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RE
1个月前
因为后疫情时代+久坐不动,经常感冒,担心那一天自己突然就挂了,从今年4月份就开始坚持晨跑。 第一次创业历经四年以失败退场,在反思失败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创业的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坚持跑步走很多相通的地方,现将这些以及的一些反思分享给大家。 1、 一定得有清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渐进式、阶段式的。否则很难长久坚持下去,最终就以失败告终。比如我如果确定只跑 3 公里,那么最终的跑步距离肯定也只能跑到 3 公里多一点,但目标订到 5 公里、10 公里其实也能坚持跑下来。 2、前面的热身准备动作必不可少,对于跑步来说如果说你一上来就盲目的去冲刺,那么可能你跑个一两公里的话,身体就会扛不住,然后又会中断跑步的过程。创业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前期一定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果说盲目的一股脑的去创业,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也是以失败惨淡收场。 3、阶段性的节奏控制很重要,对于跑步来说的话,保持一定频率的不平和呼吸节奏是能够保持一个好的跑步成绩的关键,创业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你在整个创业的过程当中做事没有节奏感,肯定会出现很多很多不可控的一些问题出现,这个我是非常深有体会。 4、松弛有度也很关键。对于跑步来说,如果说你每天不落地坚持跑个3、5 公里,表面上来看是很好的一种习惯,但实际上可能会造成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和伤害,正确的做法的话,还是需要每周有适当的休息时间,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恢复到最好的状态。对于创业来说,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基于我本身的创业过程来说,4年的时间基本上都是997 的这么一种工作状态。以至于在最近的一年的过程当中,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实际上都是出了很严重的问题。那么现在决心结束这段创业历程,可能也是跟这种工作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先前始终认为这是一种创业精神,一种努力的表现,但实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子的。 5、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自己的极限状况在哪里?有一个跑步的朋友有一次早上跑步,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小时完成15km的跑步的目标。但是实际上他平时大概一个小时最多只能跑到8km。实际上在最后在在快结束的跑步阶段的话,我们已经发现他有些不正常了,因为明显的出现了面红耳赤的情况。心率的话,估计就已经超过了190。我们当时劝他要停下来,他还要坚持跑下去,最终突然的造成了心脏暂停。还好当时有个朋友懂得急救法,不然可能朋友就没了。对于创业来说,实际上也是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创业嘛,毕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如果说入到了一些困难,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的后果在哪里。不能一股脑的把自己的所有的全部家底义无反顾的,或者说是盲目的砸进去,要学会及时止损。这次机会没了,吸取经验教训,下次再来。
谈谈到底什么是实际财富?? 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货币、车、房,这些一般意义上的财富,即是实际财富。这是一个典型的常见误区。属于误把尺子当作物体的本体。 人的生活离不开尺子,但尺子不足以让人接触事实的本质。 货币是由各国政府发行的法币,由其信用度背书。在本质上仅仅是加强的Q币。 货币能买来的实际财富是很有限的,与其说买,不如说租。和贵金属黄金不可等量而语。即便是最有信用度的美元,于1971年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黄金脱钩。如今货币发行者们又在打稳定币的主意。人人都知道,稳定币不过是换了名字的加密虚拟数字币,其本体不同于工业必需品又低产的黄金,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 车、房,只有在实装为生产工具的时候是实际财富,如果是生活工具,或者是空置的生产工具,那便谈不上实际财富,如果计算上折旧,就更谈不上实际财富。 流转的时候,不会随着时间或次数而折价,才谈得上实际财富。 车、房、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用来兑换,兑高品质人力资源,即妻子,子女。 实际财富不是那么容易更改属性的东西。土地、河流、矿山、森林、湖泊、高品质人力资源,这些才是实际财富。折旧速度相较以年为单位的房和车慢上许多,能承载的财富却又多上许多,持有本身并不需要大量维护费,周转的时候总能找到下家接盘。所以,决定上述这些实际财富是否值钱的人,不是普通人,只能是权贵。谁掌握定价权,谁才有实际财富。 以土地举例,未开发的土地很廉价。但是已开发的土地价值万金。那么谁才有能力完成一级和二级开发能力呢?谁拥有,谁就拥有定价权。 以高品质人力举例。此处的高品质不是指学历,而是指实际可用,不会背刺的。繁荣行业的老人老喜欢说新人吃自己红利,但事实上老人也在吃新人的红利。如果行业走向衰退与死亡,老人便不再拥有解释权或者说话语权,继而不再拥有新的社会能量。新人能维持行业繁荣,老人的解释权才有意义,社会能量才会有新的增长。也就是说,拥有期望值,才拥有高品质人力。 以NBA举例,如果NBA的商业价值彻底被欧洲联赛取代,走向没落。那么所谓的名宿,在ESPN的讲话便一文不值,在耐克和阿迪的代言也一文不值。 一个社会上的直观体验——很多年轻人不想听老人讲话。因为很多老人所处的行业已经后继无人,他的老经验对新的行业毫无指导价值。此处的行业不仅指代职业生涯所从事的行业,也可以泛指一切社会关系。很多旧模式的社会关系早已随风而逝。 相反的直觉。为什么总有人感觉老人硬,新人软。现在是2025年,所谓的老人硬,老人大体是指世界的60~70后。这两代人的青春赶上了人类历史上最强的一波繁荣期,1980~2008。他们工作时期的薪资比后人低得多,但在现在,平均可支配的实际财富是最多最强的。一个游戏规则下,谁强谁就硬,这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他们唱戏的台子,一样是由自己,前人,后人,三代人一起搭的。一代人搭建不了完整的戏台。 如果把时间表向前翻,翻到世界的20~30后,在他们眼里,自己才硬,60~70后太软。因为衡量标准不同。20~30后的衡量标准是适应乱世的生活。60~70后衡量标准是适应和平年代的生活。 现在是2025年,现在还活着的人大多都身处和平年代,所以标准当然是以和平年代所需要的实际财富为判断标准。 所以软和硬从一开始就仅仅是口水话题,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并不能解决如何拥有实际财富的问题。 别的实际财富人可能并不拥有,不过高品质人力资源里,人至少拥有一样——自己。 在理论上,绝对效忠,绝对为自己可用。掌握,不妨从自己开始。
真正的交易者只关心两件事: 1、我买入后走势证明我对了怎么做; 2、我买入后走势证明我错了又怎么做。 未来的行情谁也无法精准预测,你唯一用到的东西就是规则——一致性的交易规则,它让你站在这场概率游戏的大数一侧。 盈利不是靠你预测行情的胜率来获取的,而是依赖“你做错的时候你尽可能少亏,你做对的时候你尽可能多赚”,这就是实战家和分析师的最大差别。 你买入的目的不是为了亏钱,而是为了获利且尽可能的获利更多:当走势对你有利的时候,必须贪婪、让利润奔跑;当走势对你不利的时候,停止幻想、要截断亏损。 什么时候大盘方向明朗?任何时候都不明朗!任何时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筹码赌出来的,尽管很多朋友从来不认为自己在赌,那也只是认为概率大算不上赌而已。 事实上,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走,交易就是下赌注,用确定的代价赌不确定的利润,只不过当致命的风险来临时远离;当风险可控的时候,未来值得一赌。 我的交易大部分时候都是“计划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计划”:盘后去看走势按规则确定怎样做,交易时间做的就只是按规则去交易。如果要在交易时间中的波动里,考虑那些哪里买进或卖出问题,相信很多时候,我同意也会让自己不知所措。 从来就不认为买进的具体点位在交易中占据多大的作用,只有追求微利的买单才追求具体买入点位,非追求微利波段的交易过于注重具体买入点位,会得不偿失,会损失更多的机会和利润。 买入的具体点位不会是我交易的重点,每天在盘后看看当天及之前的走势,凭借经验判断一个方向,找一个自以为合适的价格区,然后买入持有。我从来不会花很多精力去研究价格究竟会在几角几分止住,但却有很多股友强调,在他们的交易里具体买入点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精确的买点在你的交易中占据了很关键的位置,如果你不是以追求微利波段的操作,那么只能说明你根本不知道交易策略为何物,你甚至不理解行情走势是怎么产生的,更不知道你要操作的是什么。 华尔街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拿出几张走势图,然后让几个小学生和几个做了几年交易的人选择后面的方向,结果小学生的胜率压倒性的高于那些做了几年交易的。 你之所以把精确买点看得那么重,无非就是这几个原因: 1、你总是希望买在最低点位上,买进就有盈利,无法忍受价格的正常回调; 2、你认为止损就是灾难,所以你总是把止损设得很小。 只是你忽略了,一个区域买进,高一点或低一点的重要性远远没买不到更重要。但是,多少人因为在大概率的涨势面前,为了追求精确价格而错失机会。 这个世界上最白痴的人,就是那种自以为发现了别人不能发现的真相的人,我从来不奢望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很多人之所以在整体上无法实现资金的增加,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他无法承受浮盈的回撤,其实浮盈根本不是你的利润,也没有人希望利润回撤。因为回撤而损失一些利润,但也会因为回撤而把握到更大的利润,这是走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交易中已经很习惯它了。 亏损额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盈利则需要行情的支持。 买进或卖出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而是让实际走势决定买入还是卖出,任何时候我都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我也从来不会追求完美的交易。 无论你用任何规则作为交易模式,都要考虑一点,那就是这种规则策略,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内是不是能实现资金权益的增长,而不是拿孤立的几个交易日或某次交易的偶然性,来作为你交易的依据!
德国工业部门正在加速裁员,其中汽车行业受创最为严重。 德新社援引安永(EY)咨询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称,过去一年,汽车行业净裁减约 51,500 个岗位,占该行业员工总数的 7%。根据联邦统计局数据,截至 6 月 30 日,德国工业就业总人数下降 2.1% 至 542 万人,一年内减少约 11.4 万个岗位。 自 2019 年以来,德国工业就业已减少约 24.5 万人(降幅 4.3%)。与此同时,工业收入持续下滑——第二季度下降 2.1%,已是连续第八次下降。除电子行业外,所有行业销售额均下滑。汽车制造商尤其受到需求疲软、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电动车转型的冲击,收入下降 1.6%。 德国工业还面临高能源成本、官僚主义、国内需求不足以及与美国贸易紧张等压力。安永指出,美国关税和对华出口下滑对制造业打击沉重。 包括 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博世、大陆集团和采埃孚(ZF) 在内的大型企业已宣布削减成本计划,保时捷 则拟大规模关闭其电池子公司 Cellforce。 裁员并不限于汽车行业:机械制造业和金属生产分别减少 1.7 万 和 1.2 万 个岗位,而化工与制药行业则基本保持稳定。 安永警告称,这一趋势可能持续,势必影响应届毕业生和年轻工程师的就业机会。德国汽车和机械行业招聘新人数量已远低于往年。 安永执行合伙人 布罗希尔克(Jan Brorhilker) 表示:“我们将看到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上升——这种情况在德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