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把稀土这张牌讲透一点,这张牌虽然好用,但是到底能打多久? 先说结论:这实际上是在利用整个中国巨大的工业产能和完整的产业链在进行反制,一力降十会,想要破解的难度也是巨大的。 按照某些人的想法:你不卖我自己开采萃取不就完了么?你卡脖子卡我一年两年可以,还能卡我十年八年不成? 问题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你不给我我就自己干的思维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而且,对于有些稀土和这些稀散金属而言,根本就不是技术牌,而是一个规模牌。 以军工生产相控阵雷达需要的镓为例,假设你要生产100吨镓,这样你就可以成为全球镓生产环节中占比10-20%的一个数得上号的供应商,到底需要什么? 根据年报来看,中国铝业的146吨镓是从2000万吨氧化铝里面提取的。那你先需要投资1500亿造一座能够年冶炼1500万吨氧化铝产能的工厂。氧化铝生产完以后不能直接扔掉把,那你按照2吨氧化铝对应大致1吨电解铝产能的比例(神火股份似乎是1.94比1的关系),还得同时建造一座750万吨电解铝的超级工厂,这个超级工厂大致又是相当于一个中国铝业或者比一个中国魏桥稍微大一点的电解铝企业。 每生产一吨氧化铝,需要2吨铝土矿,0.25吨石灰和0.5吨标准煤。每生产一吨电解铝,你还需要13000度电,那750万吨电解铝就需要大概每年1000亿度电,大致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年发电量。 拿美国领先的核电技术来说,那每个压水堆核电站一年发电站大概是100亿度,你得造10个。自从三哩岛事件以后,美国已经有接近40年没有新建过核电站,1996年以来也只有3座新反应堆投入运营。 然后等氧化铝工厂、电解铝工厂、电厂都建起来以后,为了把纯碱(这个美国是净出口国应该不缺)、石灰(这个应该也不缺)等运到厂区来,你还需要有配套的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 哦对,接下来还有产业工人。魏桥大概有十万员工,我们假设美国人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管理后勤等部门全部自动化,史密斯专员不往里面塞什么亲戚朋友的话,按照人均管理20台电解槽计算,年产50万吨的项目需要600名技术工人,750万吨电解铝大致需要1万名熟练工人。加上前述的氧化铝工厂、配套电厂等,大致只要新增3-5万名熟练的产业工人就可以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从1979年的2000万人下降到了现在的1200万,流失了约800万个岗位,45年来每年流失大概十几万,你还觉得要新增3-5万名熟练产业工人是个容易的事儿么? 现在你知道了,如果要生产100吨金属镓的话需要电厂、公路、电网、煤矿、纯碱厂、铝土矿、氧化铝工厂、电解铝工厂、下游完整的电解铝生产和销售网络以及几万名熟练产业工人,技术是不难,来干吧。 我们假设美国人克服了这些设计、施工、生产上面的困难,为了这100吨金属镓的一碟醋,把这750万吨电解铝的一锅饺子包出来了,就会面临更大的一个问题:电解铝是个TMD过剩的产能,中国产的4500万吨电解铝都在吭哧吭哧的找买家,这可是个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金属,你的750万吨电解铝是镶了金边我非得买你的不可么?如果卖不出去或者亏本卖,那为了这100吨金属镓投下去的大几千亿投资,配套的基础设施,重新培训和招募的好几万产业工人,就一直指望美国国资委给不停注资亏本运行么? 这还只是一个稀散金属镓面临的问题,金属铟也一样,这是铜矿的伴生矿,要打破铟封锁,你需要把铜产业链按照上面说的这套再来一遍... 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买卖没人干。市场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需要补齐工业体系,市场经济的自由配置是没有办法发挥作用的。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市场越强大工业体系越补不齐。这个时候真要干需要的反而是“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靠行政和计划的力量在不赚钱的前提下,强行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50,才有可能逐步突破60的及格线。如果从0到1那一步赔了大钱就没人干了,那是绝对不可能走完从1分到60分的很多步路的。 问题是,特朗普、贝森特、鲁特尼克能够在美国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么?如果真要搞计划经济,是不是特朗普还得在共和党建立起组织能力强、动员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然后按照以美国产业为中心重新组织美利坚版的“一五计划”“二五计划”... 真要是让特大统领按照这一套把稀土给搞起来了,那美国还是那个资本主义的美国么?下次见到特朗普你高低不得喊个达瓦里希,克拉斯诺夫同志啊!下周的组织生活会你让他来传授经验得了。
稀土不是稀缺的元素,而是稀缺的国家意志 美国想要追上中国稀土,不是靠某个“黑科技”或“商业奇迹”。而是要用 15 年时间、三代工程师、数百亿美元投入,重建一个被自己废弃了半个世纪的产业体系。 稀土的真正壁垒,不是“化学难”,而是产业恒心。只要美国能坚持连续执行产业计划,到2040年,它可能重新具备战略自给能力。 但若中途动摇或政策摇摆 - 一切将重演 2010 年的失败。 2010年的失败是怎么发生的? 2010 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让全球震动。那时世界上 90% 的稀土都来自中国。美国这才发现,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从 F-35 战机到电动车,竟都要靠中国的稀土。 于是,美国决定“重夺稀土主导权”。被遗忘多年的加州山口矿(Mountain Pass)重新开工,一家叫 Molycorp 的公司宣称要用 13 亿美元建成全球最先进的稀土工厂,实现从开采到提炼的全国产化。股价飙升,舆论热烈,美国似乎要在稀土领域“重返巅峰”。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Molycorp 使用的新型氯化浸出和溶剂萃取工艺从未经过大规模验证,结果纯度不够、成本过高,生产效率甚至只有中国的一半。更讽刺的是,美国挖出的矿石,最后还得送到中国提纯后再买回来。 环保法规进一步压垮了他们。美国每处理一吨矿石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2015 年,Molycorp 宣布破产,欠债 17 亿美元。五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后来,这座象征美国稀土复兴的矿山,被一家中美合资公司买下,其中就有中国的盛和资源。美国试图“夺回话语权”的计划,最终又落回了中国手里。
Eason Mao☢
1个月前
阅兵的关键,是它要表达的信息 关于这场阅兵展示的装备,各种解读汗牛充栋,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无需质疑的是,通过本次阅兵,中国军队确实向国内外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姿态。它传达的信息,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是我们应该关注思考的。 上世纪冷战有个标志性场面,叫斯普特尼克时刻。苏联抢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差距,一下子就具现化了,巨大压力摆在美国人面前。对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这次阅兵就很有点类似意味。 而对国人说的,我们自近代以来,都习惯去追赶,始终设定前面有一个遥遥领先的对象。但通过这次不留余地的武力展示,国家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我们已经不再落后,乃至明显领先的信号。 这种变化,无论我们个人信与不信,它都会很快在社会的各层面引发震荡,并迅速改变我们社会对自身和外界的基本认知。 当我们普遍把自己定位为追赶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往往具备更大的忍耐力,因为你在潜意识里是定位自己为弱势的一方。而当我们的社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先进强大的时候,这种忍耐力会迅速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行动力开始增强,这种变化会很快。 一个告别落后的中国会有什么变化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社会都有两种常见思想,一种是追赶论,一种是决战论。两种想法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在达到预定目标之前,整个社会都要忍耐,要以大局为重。但这个预定目标其实是未知的,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算达到,谁也说不好,谁也不明确,很容易就不断加码。两种思想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广泛认同,更多是国人对外部挑战的夸张想象和对内部进步的现实不舍。 你一旦习惯把自己置于先进的一方,追赶论很快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所谓决战论其实也很难说能维持多久。人们意识到自己国家拥有多么强大力量之后,当然会更加自豪,同样也会要求国家在各个领域能有所作为。先进不是一个空口无凭的存在,你没法通过数值来展现所谓的先进,它终究要具现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实,哪怕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标志性时刻,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强调,要立足当下,眼见为实,入手为真。只不过,今天之后,这种变化要加速发展了。 对内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再仰望所谓虚无缥缈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平然,人们会普遍拒绝乃至鄙夷对外部世界的过度美化。类似外国人拥有超国民待遇、国内文化界普遍缺乏民族立场这类的老问题,会变得愈发鲜明和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是进步,人们基于对国家力量更强大的认知,要求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匹配先进国家的定位。这种进步不仅指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包含着更好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乃至国民对国家事务更多地参与,和国内资源更公平地分配。 对外而言,随着我国军事力量越发的鲜明强悍,它传达给国民的这种力量感,必然要促成中国社会对外态度的变化。显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不那么习惯忍耐了,对一些国家的挑衅,人们是普遍不满的。人们不仅会要求在外部问题上拥有比过去更强硬的态度,也会本能地寻求一种基于历史恩怨的清算。 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当代中国的先进和强大都有一个模糊认知。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社会看待俄乌战争,除了惨烈之外,很多时候想到的就是穷,交战双方都很窘迫。俄国确实不如苏联,但好歹也继承了庞大遗产,而乌克兰也是拿了冷战后空前未有的援助,尤其是欧洲几乎为此清空了家底。但最终结果,在中国社会看来,就是双方打了一场窘迫不堪的穷人战争。那么什么是富裕的战争呢,是这种鄙夷背后中国社会普遍对自身绝对工业优势的自信。 就像阅兵,试图体现的当然是本国军事力量的进步与强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经历过战火了,并享受着长期的经济增长。人们对战争普遍陌生而慎重,并不太希望打破日常。 但中国社会同样普遍不满于目前被压抑的现态,又希望能有所突破。由此,人们又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冲突。同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所谓的先进,有所了解,又难以置信,也试图拿一些边缘国家做试金石,我国周边的各种摩擦也愈演愈烈。 这种大背景下,一些涉及我国或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冲突,在未来恐怕是很难避免的。而太平洋两岸,基于各自的利益,其实也都在隐隐期待,类似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军队序列中并不太先进的装备轻松猎杀印度进口的欧洲先进战机这种震撼时刻。 中国的武力到底成或者不成,底色如何,对太平洋两岸如何相处,对世界和平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又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由此,中国已经不太能在世界上扮演那个只谈生意的角色了。敢于斗争,才是当代中国维持和平的真正保障。
Eason Mao☢
3个月前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过去半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的会谈中,已很少再提“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这一说法。 要知道,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几年,这种话术频频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哪怕是一些欧洲小国,在与中国接触时也习惯性地用“国际规则”来对中方施压,仿佛中国是破坏国际秩序的主要问题所在。 然而,这类指责最近明显降温,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西方失去了道德制高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曾借机加大对中国的指责,但随着以巴冲突的升级,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持续军事打击和领土占领,使西方国家在“人权”与“正义”问题上的双标暴露无遗。随后,以色列又对伊朗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造成人员伤亡—西方不仅未谴责,反而默认甚至支持。按照他们在俄乌问题上的标准判断,以色列的行为本应归为侵略。但西方对此选择沉默,使其所谓“国际规则”陷入自我崩塌,也让他们在涉华议题上失去了道义上的话语权。 第二,美国自己早已撕毁规则。 早在特朗普任内,美国就接连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全球协议和组织,否定WTO机制,甚至推翻前政府签署的北美自贸协定。在这些行动背后,是美国对现行规则“不利于己”的判断与不再承担全球责任的意图。规则,一夜之间变成了可以任意撕毁的东西。如今,美国与中国对话时已不再谈“遵守规则”,而是强调“重塑规则”。既然“老大哥”自己都不守规矩,其他西方国家自然也没有立场再指责中国。 第三,西方盟友对美国越来越心生不满。 在北约会议上,特朗普要求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考虑到欧洲国家仍未从上一轮主权债务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一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因美方强势而不得不接受。同样在贸易领域,美国对盟友加征关税,撕毁既有协定,对全球产业链带来深远冲击。反观中国,在遵守多边贸易机制和维护全球供应链方面,表现得更加稳定和理性。 正因如此,西方国家已不再轻易以“国际规则”来敲打中国。因为他们自己要么早已不再遵守,要么根本没有能力维持那套他们曾经构建的秩序。 那么,国际规则到底是什么?现实告诉我们,规则由强者制定,弱者被迫遵守。随着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秩序正逐步走向以力量为基础的竞争格局,丛林法则正在悄然回归。 还好中国从未放弃依靠自己的力量,否则目前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Eason Mao☢
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