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son · 鲁棒逊
1个月前
TL上 长期有推友讨论"CS值不值得学" 基于长期对各行业的观察,我给个人的理解和结论: 对于资质许可的年轻人而言,除非家里有矿,或者其他行业沉淀的资源,否则,即使进入AI时代,CS也是最优解,没有之一的那种。 特点:对个体的学习能力有要求、对家族资源的依赖性最低 关于就业: 所谓CS找不到工作,竞争激烈,这都是行业周期波动的表象,拉长时间看,对于掌握CS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下面这两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纠结了很久 在AI深度重构知识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时代,什么样的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计算机科学(CS),到底是一项职业技能、一个技术背景,还是获取未来社会控制权的路径? 以下是反复和LLM 交流后的一个总结: 一、从第一性原理看:人类文明的根本在于“解释系统” 人类成为主宰物种的根本原因,不是体力,而是我们能构造语言和符号系统来解释、建模并控制世界。 -第一代:语言 — 协调群体行为 -第二代:数学 — 精确描述和预测自然规律 -第三代:编程语言+计算结构 — 直接构建"可执行的模型",让信息控制现实 CS的本质不是"写代码",而是构造可执行的世界模型。 它是下一代解释系统的底层语法,是构建现实的"元语言"。 二、从系统论看:CS是极少数穿透三重世界的中枢能力 按照波普尔三界理论,世界分为: -世界1(物理层):信号、电路、芯片 -世界2(认知层):模型、算法、语言 -世界3(制度层):规则、治理、社会系统 CS是极少数能同时穿透三界的知识结构: -能控制硬件(电路、传感器、嵌入式) -能组织认知(算法、结构、模型) -能制度化地执行现实(智能合约、推荐系统、治理算法) CS不是一门专业,它是一个横跨物理—认知—社会的操作系统。 三、从权力结构看:控制权正在迁移 很多人以为“学会使用AI”就能融入新时代, 但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事实: 工具的使用者 ≠ 规则的制定者。 真正拥有控制权的,是能: 构建模型 → 定义世界的理解方式 系统化 → 组织现实的执行路径 调度AI → 用智能构建自己系统的人 未来的社会权力,将从“职位”迁移到“谁能调度系统”。 而CS,正是为这个控制位提供能力训练的路径。 四、AI时代的认知分界线 “AI能写代码,所以不需要程序员了。” 这话只对了一半,剩下那半,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AI会写,但它不理解。它能生成代码,却无法定义问题、拆解结构、控制边界。 它不承担后果,也无法做系统决策。 写代码从来不是目标,是中间过程。 真正稀缺的,不是“谁写得快”,而是谁能建构系统、调度AI、控制全局协作。 而CS不是教我们怎么敲代码,它教我们在AI时代: -如何理解一个系统 -如何定义它的边界与协作 -以及,如何在其中获得控制权 最后: 在AI加速重构社会的年代,CS不再只是“一个专业”,它是一条路径。 是一条让个体有机会参与系统、组织秩序、调度智能、争夺控制权的路径。 而且,CS这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数年的系统化学习,一定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坚定认为——CS依然是普通人通往未来最具性价比路径的原因。 That' all.
Daniel Fang
1个月前
(转)政府是怎么给自媒体钱的?,以下是一篇适合高中生阅读理解的科普文章,主题是: --- 📌 引言:自媒体为什么会说“好话”? 你在刷抖音、微博、小红书时,可能会看到一些账号经常发“国家好、政策好、社会正能量”的内容,有些甚至看起来有点“官方宣传”的感觉。你可能会想: > 这些人为什么总说这些?是他们真心觉得好吗?有没有可能是收了钱? 答案是:有些自媒体,确实是政府花钱支持的。 --- ✅ 一、政府为什么给自媒体钱? 过去,政府发通知、做宣传,主要靠电视、报纸这些传统媒体。但现在,大多数人都在手机上看新闻、刷短视频,所以: > 政府也想在自媒体平台(比如抖音、微博、小红书)上讲政策、做宣传。 可是政府不会自己拍视频、发微博,于是就找懂这些的“自媒体人”帮忙,自然也就要给他们钱。 --- ✅ 二、政府怎么把钱给自媒体? 政府不会直接给个人打钱,它通常通过三种方式: 🏗 方式一:项目外包(像雇人做任务) 政府会发布一个“宣传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就像发一份任务书),有些公司或工作室中标后,再找自媒体合作。 📍 真实例子: 2024年,深圳前海管理局花了150万元,找公司做“新媒体宣传服务”,内容包括拍抖音视频、写公众号文章、发布微博等。 这些公司再找合适的自媒体达人发帖,自媒体就能拿到稿费或“合作费用”。 这个就像:政府请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再请你当模特拍宣传片。 --- 方式二:平台合作发奖励 抖音、微博等平台会和政府合作推出“正能量激励计划”,鼓励博主发一些“积极向上”“符合政策导向”的内容。 📍 举例说明: 抖音曾与共青团中央合作发起“青春正能量挑战赛”,奖金超过100万元; 微博设立“正能量影响力榜”,由政府和平台一起评奖,有些大V得奖后会获得流量扶持和奖金。 这个就像:政府和抖音一起出钱,奖励那些发“好内容”的人。 --- 🤝 方式三:熟人关系合作(不公开) 有些地方政府单位,认识一些“大V”或本地自媒体,会私下说:“你帮我发几条正面新闻,我给你一笔费用。”这时候不会签合同,也不会公开叫招标,但本质上也是花钱换宣传。 这就像:老师请你帮班级设计黑板报,虽然没有正式安排,但最后请你吃了一顿饭当奖励。 --- 三、钱从哪来? 这些钱的来源有几种可能: 来源举例 政府预算比如宣传部、网信办的“网络宣传专项资金” 合作企业一些国企也参与出资,比如国资委下属单位协办活动 平台自身抖音、微博出公关预算,为配合政府舆论引导 --- 🤔 四、这合理吗?我们该怎么判断? 政府花钱做宣传本身并不违法,也不一定是“洗脑”。但如果内容太夸张、太单一、太不接地气,就可能让人觉得虚假。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 谁发的?有没有特别“正”但看着不自然的语气? 📌 有没有注明“合作内容”“推广”? 📌 评论区是不是清一色点赞,没有质疑? 只要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就能保持独立思考。 --- ✅ 五、总结 > 政府现在会通过招标、合作、奖励等方式,把钱给自媒体,让他们帮助宣传政策、讲好故事。 这既是政府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方式,也提醒我们: 在信息社会里,不是所有“真心话”都是无偿的; 读者要学会分辨信息背后的目的,做到既不过度怀疑,也不过度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