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terday, while trying out Notion 3.0, I found myself quickly losing interest. 昨天试用 Notion 3.0 过程中,越用越无趣。 Take connecting Linear into Notion as an example. We’ve only been using Linear for less than a year, yet the connection estimate was over 30 hours. The time wasn’t the real problem—what struck me was how the whole process suddenly killed any motivation I had to continue. 比如同步 Linear 到 Notion 中,我们用 Linear 还不到一年,提示要 30+ 小时。这个时间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尝试过程中,突然没了欲念。 When it comes to project management, Notion is like a spear, while Linear is a machine gun. There’s no point in forcing a machine gun to behave like a spear. 在项目管理这块,Notion 是把长矛,Linear 是架机关枪。没必要把机关枪同步成长矛。 Notion’s real genius lies in its abstraction of Blocks and Bases. Blocks come together to form Pages, and Pages can be assembled into SaaS-like experiences (though not fully realized). Notion 的厉害之处,是 Block 化和 Base 化的产品抽象。由各种 Block 组装成了一个个 Page,再由多个 Page 组装成一个个 SaaS(未达成)。 But this strength might also be its biggest weakness. A Page built from Blocks and Bases will never truly become a Calendar, Mail, Slack, or Linear. To get there, Notion would have to acquire or rebuild those applications entirely. Notion 的厉害之处,可能也就是 Notion 最大的傲慢之处。由 Block + Base 组装成的 Page,成为不了 Calendar、Mail、Slack、Linear 等垂类应用。这类应用,还是得收购或重新构建。 At the end of the day, Notion is still a document collaboration tool. Notion 的底盘,依旧只是文档协作。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in the age of AI, documents are starting to find more natural homes. Product design docs, for example, can now live directly in Cursor inside the codebase. Project collaboration docs can sit in Linear itself—a long issue is essentially a document. 有意思的是,AI 时代,让各种文档开始有了更好的归属。比如产品设计文档,经常可以直接用 Cursor 写在代码仓库里。项目协作文档,则可以直接写在 Linear 里(长一点的 issue 就是文档)。 In this new era, Notion’s foundation isn’t getting stronger—it’s actually getting thinner. Documents that don’t need collaboration now have better places to go. What’s left in Notion are only the documents that still require collaboration. AI 时代,Notion 的底盘没有变厚,而是变薄了。不需要协作的文档,有更好的地方去写。Notion 里剩下的,是需要协作的文档。 And looking further ahead: if people increasingly collaborate with AI instead of other people, even Notion’s collaboration layer could be shaken. 进一步的可能是,如果人越来越不需要与人协作,而是与各种AI协作,那么,Notion 的协作底盘都会被动摇。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ffice might not have “documents” at all. 全新一代的 Office 里,可能就没有文档。
宝玉
3周前
扎克伯格讲了一个特别精彩的观点:在打造AI团队时,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好比在厨房里煮一道菜,厨师再多,炖汤的时间也不会更快。 最近一次访谈里,扎克伯格揭开了Meta打造AI顶尖团队背后的独特秘诀。听上去,这更像是在组织一支精锐的“突击小分队”,而不是管理庞大的研发部门。 一场“小而精”的科学实验 “你真正想做的,”扎克伯格开门见山,“是把它看作一场小而精的集体科学实验。也就是说,你需要的团队越小越好,小到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把整个项目的全貌清晰地装进自己脑子里。” 扎克伯格也强调,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这种模式。比如,Meta赖以生存的动态信息流(Feed)和广告推荐系统,就是典型的“大兵团作战”:通过不断增加人员,整体产出就能持续提高。即便每个人带来的边际贡献会逐渐减少,但总量依旧可观。 “在那种大团队里,即便你身边同事的实验失败了,也不会明显拖慢你的节奏。”他说。 但大语言模型的开发,则截然不同。 “它更像是一艘小船,需要团队成员紧密协作,”扎克伯格生动地比喻道,“你希望船上的人尽可能少,每个人都能完全掌握全局,拿出最顶尖的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船上每个座位都无比珍贵,一票难求。” 扁平化管理,拒绝“技术退化” 为了维持这支小团队的顶尖战斗力,扎克伯格明确指出,要尽量避免团队管理的层级过多。 “我们不想让团队内部形成复杂的管理层次,”他说,“因为一旦某个人转入管理角色,即使几个月前他还是一线科研大牛,技术能力也会迅速衰退。” 因此,Meta推崇的是一种“人数精简、人才密度极高、管理结构极度扁平”的团队模式。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样的团队才是真正能够打赢硬仗的精锐之师。 CEO亲自下场,但只做两件事 当被问到他本人在团队中的角色时,扎克伯格谦虚地承认,自己并不是AI科学家。他的作用只有两个,却至关重要——招揽世界顶尖人才,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保障。 “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引全球最厉害的AI研究者加入Meta,”他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花了大量时间与世界范围内的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专家面对面交谈,去了解谁最适合Meta,以及Meta是否能在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上,提供最好的机会。 扎克伯格补充道:“第二件我非常关注的事情,是确保我们的人均算力(compute per researcher)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实验室。”他自信满满地说,“目前来看,在人均算力方面,我们确实遥遥领先。” 扎克伯格也坦言,这种大手笔投入的底气,来自Meta强劲的商业模式和稳健的盈利能力。 采访者笑着调侃道:“你们利润还不错吧?” 扎克伯格也笑了:“嗯,还算可观。” “所以你可以直接打电话给老黄(英伟达CEO黄仁勋),跟他说:‘请再来点GPU?’” “哈哈,倒也没那么简单,”扎克伯格开了个玩笑,“不过通常我都是用智能眼镜给他发短信的。”
在AI圈呆久了 什么牛鬼蛇神都见到了 昨天看到NoteBookLM设计师的复盘 一个餐巾纸上画出来的产品 6个月内月访问量4800万! 我震惊了! 不是因为数据有多牛 而是因为它的产品哲学 太清醒了! 看看现在AI圈都在干什么: "我要取代Google搜索" "我要重新定义办公软件" "我要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 格局是有了 但产品能用吗? 功能堆砌的本质 说白了就是不知道用户要什么 NoteBookLM反其道而行之 就做一件事: 把阅读、对话、记录 整合在一个界面里 三栏结构 左边资料源 中间聊天 右边做笔记 就这么简单! 解决了什么真实痛点? 标签页太多了! 你想想平时整理资料: 20个浏览器标签页 3个PDF阅读器 2个笔记软件 1个思维导图工具 在这些窗口疯狂切换 切着切着就忘了要找什么 NoteBookLM一个界面搞定 不需要切换 每个回答都标注出处 鼠标移上去就看原文 不胡编乱造 不天马行空 这就是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用最简单的方式 解决最真实的问题 真正的产品创新 往往是做减法 不是做加法 就像微信底部四个入口 从2011年到现在从没变过 马化腾想加视频号入口 都被张小龙拒绝了 为什么? 因为结构 是对抗功能堆砌的最佳方式 一旦确定核心结构 就要有勇气拒绝 所有不符合的功能需求 哪怕看起来很酷 哪怕老板很想要 哪怕竞争对手都有 这种定力 在AI圈太稀缺了! 做简单比做复杂难多了 做复杂很容易 把能想到的功能都加进去 做简单很难 你要知道什么该要 什么不该要 更难的是抵抗诱惑: 投资人说功能太单一 用户说能不能加AI绘画 竞争对手说我们有50个功能 这时候你敢不敢说: "不加" NoteBookLM敢 Google敢 这就是真正的产品定力 Think Smarter, Not Harder 在人人都想重新定义一切的时代 专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已经是稀缺能力 在人人都在堆砌功能的时代 坚持简洁设计哲学 已经是稀缺勇气 在人人都在讲故事的时代 用产品说话 已经是稀缺诚实 餐巾纸上画三栏 胜过PPT千万张 真好的时代! AI让产品回归本质 让简单变得珍贵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 欢迎交流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