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1个月前
人死了以后会不会有灵魂?首先你恐惧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恐惧死亡是真,而死亡是假,恐惧死亡比死亡更可怕。想象一下秋天树叶开始凋零,你会因为树叶的凋落而恐惧吗?当然不会,因为你知道这是自然规律,因为你知道他还会再长出新的叶子。其实你的恐惧并不会影响死亡本身的发生,但是它会让你彻底活在死亡带来的恐惧世界里,让你成为死亡本身,它只会让死亡变成一种确定性,不只是形态上,更是灵魂上。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死了,你还活着。这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死与活只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罢了。叶子没有生长出来,不代表叶子不存在,叶子掉落最后化为乌有,也不代表叶子就不存在。死亡或者失去只是一种形态上的暂时定格,就好比一把古老的椅子破碎被翻修成其他形式的艺术品一样。椅子并没有死去,只是名为椅子的形态被定格在那个当下。但是它的生命依然在延续,只是形态改变了而已,从看得见的椅子变成了看得见的艺术品。 其次,生命的魅力在于你是否看见。这里的看见不是肉眼的看见,而是量子眼的看见。什么是量子眼?就是你看见它既存在,用量子理论来说就是纠缠,或者说叫做合一。怎么理解合一呢?就举一个我经常讲的简单的例子,你吃了一块面包,面包就是被你吃掉了。但是它以另外一种形式成为了新的你,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本质上你就是他他就是你,这就是合一。我一直有一个理论,看见就是一种滋养,陪伴就是一种生长,得到就是一种体验,失去就是一种新的显化。当我们活在合一的状态里,我们的生命就会从有限的游戏变成一种无限的存有。而合一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无我,一个是兼容。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无我就是无有分别、无有感受、无有时间、无有生死。而兼容就是无我状态下的全然接纳,来者是我,去者也是我。 最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存在,你现在同时承载着过去和未来,时间和空间都是以叠加态的形式呈现的。每一个人、每个念头的产生都会分裂出不同的平行宇宙,每个人死和活的状态会在不同宇宙中同时存在。比如某个人在某个世界是医生,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会成为艺术家。这个世界的医生死了不代表成为艺术家的,你死了,你和他只要在念头和频率一致的情况下,就会以不同的身份和状态神奇相遇,我们把这个通常叫做缘分。所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怎么知道飞到你身边的蝴蝶就不是你前世的亲戚的?你们或许只是呈现形态上不同,但是你们有可能是一个灵魂本体,只是分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当中。所以死亡并不是注销账号,只是备份了一份数据而已。紧接着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生命状态。生死就如同海浪与沙滩的关系,海浪说我死了,沙子说你只是回家。
Morris
1个月前
以为自己脾气不好,其实只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跟环境导致你一直处于情绪应激的状态里面。比如说易怒、敏感、防御过度,反复进入战斗或者是逃跑的模式,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刺激,你会被误判为是一种威胁,然后引发起你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不是你性格不好,而是你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努力求生的一种自保的生存策略。你也并不是说天生性格就是不温柔,而是因为你在一次一次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互动当中,才逐渐失去了你的那种柔软的能力,那当你有一天终于离开那个让你非常紧绷的环境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会慢慢的松动。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啊,就是我在外面。情绪几乎是0,但是我只要一回家,我这个人就像一个炮仗,所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当中,我以为我自己本身是一个脾气非常差的人,我以为我就是别人口中那种把所有的坏情绪,都发泄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那种人。直到我后来开始独立工作,自己去生活以后呢,就很少回家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脾气好的要命,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家里的那个我,一直处于的是情绪应激的状态。所以我跟大家讲啊,不要去着急责怪自己,而是你应该先去观察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找一个能够给你带来平静的环境,去重新把自己再养一遍,你会发现那个最本真的自己,而不是被环境扭曲以后变形的那个自己。
Morris
1个月前
人生从四十岁开始!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是在“研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成功、如何被认可。社会往往将二三十岁视为人生的黄金期,鼓励我们在这段时间建立事业、人际关系,以及所谓的“人生蓝图”。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我追求的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四十岁,常被看作人生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内心会悄然出现一种不安:你开始怀疑,那些你拼命去达成的目标,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许你已经拥有稳定的生活,却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空虚。这不是失败,而是觉醒。年轻时,我们塑造了一个“面具”来面对世界,努力适应外部的期待。这段经历虽宝贵,却很少让人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你可能为了迎合家庭、社会、职业角色,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声音。而四十岁,就是那个开始向内看、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阶段。 这个阶段,你会感受到一种价值的转变:过去重视的名利、头衔、物质,开始让位于对“真实感”和“内在满足”的渴望。你可能不再愿意为了表面上的成功而牺牲自我,而是开始追问:我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过怎样的人生?与此同时,大脑在这个阶段也更具反思和情绪调节能力。你开始更包容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愿意去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遗憾、渴望——那些你曾经隐藏的部分。四十岁,是一个机会。它邀请你重新评估关系、目标和生活方式。你可以开始做减法,放下那些不再适合的事物——无论是一段关系、一份工作,还是一个早已不属于你的目标。成长不必惊天动地,有时只是一个微小的转变:重新拾起一项热爱的爱好,允许自己脆弱,或者只是每天留一点时间给真正的自己。这些微小的变化,累积起来,将重塑你的生活。人生并不是在四十岁结束,而是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这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篇章,不再是照搬他人的剧本,而是用自己的声音书写。别害怕改变,也别急着完美。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不确定,允许重新开始。最重要的是,相信你还有无限的可能。接下来的岁月,会更真实、更自由、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