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4周前
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标志着韩国政治再次左转,一场关于“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的博弈正在展开。他所代表的共同民主党高举“均衡外交”的旗帜,表面上主张在中美之间灵活腾挪,实则释放出一种危险信号:韩国或正逐步偏离美日韩传统安全框架,试图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自创一条生路,当然主要是拥抱中共,然而问题在于,韩国真的有这样自主腾挪的空间吗? 在朝鲜日益频繁的导弹试射、金正恩持续扩张核武库的今天,李在明依然主张“缓和、对话、包容”的对朝政策。这种立场听起来理性温和,实则忽视了现实的冷酷。过去十年间,朝鲜无视一切谈判承诺,不断强化军力与挑衅力度。以“对话换和平”的逻辑,不仅毫无实效,反而纵容了北方政权的扩张野心。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减少“在美中之间选边”的倾向。他口中的“实用主义外交”并非平衡,而是一种软化立场、一种对现实力量的妥协。中国对韩国实施的“萨德报复”依旧历历在目,那是一种经济胁迫、政治惩罚和战略威慑的三重叠加。面对这样一个对外毫不手软、对内强化威权的邻国,李在明却要向“理解”靠拢,不啻于对风险视而不见。 在安全问题上,李在明提出要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主张韩国“自主国防”。这听起来很有民族主义号召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具风险。韩国目前的军事力量虽强,但在真正面对朝鲜核威胁和区域大国压力时,仍严重依赖于韩美同盟的防卫框架和情报共享体系。削弱与美国的战略协作,不是在增强自主,而是在削足适履。 更关键的是,韩国目前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容天真幻想。中国试图主导区域秩序,美国在印太布局中强化盟友体系,日本重整军备,而朝鲜已明确表示“不接受南北统一”,甚至强调“两个国家各自发展”。此时此刻,韩国的最佳战略应是强化联盟、稳定内部,而不是在强权之间做危险的走钢丝游戏。 李在明当选,并不只是一个政党胜出的结果,更是韩国民众在“安全与独立”、“同盟与自我”之间做出的选择。然而,这个选择是否基于充分的现实认知?是否低估了周边势力的压迫性和不确定性?接下来几年里,韩国人必然付出慘重的代价! 若他的“自主外交”真走向事实上的疏美亲中,那么未来韩国将在战略格局中迅速边缘化,安全外包变得空洞,外交话语权萎缩,而面对北方威胁时,也难再获得坚实后盾。一旦中朝默契加强、韩美同盟削弱,韩国将被迫在一个更为孤立与不确定的局势中挣扎。 李在明的胜选,是一次民主的表达,但民主不等于无视现实。他的路线若不能迅速调整,就可能把韩国推向一个错判形势、误读敌友、最终自陷孤局的地缘危机。历史不会宽恕错误,尤其是在朝核阴影下的东亚。 韩国的未来,不容试错。
全球港口争夺战:中美博弈升级的重要信号 战略性港口已成为中美竞争的新战场,从澳洲到巴拿马,双方动作频频,牵动全球贸易与安全格局。 盘点一下近期关键事件。 📷 达尔文港:美国私募出手挑战中国控制 据《澳大利亚人报》5月26日报道,美国私募股权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正准备竞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 该港目前由中国岚桥集团(Landbridge Group)持有99年租约,2015年以5.06亿澳元(约3.28亿美元)购得。 Cerberus计划以略高于此的价格收购,但消息称岚桥可能接受约10亿澳元的报价。 达尔文港是澳洲最北端的港口,靠近美军基地(每年有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轮驻),战略意义重大。2015年租约签订时,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达担忧。 如今,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承诺将港口“归还澳洲手中”,而中国大使肖千警告此举可能损害外国投资信心。这场交易背后,是中美在印太地区的角力。 📷 2025年3月,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CK Hutchison)将其全球港口业务80%的股权以228亿美元卖给黑石(BlackRock)领衔的财团,涉及23个国家、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占运河40%吞吐量)。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此为“夺回运河”的胜利,强调运河对美国的重要性(超75%的船只与美国相关)。 但中国对此不满,官方媒体批评李嘉诚“选边站”,显示北京对失去关键港口控制权的不满。 巴拿马政府也在审计长江和记的合同,称其“违宪”,凸显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 中国“一带一路”港口布局:珍珠链战略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速全球港口布局,被美国称为“珍珠链”战略。 1、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2017年,斯里兰卡因债务问题将港口80%股权以11亿美元租给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租期99年,该港位于连接亚洲和中东的关键航道。 2、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国海外港口控股公司运营,靠近波斯湾,是能源通道要冲。 3、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持有67%股权,成为中国进入欧洲的桥头堡。 4、吉布提港:中国招商局参与运营,靠近红海,是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所在地。 📷 美国反制:从限制到直接干预 美国近年来加大对中国港口控制的限制: 1、立法与审查:2023年,美国通过《外国港口安全法案》,加强对外国(尤其是中国)在美港口运营的审查。洛杉矶和纽约/纽瓦克等大港的外资运营比例高达80%,引发安全担忧。 2、军事部署:美军在达尔文港附近驻扎,2025年2月,中国海军在澳洲东海岸实弹演习,刺激美澳加强军事合作,包括在北澳建设可容纳美军轰炸机的新基地。 3、经济施压:除了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美国还推动盟友(如澳洲)重新评估中国投资的港口资产,达尔文港的潜在交易就是一例。 📷 中美港口博弈的深层意义 对中国而言,港口是保障能源安全和贸易通道的关键,也是软实力投射的工具。 对美国而言,阻止中国控制战略港口,是遏制其全球影响力的核心策略。 这场海权博弈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