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自主

何頻
3天前
这篇《卫报》的评论文章标题是 “Europe has lost one superpower ally – can it afford to be in the crosshairs of two?”,作者是 Nathalie Tocci。文章直指一个敏感话题:在全球权力格局快速转变的当下,欧洲失去了一个超级大国盟友(暗指美国),而如今却有可能同时面对来自华盛顿与北京的压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基本跟随美国的脚步,从贸易、科技到安全问题都把大西洋彼岸的意见作为首要参考。然而,如今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首先,美国与欧洲之间的战略裂痕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川普重返白宫后,他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欧洲越来越难以把美国当作可靠的长期伙伴。其次,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一方面欧盟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另一方面在产业补贴、地缘政治和人权议题上又与北京摩擦不断。这让欧洲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它既不能完全倒向美国,也难以真正与中国保持纯粹的“合作伙伴”关系。 图中的小标题进一步点明了问题:“For years, the EU followed the US’s lead when it came to China. That is no longer an option and Beijing has other priorities.” —— 意思是说,过去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但这种做法如今不再可行,因为北京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战略目标,而欧洲的角色变得边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欧洲能否承受同时被美中两大超级大国夹击的代价?这其实是 Tocci 提出的核心追问。欧盟内部既缺乏统一的战略意志,又面临能源、通胀、乌克兰战争的长期消耗,再加上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和中国的战略冷淡,欧洲可能会成为两强博弈的“夹心饼干”。如果没有自主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它只能被动挨打。 更深层次来看,这篇文章折射出欧洲人心中的焦虑:他们正在失去作为“第三极”的影响力。在冷战时代,欧洲依附美国;在全球化高峰期,欧洲靠市场与中国建立深度联系。但如今,随着美国走向保护主义、中国优先自身发展,欧洲被迫在中美之间寻找一条独立路线。这正是马克龙多次呼吁的“欧洲战略自主”的现实背景。 然而,战略自主并非一句口号就能实现。欧洲防务依赖北约,科技落后于美中,能源又被俄乌战争拖累。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裂:东欧更亲美,德国和法国则更倾向保持务实关系。这种内部分歧让欧洲即便有心打造第三极,也缺乏足够的执行力。 所以 Tocci 的文章实际上是在警告:如果欧洲不尽快在中美格局中明确自身定位,它就会陷入“双重十字瞄准”的危险处境。换句话说,美国的战略要求和中国的利益调整,可能会让欧洲变成两边都要“修理”的对象。 简而言之,这篇评论揭示了欧洲最迫切的问题:失去一个可靠的超级大国盟友后,如何在双强对抗的风暴中找到生存空间? 如果找不到答案,欧洲很可能会沦为一个被动的地缘政治棋子,而不是棋局中的玩家。
蔡慎坤
3个月前
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标志着韩国政治再次左转,一场关于“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的博弈正在展开。他所代表的共同民主党高举“均衡外交”的旗帜,表面上主张在中美之间灵活腾挪,实则释放出一种危险信号:韩国或正逐步偏离美日韩传统安全框架,试图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自创一条生路,当然主要是拥抱中共,然而问题在于,韩国真的有这样自主腾挪的空间吗? 在朝鲜日益频繁的导弹试射、金正恩持续扩张核武库的今天,李在明依然主张“缓和、对话、包容”的对朝政策。这种立场听起来理性温和,实则忽视了现实的冷酷。过去十年间,朝鲜无视一切谈判承诺,不断强化军力与挑衅力度。以“对话换和平”的逻辑,不仅毫无实效,反而纵容了北方政权的扩张野心。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减少“在美中之间选边”的倾向。他口中的“实用主义外交”并非平衡,而是一种软化立场、一种对现实力量的妥协。中国对韩国实施的“萨德报复”依旧历历在目,那是一种经济胁迫、政治惩罚和战略威慑的三重叠加。面对这样一个对外毫不手软、对内强化威权的邻国,李在明却要向“理解”靠拢,不啻于对风险视而不见。 在安全问题上,李在明提出要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主张韩国“自主国防”。这听起来很有民族主义号召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具风险。韩国目前的军事力量虽强,但在真正面对朝鲜核威胁和区域大国压力时,仍严重依赖于韩美同盟的防卫框架和情报共享体系。削弱与美国的战略协作,不是在增强自主,而是在削足适履。 更关键的是,韩国目前所处的战略地位不容天真幻想。中国试图主导区域秩序,美国在印太布局中强化盟友体系,日本重整军备,而朝鲜已明确表示“不接受南北统一”,甚至强调“两个国家各自发展”。此时此刻,韩国的最佳战略应是强化联盟、稳定内部,而不是在强权之间做危险的走钢丝游戏。 李在明当选,并不只是一个政党胜出的结果,更是韩国民众在“安全与独立”、“同盟与自我”之间做出的选择。然而,这个选择是否基于充分的现实认知?是否低估了周边势力的压迫性和不确定性?接下来几年里,韩国人必然付出慘重的代价! 若他的“自主外交”真走向事实上的疏美亲中,那么未来韩国将在战略格局中迅速边缘化,安全外包变得空洞,外交话语权萎缩,而面对北方威胁时,也难再获得坚实后盾。一旦中朝默契加强、韩美同盟削弱,韩国将被迫在一个更为孤立与不确定的局势中挣扎。 李在明的胜选,是一次民主的表达,但民主不等于无视现实。他的路线若不能迅速调整,就可能把韩国推向一个错判形势、误读敌友、最终自陷孤局的地缘危机。历史不会宽恕错误,尤其是在朝核阴影下的东亚。 韩国的未来,不容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