榨干你的创造力,剥夺你的自主性。科技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把你困在流动性假象里。 真正的破局不是成功学,而是绝情学。你不需要再相信美梦,你需要的是看清现实,理解规律,构建自己的生存逻辑,不再迷信成功的定义,而是重新定义有尊严的生存,不被收割,不被卷入,不被剥削,已经是一种胜利。这个世界不缺追光者,缺的是制造光源的人,他们的系统不是为你设计的当阶层封锁,上升通道消失,你还有一条路可走,不是爬得更高,而是活得更清楚,清楚规则,清楚现实,清楚自己的位置,然后选择不卷不贵,不盲从。你未必要翻身成为精英,但你可以觉醒,成为这个时代最难得的存在,一个不被驯服的灵魂。
Morris
2周前
人生真正的开始始于40岁,在此之前的一切只不过是研究,有的人可能在二十几岁,有的人在三十几岁之前就开始觉醒了,但对很多人来说,40岁是那个再也无法回避的转折点。40岁之前的我们到底在研究些什么呢?那是一个建构人格面具的阶段,你学着如何去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一个专业的职场人,一个合格的父母,一个体贴的伴侣,一个尽责任的孩子。你追随着社会的标准,适应着环境争取认同,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总会冒出一些挥之不去的念头,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吗?你拼命成为的这个人真的是你自己吗?这些疑问不是空穴来风,他们是你内在真实的自我,在层层面具之后发出的微弱的呼声。 生命最初的几十年,并非故事的主线,而是必要的准备。他将人生分为两个重要的半场。前半生我们致力于适应外部的世界,建立外部的自我,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人格面具,而这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规则,建立根基。同时也提醒我们,仅仅生活在人格面具之下,我们会感到到一种深刻的生命停滞,你会渐渐的感到内在的疲惫,似乎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份热情和好奇,生活的意义变得模糊甚至空虚,你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有一种说不清的虚无,因为我们太习惯戴着面具去生活了,以至于慢慢的以为那个就是你自己。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意义跟真实的需求会愈发的强烈,你会开始意识到外在的成功、角色的完美已经无法填满你内心的空洞。这个过程为个体化,这是一个整合内在,走向完整的旅程。不再只活在别人眼中的角色里,也不再执着于去讨好这个世界,而是开始认真的问,我是谁,我愿意如何活下去。这条路走起来并不总是会让你舒适的,常常伴随着动荡、怀疑,甚至一次彻底的重建。你需要直面自己的阴影,那些被你压抑、被隐藏、被否认的部分,你内心的脆弱、不安,未曾实现的那些渴望,甚至一些你觉得不应该存在的冲动。 但他们并不是邪恶的。这些阴影是尚未被意识到的自我,它不是问题,而是一部分的。你如果你忽视阴影,就会让你陷入内在的冲突,甚至不断的将问题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只有当你勇敢的看见他,接纳他,才能整合出一个更加有力量的我,这个就是个体化的真正意义,不是修掉所谓的不好,而是整合那些看似矛盾的部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人。而科学也在印证这一点啊,现代神经科学发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加的平衡,情绪调节能力会提升。我们不再容易受外界的摆布,而是更能静下心来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于是你会看到啊,很多人在中年会经历一次人生的拆解,转换职业,重建关系,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甚至彻底的重新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这些改变都不是失败,而是他们对灵魂真实的寻求,是你终于开始不再迎合,而是选择做一个更贴近自己的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完全的接纳自己,但这正是最自由的事情。
Morris
2周前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明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还在拼命歌颂幸福,而有些地方的人虽然生活富足,但却总在批评自己的国家?答案可能藏在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控制一个群体最有效的方式从来不是控制他们的钱包,而是控制他们的思想,而控制思想最隐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操纵语言。只要你掌握了话语的定义权,就能悄无声息地重写一个人的世界观。比如,把下降说成负增长,把裁员包装成优化,把失业说成灵活就业人员,把贫困人口美化为待富人群。你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早就活在别人设好的语言性经历。 曾经有个一个实验,他拿起一块普通石头说,从今天开始,这块石头的名字叫做索尔,在以后的上课和生活中只能够将它称之为索尔。一开始学生们都非常的不习惯,但是慢慢的怪事发生了,他们不仅习惯于把石头称之为索尔,甚至开始赋予索尔各种新的意义。有同学说索尔这个名字像原始部落的仪式道具,也有同学称索尔像是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甚至还有同学说索尔听起来像是一段悲壮的民族史诗。你发现了吗?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但只要换了个名,持续的用新名字去说他,想他,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竟真的被改变了。 对此,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语言不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他更是在重新塑造世界。你以为是你在思考,很多时候其实是你的语言框定了你思想的边界,被污染、被操纵的语言会扭曲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所以,保持语言的清晰,其实就是守护思想的自由。
Morris
2周前
这代越是窝囊的父母,越是没本事的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进行愧疚式教育,就是让你觉得惭愧,对不起他。实际上很多他们苦是自己找的,就是特别喜欢扫孩子的兴。就比如说小的时候穷,家里的母鸡一天只生一个蛋,他不吃给你吃,后面稍微有点什么宽裕的,他也不吃紧着你吃。那你不要跟我说的是母爱,母爱缺东西的时候只让我吃,那叫母爱。不缺的时候还自己不吃,让别人吃,就是他拿不出别的东西,他没办法给你买法拉利,也没办法给你花钱让你出去留学,他还想让你对他感恩戴德,他就只能通过愧疚式教育,让你感觉到愧疚,等着你现在条件好了,本身有好吃的。 就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哈,就是幸福这个东西只要有人分享,他是可以加倍的。而痛苦这个东西只要有人给你分担,他是可以减半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亲人、爱人、友人。你今天有个事情本来很闹心很烦的,但是你跟你老婆吐槽一遍,把这个事情一说,你的烦恼,你的痛苦直接至少减了一半。同样的哥们一喝酒一聊也是的,就是你记住我这句话,就是幸福者有人跟你分享他是可以加倍的,痛苦有人给你分担是可以减半的。所以我们有好东西,比如说这个东西特别好吃,如果只有我自己吃,可能只有50分、60分。但是如果我让我的爱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跟着也吃了也喝了,说哎真他妈好吃,这个爽,这个感觉是可以加倍的,他们get不到这一点。 所以你搞点什么好的进口水果,什么好饮料、好的零食,你想让他吃一口,俺俺不吃,俺俺不带吃那玩意儿。所以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这点,因为他天天搞那一套,老是想用那种愧疚式教育,想让我对你感恩戴德,紧着孩子吃,你真牛逼,你就让我做富二代,让我18岁的时候开法拉利送我出国留学,而不是他妈哼哧哼哧高考复读,他妈的考二本。你没那么牛逼,你让我愧疚啥呢?真的是我才不愧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