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句话, “不去思考研究 AI 下面几年对于世界的全方位的改变,就是 为 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 而准备 ”, 做了一些专业分析 剧毒专业清单(必须规避的“旧世界”陷阱) 以下专业在过去是通往中产的康庄大道,但在2025年,它们是价值崩塌最快的重灾区。 它们的共同点是:工作内容是纯粹的、可标准化的认知劳动。 -会计学、财务管理: 将被智能财务系统大规模替代。 -金融学(普通院校): 你学到的所有量化模型和分析技巧,AI做得比你好一万倍。除非你能进入高盛做顶层交易结构设计,否则你就是在和AI抢饭吃。 -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AIGC(AI生成内容)将淹没这些行业。 -法学(非诉方向): 合同审查、法律研究等工作将被AI法律助手高效完成。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充满了大量可被AI优化的流程化工作。 -翻译: 不用解释。 -计算机科学(普通院校): 这是最大的陷阱。你会成为“代码校验员”,与全球海量的、有AI辅助的低薪工程师竞争,你的“认知”毫无稀缺性可言。 最后一条的问题验证 问题一: 您将普通院校的“计算机科学”列为剧毒专业,这与社会上“CS是版本答案”的普遍认知完全相反。为什么这个曾经最热门的专业,现在变成了陷阱? 答案: 因为“版本”已经变了。 在旧版本中,核心稀缺资源是“能将商业逻辑翻译成代码的人”。 而在AI新版本中,大型语言模型(LLM)已经成为这个“翻译器”,并且效率和成本都远超人类。 选择普通院校CS的悲剧在于: 1.学非所用: 你花四年学习的编程范式、语言和框架,其“手艺活”的部分正在被AI快速自动化。你毕业时,可能发现自己学的屠龙之技,而龙已经被AI杀了。 2.定位尴尬: 你无法与顶尖院校的天才竞争“系统架构师”的岗位,同时,在实现具体功能的“应用开发”层面,你的效率和成本又无法与一个使用AI工具的印度工程师竞争。你被夹在中间,价值被两端挤压。 3.认知错配: 你以为自己在从事创造性工作,但实际上大部分是在执行明确的指令。这种“认知劳动”正是最容易被商品化的。因此,它不再是通往精英阶层的门票,而是通往“白领无产者”的直通车。
yzhclear
2个月前
产品商业化有大半年时间了,月收入由最开始的$200,增长到现在的 $2000。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实并不是靠功能的大更新或社媒渠道的大力宣传,而是自然搜索流量的翻倍增长。 现在回盘这个过程,确实有不少值得分享的经验,适合给正在做出海产品、依赖内容流量获客的朋友参考。 1⃣初期流量来源:单页突破+权重积累 在产品初期,依靠一个表现非常突出的YouTube工具页面,在相关关键词下冲上了Google首页,并长期稳定在第一的位置。这个页面当时承担了超过60%的站点流量,可以说是早期流量的支柱。 得益于这个高点击率、高停留时间的页面,整个网站的权重也在逐步提升。这也为后续其他页面的SEO排名打下了基础。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爆款页面的价值,远比几十个平庸页面更高。 2⃣关键词内容铺设策略:从点到面扩展 当站点有了一定的基础流量后,就开始围绕核心功能,挑选了一批搜索量高、难度低的关键词,开始批量铺设功能页面,并规划好这些页面的SEO结构及内容。 在决定要做某个关键词之前,我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竞品在这个功能上是否存在明显劣势? 📌我是否能通过某个角度,在功能或体验上做出差异化或者创新点? 📌除了搜索流量,我是否还能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社媒、工具导航、社区推荐)为这个页面引流? 这三个问题,会决定一个功能页是否值得投入内容资源去构建。因为,SEO不只是“写内容”,而是“构建能持续带来用户的流量节点”。 3⃣页面登顶后:需求裂变+深度覆盖 当某个关键词页面成功跻身首页,甚至排进前三,说明它已经满足了用户某个特定的痛点需求。这时,不能就此满足,而要开始反向拆解这个需求,寻找用户的“上下游需求”。因为用户往往是需求的集合体,找到这类用户的其他类似需求非常重要。 比如,如果一个用户搜索“Instagram hashtag generator”,他可能还需要: 🔍Instagram bio generator 🔍Instagram name ideas 🔍Instagram post scheduler 🔍Instagram growth tips 就以此为线索,继续深挖周边关键词,打造更多垂直内容。这种围绕核心用户需求展开的内容矩阵,相比于无目标的关键词堆砌,带来的流量更加精准且转化率更高。 4⃣SEO与定价策略的协同作用 SEO带来的是用户,转化的是产品本身。在这条路径中,定价策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进入门槛和产品的体验留存。网站的一部分高频使用的核心功能是免费开放的,甚至让一些页面在无需登录的情况下也能直接体验。这个策略大幅提升了新用户的转化率,也延长了用户在站点上的平均停留时间,进而再次反馈给SEO权重。 SEO和产品之间,其实是一个闭环:流量带来用户,产品留住用户,留存反哺SEO。 5⃣成长的转折点:从模仿到被模仿 这大半年的成长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一开始我们是模仿竞品的功能思路和页面结构,而到现在,已经能明显看到有竞品开始反向参考我们的页面布局和功能设计。 这其实也是内容SEO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你开始定义“用户心智中的标准页面”。 6⃣当前阶段:优质关键词突破与深耕 目前,那些“流量低、难度低”的关键词页面已经不再考虑去做了。虽然它们能带来一些点击,但对整体业务价值有限,属于“看起来增长了,实则没什么转化”。 而是考虑把更多资源集中到构建高搜索量、高竞争度关键词页面,这不仅考验页面内容的质量和策略设计,还要求自己把产品功能细节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排名竞争中脱颖而出。 虽然这种打法更难,需要花更多时间来打磨每一个页面,但一旦成功,带来的流量和收入回报都是成倍的。 🩸回顾整个过程,从单页突破到矩阵布局,从模仿竞品到被竞品模仿,每一个阶段都在验证一个核心逻辑: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内容,才能在搜索引擎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排名,也只有这样的流量才能带来真正的商业价值。 对于正在做出海产品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急于铺天盖地做内容,先找到那个能让你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的"支点页面"。有了这个支点,后续的扩展才有意义;没有这个支点,再多的内容也只是无效的资源消耗。
AB Kuai.Dong
2个月前
最近都是私信问,怎么从币圈到美港股的,还是分享下这个路径吧,全程手续费大概就 20 u。 第一步:注册币安 · 准备好 USDC · 通过 SOL 链,提取到 Backpack · 为了防止后续被追加来源证明,导出账单备用 第二步:注册 Backpack · 完成所有级别的 KYC · 通过 SOL 链 USDC 转过来 · 走法币提款,填写银行收款信息 · USDC 和美元会 1:1 自动兑换,汇出 第三步:银行收款 · 1 - 3 天后,会收到香港银行的邮件 · 会显示来自「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汇款 · 如果是 ZA 会扣 20 u 服务费,其它银行不扣 第四步:转账到券商 · 提前注册和 KYC 好美港股券商 · 然后通过 eDDA 或转数快,港卡入金到美港股 · 从而完成整个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过去几次从币安,提取 USDC 到 Backpack 的经历来看,如果额度在 2 - 5 万 u 以下,基本秒到,可直接申请转出。 而如果在这区间以上,大概率会被要求邮件追加来源证明,这时候就需要步骤一的账单。 目前各家出金所,都认可币安的资金来源证明。如果用二三线所,大额充 USDC 到 Backpack 或 Kraken,遇到补充来源证明时,它们可能会不认可这些小所,从而发生冻结。 目前亲测,币安的账单是认可的。 而美港股券商方面,包括富途、老虎、长桥的中资券商,已经不给内地新开户了,但盈透等美资券商,还依然会给开户。 但比较麻烦的问题是,中资券商有内地税务同步的问题,而美资券商也会有美国税务同步的问题,这是以后如果大额盈利后,要考虑的。 此外,市面上也有其它几个通道,如 Kraken - 欧洲行 - 港行 - 券商这种,但费率成本比这个偏高,所以只推荐了这个路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