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自信

阅兵的关键,是它要表达的信息 关于这场阅兵展示的装备,各种解读汗牛充栋,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无需质疑的是,通过本次阅兵,中国军队确实向国内外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姿态。它传达的信息,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是我们应该关注思考的。 上世纪冷战有个标志性场面,叫斯普特尼克时刻。苏联抢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差距,一下子就具现化了,巨大压力摆在美国人面前。对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这次阅兵就很有点类似意味。 而对国人说的,我们自近代以来,都习惯去追赶,始终设定前面有一个遥遥领先的对象。但通过这次不留余地的武力展示,国家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我们已经不再落后,乃至明显领先的信号。 这种变化,无论我们个人信与不信,它都会很快在社会的各层面引发震荡,并迅速改变我们社会对自身和外界的基本认知。 当我们普遍把自己定位为追赶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往往具备更大的忍耐力,因为你在潜意识里是定位自己为弱势的一方。而当我们的社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先进强大的时候,这种忍耐力会迅速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行动力开始增强,这种变化会很快。 一个告别落后的中国会有什么变化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社会都有两种常见思想,一种是追赶论,一种是决战论。两种想法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在达到预定目标之前,整个社会都要忍耐,要以大局为重。但这个预定目标其实是未知的,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算达到,谁也说不好,谁也不明确,很容易就不断加码。两种思想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广泛认同,更多是国人对外部挑战的夸张想象和对内部进步的现实不舍。 你一旦习惯把自己置于先进的一方,追赶论很快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所谓决战论其实也很难说能维持多久。人们意识到自己国家拥有多么强大力量之后,当然会更加自豪,同样也会要求国家在各个领域能有所作为。先进不是一个空口无凭的存在,你没法通过数值来展现所谓的先进,它终究要具现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实,哪怕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标志性时刻,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强调,要立足当下,眼见为实,入手为真。只不过,今天之后,这种变化要加速发展了。 对内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再仰望所谓虚无缥缈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平然,人们会普遍拒绝乃至鄙夷对外部世界的过度美化。类似外国人拥有超国民待遇、国内文化界普遍缺乏民族立场这类的老问题,会变得愈发鲜明和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是进步,人们基于对国家力量更强大的认知,要求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匹配先进国家的定位。这种进步不仅指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包含着更好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乃至国民对国家事务更多地参与,和国内资源更公平地分配。 对外而言,随着我国军事力量越发的鲜明强悍,它传达给国民的这种力量感,必然要促成中国社会对外态度的变化。显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不那么习惯忍耐了,对一些国家的挑衅,人们是普遍不满的。人们不仅会要求在外部问题上拥有比过去更强硬的态度,也会本能地寻求一种基于历史恩怨的清算。 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当代中国的先进和强大都有一个模糊认知。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社会看待俄乌战争,除了惨烈之外,很多时候想到的就是穷,交战双方都很窘迫。俄国确实不如苏联,但好歹也继承了庞大遗产,而乌克兰也是拿了冷战后空前未有的援助,尤其是欧洲几乎为此清空了家底。但最终结果,在中国社会看来,就是双方打了一场窘迫不堪的穷人战争。那么什么是富裕的战争呢,是这种鄙夷背后中国社会普遍对自身绝对工业优势的自信。 就像阅兵,试图体现的当然是本国军事力量的进步与强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经历过战火了,并享受着长期的经济增长。人们对战争普遍陌生而慎重,并不太希望打破日常。 但中国社会同样普遍不满于目前被压抑的现态,又希望能有所突破。由此,人们又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冲突。同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所谓的先进,有所了解,又难以置信,也试图拿一些边缘国家做试金石,我国周边的各种摩擦也愈演愈烈。 这种大背景下,一些涉及我国或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冲突,在未来恐怕是很难避免的。而太平洋两岸,基于各自的利益,其实也都在隐隐期待,类似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军队序列中并不太先进的装备轻松猎杀印度进口的欧洲先进战机这种震撼时刻。 中国的武力到底成或者不成,底色如何,对太平洋两岸如何相处,对世界和平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又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由此,中国已经不太能在世界上扮演那个只谈生意的角色了。敢于斗争,才是当代中国维持和平的真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