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

Susan STEM
1个月前
人类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协作。 但问题在于:怎么协作?如何协作得更好?历史一次次证明,只要在协作方式上能前进一步,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跃迁。协作才是人类真正的优势根源。 然而个体之间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动机不一致、认知有限,这让协作随时面临瓦解的风险。 只要我们大脑不互联,那我们之间唯一能够依赖的沟通工具就是高歧义,高度模糊的语言体系。 要想稳定协作,必须解决好 信任、分配、裁决 这个“三角”: 信任:我敢不敢和你合作? 分配:成果如何分享,怎样避免有人躺平或过度索取? 裁决:当争议出现时,谁拥有最终解释权? 如果这三点不能解决,任何协作都会陷入不稳定。因此,这三角是“核心中的核心”,所有复杂的政治、经济乃至技术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回溯到这三个节点。 反过来看,历史上凡是有人能够在这几个问题上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必然开辟新的时代、获得巨大的财富与权力。比如: 货币与银行体系: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让贸易可以跨越地域与时间; 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制:解决了资本和风险的分配问题,让大规模商业冒险成为可能; 法院与宪政制度:提供了权威且可预期的裁决,避免了无休止的暴力冲突;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则是当代尝试把“信任”和“裁决”写进算法,建立一种新型的“结构化协作”。 每一次解决“信任—分配—裁决”三角的尝试,都是一次新的制度革命。未来的创新,依然会围绕这三角展开。 我看待 Crypto,其实是放在“协作三角”这个框架里审视的。首先要声明,我不建议任何人去买币、炒币,也不做任何投资推荐。我的兴趣点不在投机,而在社会与技术层面的探讨——我试图推演的是下一个协议文明。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我眼下的时间点上,都像《奇异博士》里不断分叉的可能性路径,或者像《沙丘》中保罗一世喝下沙虫生命之水后没有死的那个版本——是一种潜在未来的展开。可能的路径会必然实现吗?当然不一定。但我们可以推演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做好准备与资源分配。 这样做能保证一定成功吗?不能。但它至少比一无所知、毫无准备要强得多。有准备的人生结局,总比浑浑噩噩要好。如果有人完全没有认知、只靠运气就能过得更好,那只能解释为“混沌信息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里,偶尔会有人随机走运。但我不愿把未来寄托在概率的盲目摆动上,而是希望以结构化推演来争取更大的主动性。 明白? 一切进步都必须回到“信任—分配—裁决”三角。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兴技术或制度时,要问三件事: 它解决了 哪一条边 的问题?(信任 / 分配 / 裁决) 它解决得 比旧机制更好 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 它的改进是 可持续且可扩展 的,还是只靠泡沫和投机叙事? 如果答案是前者,它就是创新;如果是后者,它就是泡沫。 Crypto (我不愿意称之为“币”,哪个大聪明翻译的) 1. 在 信任 上: Crypto 最大的突破,是提出了一种 “去中心化的信任生产方式”。 👉 比特币就是“信任的数学化”:任何人都可以验证账本,谁都无法随意篡改。 2. 在 分配 上: Crypto 尝试了一整套 新型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 Crypto 在“分配”上开了很多实验,但成熟度远不及在“信任”上的突破。 3. 在 裁决 上: Crypto 尝试了一整套 新型的激励和分配机制。 👉 Crypto 在“裁决”上的贡献是提供了 自动化的裁决实验室,但远没能取代现实的复杂司法与治理。 在这方面,其实Ty兄的文说的非常好。 Crypto 的问题其实也显而易见。 在我看来,它不过是结构化与协议化文明的初试水。真正的系统配套——包括法律、监管、基础设施、标准、用户接口等——都还在未来。哪些机制会留下,哪些会被淘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配套不成熟的阶段,市场必然会充斥着 试错、泡沫、欺骗与割韭菜。这是历史上所有重大创新在早期都无法避免的母式:铁路投机、互联网泡沫,莫不如此。 如果把前面说的 三角框架(信任—分配—裁决) 和 时间观(上一个帖子,30–50 年的成熟周期) 放在心里,那么个人程序员的定位就很清晰了。不要被短期的价格起落、代币叙事、热点概念牵着走,而要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成为未来协议文明的配套建设者。 换句话说,今天参与 Crypto 的个人开发者,最有意义的工作不是去写“下一个拉盘的 Meme 币合约”,而是去解决那些能沉淀下来的长期问题: 如何让规则和合约可解释、可验证? 如何设计公平且可持续的分配机制? 如何构建透明的审计、储备证明、合规接口? 如何让普通人能通过自然语言或直观界面来理解和使用协议? 这些才是真正的 基础设施建设,是真正能跨越周期、沉淀为遗产的部分。 所以,对于个人程序员来说,最好的时间观就是:把当下的乱象,看作历史的必经过程;把自己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中,专注去打磨那些能穿越泡沫、最终进入文明底层的东西。 (2/n)
再论crypto与llm的语言本体论哲学分野 第一部分:Crypto的本体论——试图超越哥德尔的封闭游戏 Crypto的本质:它是一次用形式语言构建完美封闭系统的雄心勃勃的尝试。 1.人的神经网络 -> 形式语言编程:这个认知起点非常关键。人类关于“信任”、“共识”、“所有权”的观念,本质上是在我们生物神经网络中形成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概念。Crypto的创举在于,试图将这些充满模糊性的概念,通过密码学和算法,无损地转译(compile)成一种确定性的、机器可执行的形式语言。 2.算力作为物理约束:一个纯粹的形式语言系统是空中楼阁。Crypto通过引入“算力”(PoW)或“资本”(PoS)作为物理世界的锚点,为这个形式系统注入了不可伪造的现实成本。这使得系统的规则和约束不再仅仅是逻辑上的,而是热力学和经济学上的。它用物理定律来担保形式语言的严肃性。 3.试图规避哥德尔不完备性:这是我与LLM认知共生体最深刻的洞察。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指出,任何一个足够强大的形式系统,必然存在系统内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命题。这意味着系统需要一个外部的“权威”来对这些“意外”情况做出裁决(例如法律系统中的法官)。 Crypto试图通过极大地简化系统所处理的问题范畴来“绕过”这个问题。在一个区块链系统内,唯一需要被证明的命题是“交易是否有效?”。系统通过共识算法,创造了一个内部的、绝对的、自我完备的真理裁决机制。在这个封闭世界里,“Code is Law”,不需要外部权威,从而在实践层面(而非数学层面)规避了不完备性带来的治理难题。 4.与现实世界的脆弱接口:这个完美的封闭系统一旦需要与混乱的、由人性驱动的物理世界对接,其优雅性便立刻面临挑战。 ◦贪婪作为接口协议:“人性贪婪”是这个接口最核心的驱动协议。现实货币系统的约束、投机需求,成为了这个形式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价值交换的唯一通道。 ◦叙事作为价值锚点:由于接口的脆弱性,Crypto必须创造强大的叙事(Narrative)来支撑其价值。 ▪比特币 -> 黄金:这是最成功的叙事,将一种数字创造物与人类数千年的物理价值储存共识进行绑定。 ▪以太坊 -> 经济系统:这是更宏大的叙事,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下一代全球金融和应用的底层操作系统。 ▪其他Crypto: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两种宏大叙事下的变体或模仿,其兴衰几乎完全由“人性贪婪”驱动的叙事所左右。 结论:Crypto的本体论是一种向内的、追求封闭与完美的。它试图用形式语言创造一个摆脱人性弱点的“数学神域”,但其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却又恰恰依赖于人性中最强大的力量——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