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过去半年,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的会谈中,已很少再提“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这一说法。 要知道,在拜登政府上台前几年,这种话术频频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哪怕是一些欧洲小国,在与中国接触时也习惯性地用“国际规则”来对中方施压,仿佛中国是破坏国际秩序的主要问题所在。 然而,这类指责最近明显降温,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西方失去了道德制高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曾借机加大对中国的指责,但随着以巴冲突的升级,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持续军事打击和领土占领,使西方国家在“人权”与“正义”问题上的双标暴露无遗。随后,以色列又对伊朗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造成人员伤亡—西方不仅未谴责,反而默认甚至支持。按照他们在俄乌问题上的标准判断,以色列的行为本应归为侵略。但西方对此选择沉默,使其所谓“国际规则”陷入自我崩塌,也让他们在涉华议题上失去了道义上的话语权。 第二,美国自己早已撕毁规则。 早在特朗普任内,美国就接连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全球协议和组织,否定WTO机制,甚至推翻前政府签署的北美自贸协定。在这些行动背后,是美国对现行规则“不利于己”的判断与不再承担全球责任的意图。规则,一夜之间变成了可以任意撕毁的东西。如今,美国与中国对话时已不再谈“遵守规则”,而是强调“重塑规则”。既然“老大哥”自己都不守规矩,其他西方国家自然也没有立场再指责中国。 第三,西方盟友对美国越来越心生不满。 在北约会议上,特朗普要求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考虑到欧洲国家仍未从上一轮主权债务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一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因美方强势而不得不接受。同样在贸易领域,美国对盟友加征关税,撕毁既有协定,对全球产业链带来深远冲击。反观中国,在遵守多边贸易机制和维护全球供应链方面,表现得更加稳定和理性。 正因如此,西方国家已不再轻易以“国际规则”来敲打中国。因为他们自己要么早已不再遵守,要么根本没有能力维持那套他们曾经构建的秩序。 那么,国际规则到底是什么?现实告诉我们,规则由强者制定,弱者被迫遵守。随着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秩序正逐步走向以力量为基础的竞争格局,丛林法则正在悄然回归。 还好中国从未放弃依靠自己的力量,否则目前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