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自主

4周前
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标志着韩国政治再次左转,一场关于“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的博弈正在展开。他所代表的共同民主党高举“均衡外交”的旗帜,表面上主张在中美之间灵活腾挪,实则释放出一种危险信号:韩国或正逐步偏离美日韩传统安全框架,试图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自创一条生路,当然主要是拥抱中共,然而问题在于,韩国真的有这样自主腾挪的空间吗? 在朝鲜日益频繁的导弹试射、金正恩持续扩张核武库的今天,李在明依然主张“缓和、对话、包容”的对朝政策。这种立场听起来理性温和,实则忽视了现实的冷酷。过去十年间,朝鲜无视一切谈判承诺,不断强化军力与挑衅力度。以“对话换和平”的逻辑,不仅毫无实效,反而纵容了北方政权的扩张野心。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减少“在美中之间选边”的倾向。他口中的“实用主义外交”并非平衡,而是一种软化立场、一种对现实力量的妥协。中国对韩国实施的“萨德报复”依旧历历在目,那是一种经济胁迫、政治惩罚和战略威慑的三重叠加。面对这样一个对外毫不手软、对内强化威权的邻国,李在明却要向“理解”靠拢,不啻于对风险视而不见。 在安全问题上,李在明提出要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主张韩国“自主国防”。这听起来很有民族主义号召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具风险。韩国目前的军事力量虽强,但在真正面对朝鲜核威胁和区域大国压力时,仍严重依赖于韩美同盟的防卫框架和情报共享体系。削弱与美国的战略协作,不是在增强自主,而是在削足适履。 更关键的是,韩国目前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容天真幻想。中国试图主导区域秩序,美国在印太布局中强化盟友体系,日本重整军备,而朝鲜已明确表示“不接受南北统一”,甚至强调“两个国家各自发展”。此时此刻,韩国的最佳战略应是强化联盟、稳定内部,而不是在强权之间做危险的走钢丝游戏。 李在明当选,并不只是一个政党胜出的结果,更是韩国民众在“安全与独立”、“同盟与自我”之间做出的选择。然而,这个选择是否基于充分的现实认知?是否低估了周边势力的压迫性和不确定性?接下来几年里,韩国人必然付出慘重的代价! 若他的“自主外交”真走向事实上的疏美亲中,那么未来韩国将在战略格局中迅速边缘化,安全外包变得空洞,外交话语权萎缩,而面对北方威胁时,也难再获得坚实后盾。一旦中朝默契加强、韩美同盟削弱,韩国将被迫在一个更为孤立与不确定的局势中挣扎。 李在明的胜选,是一次民主的表达,但民主不等于无视现实。他的路线若不能迅速调整,就可能把韩国推向一个错判形势、误读敌友、最终自陷孤局的地缘危机。历史不会宽恕错误,尤其是在朝核阴影下的东亚。 韩国的未来,不容试错。
这一次,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欧洲在面临外敌危机和盟友背叛之下的一次结构性政策调整。美国抛弃乌克兰必然迫使欧洲增加战略自主能力,这是我这个频道一直强调的。这种自主不是川粉口中美国鞭策欧洲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自主,而是伴随着欧洲凝聚力增加,独立自强的戴高乐式自主。美国断绝援助会使得乌克兰投降,川粉这么希望,我们如此担忧。但随着川普暂停对乌军援、停止情报共享,美国的牌已经打出。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乌军在欧洲盟国的支援下挺过了这段时间,事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手上的牌不是那区区600多亿军援,而是盟友对你的信任与依赖。试想一下,有朝一日战争结束后,欧洲和乌克兰还会回到美国的怀抱吗? 当然了,面对眼下的困境,乌军的军事策略必须得调整。比起暂停装备援助,川普命令美国中断情报共享的后果要更为严重。这将使得乌军的部分武器,如海马斯、JDAM变成一堆废铁。乌军对俄军后方重要目标的打击效率将大幅降低,乌军国土防空反导和保护自己平民的能力也将受到大幅削弱。而最要命的是那些攻入库尔斯克的乌军部队,没有情报支持,这些身处俄境的部队随时都会陷入危险。 其实这也就对应了为什么前几天马克龙呼吁首先在海空停火。这种海空停火和川普的那种全面投降不同,它更多是基于现实的一种无奈选择。目前欧洲仍可以增加战机坦克的援助,弥补美援的空白,事实也确实在这么做。但广域且精准的情侦监能力,欧洲国家,或者是全世界的国家,都比美国相差太远。这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了的。所以说,美国中止情报分享,不只是不帮乌克兰这么简单,而是在变相的帮助俄罗斯,帮助其免遭乌克兰无人机的远程打击,帮助其杀戮更多的乌克兰平民。在川普当选前,我们设想过一万种最坏的情况,但没人能想到其舔俄能舔的这么彻底。而既然乌军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在俄罗斯境内和黑海上空精准制敌,那不如尽快撤出在库州的部队,重新部署到国土内据点固守,重回战争初期的那种全面防守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