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1个月前
过度考虑自己以外的人,会被会吸走能量,总是感觉委屈。如果说你对父母,对领导,对其他人多出了一分一秒去想说我怎么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呢?他们本来应该怎么对我,却没有。你觉得无比的生气跟委屈,是因为你把他们置予了高位,矮化了自己。这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就是我必须要让别人赐给我所谓的公正、爱跟资源,我才会觉得说被好好对待了。因为有主体性思维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不会去过度考虑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更加不会去一遍遍的去回味,觉得委屈不会的,而是在当下看一看自己能做什么,是最大化有利于自己的,捍卫自己只考虑是我自己想要什么,我可以做什么,这个是主体性。当你有了主体性思维的时候,你就有了脑子,你会去思考所有能够为我所用的机会、资源跟方法,你就会有能量,因为捍卫自己的主体性本身,就能够一次一次去反哺给自己一些正向的能量,即使这个结果是不遂我愿的,但这个出发点它的力量是无穷无穷的,所以说你的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你放在自己身上,他就滋养自己,如果你放在别人身上,你就会丢失能量。注意啊,你注意谁,你就在给谁能量,特别是遇到NPD这种思维简直就像是开了一个输油管一样,去输送给他源源不断的能量。我们都知道说对自己要肩负起责任,一说到对自己的责任,很多人就以为是啊,我要学习,我要竞争,我要工作。其实对自己肩负起责任,是指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开心起来的能力,不会好好爱自己,这个口子是从你童年时候就开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成年以后的意识把他堵上,就算你偶尔还是控制不住的,会自怨自艾,但是保持觉知会把你瞬间拉回来。不关注不分析别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呀,这样的思维你一旦觉察到就马上把他掐死,不分析别人,只是想他这么对我,我的感受是什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应该怎么让自己有更好的机会,做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动作?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如果你在自己身上,你就会长脑子,你就自然而然会做很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滋养自己。而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那些人,他是你的劫,但是也是你的机会,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会把注意力给到别人的时候,再拉回来,活一天就要养自己一天。
Morris
1个月前
一定要去跟那些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多来往。社会化程度高的人,他们往往考虑的更周全,他们接触的人多,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跟人打交道也更有经验。我看到有人说不要去跟圆滑的人交往,其实是因为我们把圆滑跟坏画上了等号。但是圆滑在我看来他并不是贬义词,圆滑的人有善良的也有坏的。其实这里的人我可以用另外一个词去代替,叫做社会化完成度高。我自己是特别喜欢跟那些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去打交道的。因为高社会化的人,他即使这个人坏,也会因为自己聪明而不去坏事儿。可是蠢人他即使是善良的,也可能因为自己考虑不周而去坏事。所以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觉得他挺圆滑的,他做事情非常的有目的性,我们也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但是蠢人大概率给你带来都是麻烦。我观察过我自己从学校出来以后,屡次吃亏上当踩坑的那些经验,十次有九次都是因为我栽在了直线思维上。反之我记得我在第一份工作当中,有一个男同事,他就特别圆滑,领导说的对还是不对,他都不吱声,就默默的听着。等在执行的时候真的遇到问题,拿着实际的问题,带着电脑就去找领导问,说那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然后他还会回来把这些指令同步给我们这些人,跟什么样的人去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时候应该一口就答应下来,什么时候犹豫去说,您稍等一下,我帮您问一下。他打点的明明白白的。所以高段位的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的管控。我不是说老实人就不好,如果我们把老实一分为二的去拆开看的话,我们是非常喜欢老实人身上的淳朴,做事情踏实的这一面的。可是不够灵活较真,压不住场子,在重要的时刻是真的很要命。当然也有朋友问说,那你万一遇到笑面虎怎么办呀?我的经验哈,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里面,伪君子不少,但是真高手也不少。翡翠市场里面AB货是摆在一起卖的,关键看你是有没有识货的能力。这些社会化完成度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竞争起码是在明面上的。怕就怕如果你碰上的是社会化程度看似很高,其实特别低的,你按照套路去出牌,对方直接掀桌子。所以说我们的社会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跟高手过招,我们可能会输,但是你不会白输。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吃过亏的人,他至少能够摸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律。但是如果你一直都是在简单的环境里面去打转的话,当有一天遇到突发的状况,你连该找谁帮忙,该从哪儿下手,你都摸不着门道。
Morris
2个月前
为什么投资大神巴菲特在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上,没有推荐任何的投资技巧的书籍,也没有吹嘘过自己任何的传奇经历,反而是推荐了一部中年女人的纪录片,叫做《成为凯瑟琳·格雷厄姆》。我特意搜来去看了一下啊,我认为这背后的深意,我看到至少有三层,比任何一条投资建议和技巧都值得你我细细的品味。 那第一层呢就是坚守原则。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处境啊,你今年45岁是个全职太太,你老公突然自杀了,留下了你跟四个孩子,外加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华盛顿邮报,这个就是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起点。但是后来呢他却带领着这家报社报道了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成为了新闻史上传奇的人物。其实很少有人能知道啊,巴菲特是华盛顿邮报的大股东之一,这个决定差点就让巴菲特的投资血本无归。但是呢他却在股东大会上盛赞这个决定。巴菲特亲口说是他教会了我有些原则比利润要更重要。他在那个年纪接手华盛顿邮报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商业知识都没有。但是在这种压力下,他依然坚守原则的这个勇气,正好就是巴菲特投资哲学中最核心的那个部分。你们有没有想过啊,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害怕30岁,35岁就面临到人生天花板。但是有些人他就是在45岁左右才开始实现人生开挂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容易受到非常多短期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呢非常容易让我们向自己的原则屈服。但是长期来看,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坚守自己的原则,才是真正制胜之道。 那第二层含义呢就是永远都不晚。45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被贴上了没机会翻身的标签了。但是对于凯瑟琳来说呢,这却是她人生的起点。没有经验,没有背景,还带着四个孩子,她却在大部分人都认为最不可能的环境下实现了自我价值。巴菲特原话说啊,他说他是在一个全都是男性的董事会里面,每次发言都战战兢兢的,但是他从来都不逃避。我们的人生剧本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改写。无论说大家你们现在的年龄有多大都不要认为是太晚了或者说太早了。真正的成长往往都是开始于最艰难的那个时刻。 那第三层含义呢就是93岁的巴菲特啊,在他职业生涯的告别演出上,推荐大家看凯瑟琳的这个故事。而不是自己的投资传奇。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价值表达。他说的一句话叫投资很重要,但是比投资更重要的就是你支持什么样的人,以及你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凯瑟琳在面对尼克松政府威胁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有些原则值得我们赌上一切,这句话也是巴菲特一生的座右铭。很多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非常的迷茫。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最看重的不是我们这一辈子赚了多少钱,而是这一辈子的体验和我们在关键的时刻,我们是不是站在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一边。 我想巴菲特他之所以推荐这个纪录片,就是因为凯瑟琳她身上啊体现出来两个非常稀缺的品质,就是信任和勇气。水门事件期间,你们知道他信任的那两个非常年轻还没有经历的记者的判断,这两个记者在当年只有二十来岁,但是他依然有勇气对抗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人物就是美国总统巴菲特,他自己的投资生涯也是信任与勇气的典范。08年金融危机最恐慌的日子里面,他向全美人民都在喊话,说最好的日子还在前面。你们知道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啊,最难获取到的不是知识或者说技能,而是这些以外的东西。比如我们去信任正确的人,以及在不确定中还要往前走的勇气,这两种品质才是决定了我们人生高度的关键。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呢叫做一个人做的事儿。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遇到自己的水门事件。就是那些迫使我们在原则跟利益之间必须要做出一个的选择时刻。 我看到过一个心理学的报告啊,他说自从苹果手机出现之后,人们焦虑的情绪明显要升高的非常的多。在这次股神告别的舞台上,他没有留下的任何的投资秘诀,反而是推荐了一个女人从45岁开始传奇的纪录片。我认为他的这个推荐啊,就是在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不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的技巧,而在于我们面临人生十字路口时的选择。最好的投资时机,其实往往就是在于你最不相信自己的那个时刻。无论说我们现在年纪有多大,或者说我们在于什么样的处境,我们人生的这支股票啊,都有随时翻倍上涨的可能性。
Morris
6个月前
斯大林曾说,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正因为思想的力量如此巨大,苏联领导层深知,必须铲除那些能够激发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秩序的思想家。于是,1922年,一百多名俄国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迫离开祖国,搭乘两艘德国船只逃离苏联。这一事件被称为哲学船事件。为什么这些哲学家和思想家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呢?其实思想的自由就是他们最大的罪行。著名思想家比尔加耶夫曾提到,他被驱逐出苏联的根本原因就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斯大林清楚的知道,思想的力量不仅能改变社会结构,甚至可能推翻政权。对于集权体制来说,像这些独立思考者的存在实在太过危险了。 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也曾说,一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的见解和兴趣就越不同,他赞同统一价值体系的可能性也越少。教育和知识不仅让人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当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视角时,就不再容易盲目认同单一的、刻板的体制观念。 但随着苏联集权体制的逐步加强,特别是到了30年代,逻辑学成了被打压的重点学科。为了遏制思想的自由发展,苏联的大中学校纷纷取消了逻辑学课程,教师们也被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辩证推理,学生们被迫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不去关注这些结论背后的推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的是服从和接受,而不是理性分析。 这一影响很快也波及到了中国,1926年,金岳霖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了逻辑学课程,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这门课程只吸引了一名学生,很快就被迫取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学者张志公曾提议在中学阶段开设逻辑学课程,但由于教材匮乏和教师资源短缺,这一建议未能落实。即使后来一些教材将逻辑学内容纳入其中,但1988年相关内容再次被删除,成为了历史的遗憾。直到今天,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是社会中的一大隐痛。我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来理性思考问题,也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从逻辑角度分析世界。逻辑学被排除在很多教育体系之外,导致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常常无法有效分辨是非,容易被错误观点和偏见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