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主导

稀土不是稀缺的元素,而是稀缺的国家意志 美国想要追上中国稀土,不是靠某个“黑科技”或“商业奇迹”。而是要用 15 年时间、三代工程师、数百亿美元投入,重建一个被自己废弃了半个世纪的产业体系。 稀土的真正壁垒,不是“化学难”,而是产业恒心。只要美国能坚持连续执行产业计划,到2040年,它可能重新具备战略自给能力。 但若中途动摇或政策摇摆 - 一切将重演 2010 年的失败。 2010年的失败是怎么发生的? 2010 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配额,让全球震动。那时世界上 90% 的稀土都来自中国。美国这才发现,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从 F-35 战机到电动车,竟都要靠中国的稀土。 于是,美国决定“重夺稀土主导权”。被遗忘多年的加州山口矿(Mountain Pass)重新开工,一家叫 Molycorp 的公司宣称要用 13 亿美元建成全球最先进的稀土工厂,实现从开采到提炼的全国产化。股价飙升,舆论热烈,美国似乎要在稀土领域“重返巅峰”。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Molycorp 使用的新型氯化浸出和溶剂萃取工艺从未经过大规模验证,结果纯度不够、成本过高,生产效率甚至只有中国的一半。更讽刺的是,美国挖出的矿石,最后还得送到中国提纯后再买回来。 环保法规进一步压垮了他们。美国每处理一吨矿石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2015 年,Molycorp 宣布破产,欠债 17 亿美元。五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后来,这座象征美国稀土复兴的矿山,被一家中美合资公司买下,其中就有中国的盛和资源。美国试图“夺回话语权”的计划,最终又落回了中国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