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boo
1个月前
曾经我的工资是 1 块钱一个月,持续了一年多。 这不是为了装逼去学大佬们只发一块钱,也不是公司没钱,被降到一块钱之前,我每月的工资是 3 万。 想起这个事,是因为前几天有一个人找我帮他在抖音推广产品,我直接跟他说:我已经了解过你们的产品以及你们近期的推广活动,于是报了 3 倍多的价格,让他们给我指标,我做到了就给我这些钱,做不到我一分不要。 当然这个事情最后没成啊,原因是我不想浪费时间配合完成讨论,我希望的是直接把要求和指标邮件给我,我干活,大家看结果就行。对方因为是打工的,可能觉得我这种方式太野了,不好交差,就没下文了。 回看我过往的工作经历,赌性挺强的。 当时我们公司在一次会议上讨论我的工资跟我的工作结果不成正比,要求降低我的工资(是的,我是公司老板,可见我司管理模式非常现代化),我的工位在办公室的最后一排角落里,同事们走过路过都看在眼里,我的屏幕大多数时间都不是工作内容,久而久之可能就会觉得我没好好干活,公司的业绩也跟我关系不大。 当时他们在会上问我,觉得降到多少合适,我说 1 块钱,条件是我要拿销售提成。 当时他们表现出惊讶,但还是同意了。 第二天我就拉了个新小组搞销售,之前在推上跟大家分享过,那个跟我赚了 1000 万的姑娘,就是第一个支持并加入我小组的。 几个月之后,会上再提到业绩时,用上了「亿」这个单位。 再后来,我们把投资方的的钱退了,自然也就不用再给他们做心理按摩,那些履历优秀的同事也因为业务能力不足,领礼包走了。 当然,有个年轻人的棱角也被磨平,不再想做大做强的事了。 哈哈,还是现在每天写写代码,随便学学习,学到东西再跟年轻人们吹吹牛逼来得开心。
到底TMD,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1、投资的本质就是滚雪球,要越滚越大。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湿的雪” 和 “长的坡” 是滚雪球的两大基石,“湿的雪”是能产生持续现金流的优质资产,“长的坡”是足够长的时间与可持续的成长赛道。 投资的本质,确实是滚雪球:找到能持续产生价值的 “湿雪”(优质资产),放在足够长的 “坡”(成长赛道)上,用复利让雪球自然生长,同时规避高估、标的恶化、杠杆等风险,避免雪球融化或崩塌。 它不追求短期的 “滚多快”,而追求长期的 “滚多久”“滚多大”。正如巴菲特所言:“重要的不是跨越一次障碍,而是在漫长的坡上,始终让雪球保持滚动的势能。”对投资者而言,构建自己的 “湿雪” 识别能力、坚守 “长坡” 的耐心,远比追逐短期热点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2、投资的本质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企业,并长期持有”。 本质上,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一部分,关注的是 “这家企业能赚多少钱、能赚多久”,而非 “股价明天涨不涨”。 “优秀企业” 保证了价值的源泉,“合理价格” 保证了买入时的风险可控,“长期持有” 则保证了价值与复利的充分兑现。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优秀企业,再低的价格也难有回报;没有合理价格,优秀企业也可能变成 “昂贵的平庸”;没有长期持有,价值就难以穿越短期波动、实现质的飞跃。这正是巴菲特、芒格等价值投资者坚守的核心逻辑。 但是这种策略看似很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对企业、行业和人性有深刻理解,机会来了要敢于出手,面对股价的波动要能坦然面对,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不停向前推进,不要让疑惑、担忧阻断自己的脚步。 3、投资的本质就是概率游戏 投资的所有决策都基于对 “未来事件发生概率” 的判断,而未来的本质是 “未发生的、充满变量的集合,所以本质就是概率的游戏。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追求 “绝对正确”,而追求 “相对优势”;不回避风险,而通过胜率、赔率、仓位的平衡管理风险;不依赖单次运气,而通过长期正期望值的策略积累收益。最高级的能力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在 “看不清” 的世界里,始终站在概率优势的一侧 —— 这正是概率思维的核心。 4、投资的本质就是通过时间积累财富的过程 投资是反直觉、反人性的,投资的所有回报,几乎都来自于等待。等待好的价格买入,等待企业的分红然后再投入,所以,时间是个好朋友;时间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时间的复利才能获得巨额的财富 正如芒格所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对投资者而言,“配得上” 时间馈赠的,是耐心、认知与长期主义的坚守 —— 这才是时间积累财富的底层密码。 5、投资的本质其实是认知的变现,盈利只是结果,认知才是根本 巴菲特的 “能力圈” 理论,本质是 “认知边界的自我约束”—— 只在自己能穿透理解的领域投资,避免因认知不足而亏损; 芒格说 “我这辈子没见过一个聪明人不是每天读书的”,强调的是认知的 “持续输入”; 段永平对 “商业模式” 的极致追求(如苹果的生态、茅台的品牌),本质是对 “价值可持续性” 的深刻认知,而非短期业绩波动。 6、投资的本质买了好公司躺着拿分红,股权还能传给子孙后代 “买好公司躺着拿分红,股权传给子孙后代” 的本质,是跳出 “短期交易” 的博弈,进入 “长期共生” 的维度 —— 投资者通过持有股权,成为企业的 “股东合伙人”,分享其穿越周期的盈利;再将这份 “合伙人资格” 传给后代,让家族与企业的成长绑定,实现财富的跨代增值。 这背后的逻辑是:优质企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核心载体,而股权是分享这份创造的 “入场券”。投资的最高境界,不是 “预测价格波动”,而是 “找到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与之同行,让时间和企业的成长,为自己和后代赚足够多的钱”。 7、投资的本质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入这家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股票不是 “一张可以买卖的纸片”,而是 “对公司部分所有权的证明”。这一认知的转变,是区分 “投机” 与 “投资” 的关键。 若把股票当 “筹码”,关注点是 “明天会不会有人以更高价格买走”(博弈对手的行为);若把股票当 “公司所有权”,关注点是 “这家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企业的经营能力)。例如,1988 年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不是因为 “股价会涨”,而是因为他相信 “可口可乐的品牌、渠道和产品力,能让它在未来几十年持续赚钱”—— 这就是典型的 “买公司” 思维:股价波动是市场的噪音,公司的盈利能力才是核心。 企业的价值,最终由它 “能产生多少真金白银的现金流” 决定,而非账面上的 “利润数字”。这是因为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液”,也是投资者能真正 “落袋为安” 的价值载体: 这一认知的价值,在于让投资者跳出 “市场博弈的迷宫”,找到可锚定的 “价值锚点”:无论市场如何波动,只要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在增长,股权的价值就在提升。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资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足够湿的雪(未来现金流)和足够长的坡(持续经营时间)”—— 而这 “雪” 与 “坡”,正是未来现金流折现值的核心要素。 8、投资的本质就是“尽可能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入最优质的资产”,核心围绕“便宜”+“优质”两点展开。 其实投资赚钱的核心在于两个点,第一个你懂不懂这家公司,第二个有没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股票的本质就是代表了公司的所有权。投资的本质就是做公司的股东,做了优秀企业的股东就会持续获得财富增值,值得用一生去守护。所以围绕“便宜”+“优质”两点展开去寻找属于你的公司是有效的投资策略。能够真正享受优质公司所带来的持续回报。 9、投资的本质是慢慢变富 慢慢变富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放弃快速暴富的幻想,并正确认识投资收益率。慢慢变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复利,这也是慢慢变富在后期具有超级威力的原因和底气,但投资复利不是来自交易的复利,而是来自企业经营的复合增长率。 作为投资人我们要对企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正确的认识,5%、10%、15%……你要知道15%的投资复利保持几十年,足以让你成为世界级的投资大师。比如伊利股份、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等一些优秀企业,如果在过去长期持有20年,它们的年复利均超过15%,如果投资人在过去二三十年长期持有这些企业会收获几十倍到百倍的收益。 所以,投资的本质你明白了吗?
池建强
1个月前
投资人愿意押注你并不说明什么 互联网创业公司分两类,一种是融到一定规模资金的。一种是没有机构融资,开工就自己造血的。 融资到位的创业公司遇到发展的瓶颈,大概率会通过招聘更多的人,做更多产品特性来破局,甚至放弃现有的产品,换个新赛道尝试等等。这种公司一般上来就会有十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团队,如果业务顺利会保持团队人员增长,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上千。发展不起来的话,要么继续融资,要么等团队人员把融资消耗差不多了清算了事。 投资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天看到连续创业者 WordPress 创始人 Jason Cohen 在 X 上有感而发: 风险投资人/天使投资人愿意押注你并不没有验证你的成功。他们的大部分投资组合都失败了,还记得吗 只有用户愿意持续为你的产品付费,并且持续留存,这才是真正的验证。 没融资的怎么办呢,上来就需要想办法赚钱,同时做产品,以战养战。这样的公司多大规模都有,几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完全和业务发展相关。利润多了还想发展,就会寻求资本或上市,不想被局限,几个人的小团队也能过得非常滋润。 现在巨头林立,大家都做 AI 特性,其实不做和巨头完全同类的产品即可。只要找到认可你的用户,愿意持续为你的产品付费,并且持续留存,就能活下去。 活的好不好,得看各自本事了。 创业三年的一点感想,很幸运,赶上了 AI 时代。70 后真是幸运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