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变化

0x桐灿
3个月前
说一个我近日最深的体会吧: 币圈已经不再是过去金融市场里的造富神殿,它正在成为金融市场里最严酷的“黄埔军校”。 此时的我们身处2025年6月份,按照四年牛熊周期,对标的是2021年的6月份,牛市应该还在如火如荼中。但现在各大交易所的现货交易量已经降到冰点,和2022年10月份熊市一样惨淡。 没有人再去买卖现货了。大家都在做合约,做加杠杠的中短线交易,做空的比做多的人还要多。 过去的币圈是一个可以降维打击传统金融市场的造富神殿。无数散户冲进这里,大量的购买现货,敢买,敢加仓,比谁钻石手拿的更久。 这里的大部分散户都是没有任何交易技术和经验的,就知道币圈的牛市来了,就是梭哈,就是比谁先进场,就是拿住,先踏马看10倍再说。 而过去的大部分KOL,更多的是分析不同“山寨币”的价值、基本面:投资背景、应用赛道、总市值、流通量,对标竞品市值天花板,然后倒推价格高点区域,奔着那个价格区域死拿。 即便在这轮牛市初期的2023年都还有很多这样的KOL,但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过去的币圈比起其它传统金融市场,是门槛最低的领域。很多散户连均线都不会看,这个币的基本面是干啥的都不调研,反正就是哪个涨的猛,最近火,追进去拿两个月完事儿。 而现在的币圈呢?大量的散户已经没有人再敢去做“投资”了,不必跟我计较“投资”字眼上的意思,也不要现在说什么币圈所有的资产除了BTC都是垃圾、空气、ShitCoin。 要知道过去两轮牛市里,无数发了大财的人都是很多山寨币的“价值投资”、“钻石手”,换来的巨额财富。 如今的币圈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这里就像是一个股票市场,明明有成千上万只股票,但只有 $BTC 这一只股票在持续上涨,剩下99%的股票都在不断过山车,偶尔来一波两周、一个月的阶段牛,然后震荡下跌,继续大周期熊市。 大部分散户都是没有 $BTC 现货的,他们关注BTC,也只是为了合约交易BTC罢了。这和交易其它山寨代币,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如今的币圈就像是一个“畸形”,或者说是极其特殊的市场存在。这里除了 #BTC 一个标的外,没有趋势行情,没有现货交易,没有长期持有,所有人都在做和在学习做合约交易的路上。 这是一个没有“投资和持有”的金融市场,这里变成了一个罕见的赤裸裸的“交易市场”。 如今币圈的散户,不仅均线会看会用了,K线形态、价格行为、威科夫、波浪理论,是个散户基本都会两把刷子。合约持仓量,散户多空比,主力资金流入、流出数据,统统信手拈来。 这里已经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门槛最低的散户聚集地,这里在通过严酷的市场环境,源源不断的倒逼、培养出无数的交易大师。 兄弟们,我真的时常有一种体会和感慨: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男人又何苦为难男人啊! 换一片天地,也许是不是海阔天空啊!把在币圈里深造的交易技术放到长牛的美股市场,正在复苏的港股,哪怕不是只有一只股票在涨的A股,是不是都比这里强啊? 也许多年后,各个圈子里的散户、交易员再在一场酒局把酒相谈时。过去的我们,一提自己是币圈的交易者、散户,其它圈子的人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你们——毫无技术含量! 而后来,众人纷纷敬酒膜拜加微信,你们可是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交易天才啊! 币圈,我们都知道!金融市场里唯一的 ——黄埔军校!
刚刚和几个圈内大佬聊完,大家都在讨论同一件事... "四年一个周期"这套理论,彻底过时了! 如果你还在Hold住暴富,还在幻想"牛市十倍百倍的躺赢机会",可能已被市场完全抛弃了。Why? 因为聪明钱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现在的Crypto已不适用一套打法,而是4个完全不同的玩法周期在同时运行🧵: 每个玩法周期的节奏、玩法、赚钱逻辑都完全不一样。 ——比特币超级周期:散户出局,十年慢牛或成定局 传统减半周期的"剧本"?彻底失效了!BTC已经从"炒作标的"进化成"机构配置资产",华尔街、上市公司、ETF的资金体量和配置逻辑,完全不是散户那套"牛熊切换"的玩法。 关键变化在哪?散户筹码正在大规模交出,而以MicroStrategy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在疯狂进场。这种筹码结构的根本性重构,正在重新定义BTC的价格发现机制和波动特征。 散户面对的是什么?"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双重挤压。机构可以承受3-5年的持有周期来等待BTC的长期价值实现,而散户呢?显然不可能有这种耐心和资金布局实力。 在我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一个持续十年以上的BTC超级慢牛。年化收益率稳定在20-30%区间,但日内波动性显著降低,更像是一只稳健增长的科技股。至于BTC的价格上限会达到多少?以现在散户的视角去看,甚至都很难预测。 ——MEME注意力短波周期:从贫民窟乐园到专业割韭菜场 MEME长牛论其实也成立,在技术叙事表现力空窗期,MEME叙事始终会配合情绪、资金和注意力的节拍来填补市场的"无聊真空"。 MEME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即时满足"的投机载体。不需要白皮书、不需要技术验证、不需要路线图,只需要一个能让人会心一笑或者产生共鸣的符号就够了。从猫狗文化到政治MEME,从AI概念包装到社区IP孵化,MEME已经进化成了一套完整的"情绪变现"产业链。 要命的是,MEME的"短平快"特性让它成了市场情绪的晴雨表和资金的蓄水池。资金充沛时,MEME成为热钱的首选试验场;资金紧缺时,MEME又变成了最后的投机避风港。 但是,现实很残酷,MEME市场正在从"草根狂欢"进化为"专业竞技"。普通散户想要在这种高频轮动中获利的难度正在指数级上升。 P小将枯坐铸就传奇的故事可能会越来越少,工作室、科学家、大户的入场,会让这个曾经的"贫民窟乐园"内卷到不行。 ——技术叙事跃进式长周期:死亡谷抄底,3年10倍起步? 技术叙事消失了?不存在的。真正有技术门槛的创新,比如Layer2扩容、ZK技术、AI infra等,这些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Build时间才能看到实际效果。这类项目遵循的是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而不是资本市场的情绪周期——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时间错位。 技术叙事之所以被市场诟病,完全在于当项目还处于概念阶段时就给出过高估值,然后在技术真正开始落地的"死亡谷"阶段反而出现价值低估。这决定了,技术项目的价值释放呈现非线性的跃进式特征。 对于有耐心和技术判断力的投资者来说,在"死亡谷"阶段布局真正有价值的技术项目,可能是获得超额回报的最佳策略。但前提是,你得能忍受漫长的等待期和市场煎熬,以及潜在的冷嘲热讽。 ——创新小热点短促周期:1-3个月窗口期,酝酿主升浪大叙事 在主线技术叙事形成前,各种小叙事快速轮动,从RWA到DePIN,从AI Agent到AI Infra(MCP+A2A),每个小热点可能只有1-3个月的窗口期。 这种叙事碎片化和高频轮动反映了当前市场注意力稀缺性和资金寻租效率的双重约束。 其实,不难发现典型的小叙事周期遵循六阶段模型:"概念验证→资金试探→舆论放大→FOMO入场→估值透支→资金撤离"。想在这种模式中获利? 关键是要在"概念验证"到"资金试探"阶段进入,在"FOMO入场"高峰时退出。 小叙事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注意力资源的零和博弈。但叙事之间存在技术关联性和概念递进关系。比如,AI Infra中的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协议和A2A(Agent-to-Agent)交互标准,实际上是对AI Agent叙事的技术底层重构。若后续叙事能延续前热点,形成系统性的升级联动,并在联动过程中真正沉淀出可持续的价值闭环。很可能就会诞生一个有主升浪级别类似DeFi Summer的超级大叙事。 从现有的小叙事格局来看,AI基础设施层面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MCP协议、A2A通信标准、分布式算力、推理、数据网络等底层技术如果能够有机整合,确实有潜力构建出一个类似"AI Summer"的超级叙事。 以上。 总的来说,认清楚这四种并行玩法周期的本质,才能在各自的节奏中找到合适的策略。毋庸置疑,单一的"四年一轮回"思维已经完全跟不上现在市场的复杂性了。 适应“多玩法周期并行”的新常态,或许才是在这轮牛市中真正获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