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信任崩塌
关注
Morris
4周前
经历过一次信任崩塌人真的会变得冷漠。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贝勃定律,是指一个人在经历强烈刺激后,再遭遇类似的事,就没那么在乎了。不被爱仅是时运不济,而无为去爱才是真正的灾难。我们所有人,今日都正死于这种灾难。不被爱是命运的偶然,无力去爱却是主动的放弃。可以对世界清醒悲观,但不要失去追求快乐与幸福的勇气。在隆冬,我终于明白,我身上有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信任崩塌
#冷漠
#贝勃定律
#失去爱
#追求幸福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1个月前
转:人民币会不会走上越南盾的老路?——党国谎言下的财富崩塌警示 几十年前,越南盾与美元还能1:1兑换,如今却要 2.3万越南盾换1美元。这种惊人的货币贬值,给所有持有人民币的人一个警醒。 上世纪80年代,越南的经济数据一度亮丽:GDP高增长、外资涌入、房地产火爆,政府天天喊“形势一片大好”。可转眼之间,黑市汇率暴涨,通胀失控。1986年,通胀竟高达774%,工资发了就得花,存款一夜成废纸。政府口口声声“稳住”,结果是富人早已将资金转移海外,买美元、购黄金、送子女出国。普通百姓却在一片“官方谎言”中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 真实案例更触目惊心。河内一对姐妹,一个相信政府安心存款,结果积蓄化为乌有;另一个偷偷换美元,反而全家渡过危机。还有大商人黄先生,拒绝把房产卖给出价双倍的美元买家,坚信政府宣传。最终商铺关门、资产蒸发,儿子辍学,他本人只能移民海外开小店。最大的悲哀,不是钱没了,而是信任的彻底崩塌。 这一切,与今天的中国高度相似。越南当年的债务、M2暴增、青年失业、富人外逃,如今在中国几乎一一重演:地方债高企、土地财政崩塌、工厂停摆、青年失业创新高,而 中共党国依旧宣称“形势一片大好”。官方数据报喜不报忧,媒体与专家反复强调“人民币稳定”“房市有支撑”,可现实是:黄金销量暴涨、美元走强、富豪资产外转、留学潮加速。 越南在崩溃前,官方也曾大力维稳:提高利率、发行国债、调控楼市,和今天中共所为何其相似。结果呢?经济顷刻崩盘,百姓财富瞬间蒸发。 真正可怕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人民对国家彻底失去信任。信任一旦崩塌,财富、家庭与尊严都会随之消失。当年越南人也坚信“我们不一样”,结果证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今天的中国人,也常对自己说:“人民币不一样,中共不会出事。”然而,当你真正发现危机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党国的谎言,最大的欺骗,就是让人民始终相信一切“安全”“特殊”。 当社会走到这一步,结局往往只有一个:货币崩塌,财富清零,信任坍塌。
#人民币贬值
#越南盾教训
#信任崩塌
#财富清零
#党国谎言
分享
评论 0
0
rick awsb ($people, $people)
1个月前
关于大a,说两句得罪人的话 《A股,可能是最后的逃命波》 -- 这轮期待已久的A股上涨,可能是他们用拉盘铺就的,散户们的通往地狱之路。 这轮A股上涨,许多人看作是希望,但我认为它更像一场精心布置的陷阱。因为A股的底层代码,已经被重写了: 第一、功能异化是A股的“新常态”:它的首要目标已更加远离为股东创造回报,而是更着重于服务于“稳定”这一政治大局。 除此之外,在“为投资者创造回报”的目标之前,市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为国家留住资本”。 当面对美国稳定币法案、美股上链等金融革命对国内资本的虹吸效应,A股必须创造“财富效应”来留住资本。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维稳,但和之前的单纯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显然是一种加码和升级。 第二、制度性折价:当“稳定”压倒一切,政策之手就取代了市场,成为唯一的定价锚。结果就是人造慢牛和系统性的“估值折价”。 政府既希望股市上涨提振信心,又恐惧民营企业(尤其在AI领域)借此壮大失控。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为整个市场设定了无形的天花板。 第三、外部枷锁:内部矛盾之上,是外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AI和加密货币正在武装“主权个人”,使其有能力对抗“主权国家”的资本管制。而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主动拥抱这一趋势,等于为全球资本修建了一条合规、高效的“出埃及”的高速公路。 中美博弈叠加技术革命,为持有人民币资产增加了巨大的、无法量化的风险。 第四、信任崩塌:为了维持表面的“稳定”,官方经济叙事与市场现实、个体感受的鸿沟越来越大。当宏观数据失去可信度,投资者在无法信任基本面的情况下,只能进行投机博弈。市场的“信心溢价”彻底转变为“信任折价”,共识的基础已经瓦解。a股更像牛市末尾的币圈的meme,圣诞树的浇给是大多数股票必然的结局。 第五、信仰缺失:这是引爆“逃命波”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熊市套牢,早已耗尽了投资者的耐心和信仰。当这轮上涨被越来越多的人识破为“官方拉盘,掩护离场”的策略时,巨大的沉没成本不再是留守的理由,反而成为决绝离场的最大推力。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卖出解套的最后机会。这样的心态蔓延,市场的尾段,只会成为争相逃跑的挤兑。 最后、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A股市场如今发现自己正与新的链上金融体系进行一场不对称的系统性竞争。 过去,竞争发生在交易所之间,如纽约证交所与上海证交所。 现在,竞争发生在两种根本不同的资本“操作系统”之间。一个是封闭的、自上而下指令驱动的、以政治稳定为首要目标的体系;另一个是开放的、受规则监管的、以技术效率和全球互操作性为核心的体系 。在这场基于效率和信任的竞赛中,大a所基于的中国现有的金融模式处于相当大的劣势中。 它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增加退出的成本,并在国内制造繁荣的幻象。
#A股
#逃命波
#经济维稳
#信任崩塌
#中美博弈
分享
评论 0
0
小人物
1个月前
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VC 币为什么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绪低迷、流动性差;但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机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个项目基本上由这四个角色构成:项目方、投资人、做市商、社区。理论上,这四方理应是共建共赢; 但现状是,越来越像一场“谁跑得快,谁就赢”的零和游戏。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骗,只为跑的更快。 这种结构的问题不仅不能形成信任,还会放大人性弱点,贪婪、短视和机会主义。 久了,我们也会默认这个行业充满了欺骗,却忘了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并不是博弈,而是共识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东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是:这四方的信任应该如何构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个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单一的角色视角,从机制上构建正和博弈的信任关系。 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看,关键是找到那个承载信任的支点,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再围绕这个支点,建立起迭代反馈的机制。 而这四个角色中,真正具备构建信任支点的,其实就只有投资人和做市商这两个角色。 那么,这两个支点又该如何撬动信任飞轮? 以这两个角色作为核心能力的支点,当能力越强,就越能为社区创造价值。通过将早期利润让利给社区,让相信的人赚到了钱,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共鸣,最终推动社区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长此以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方主动寻求合作,在优质项目的挑选上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 能力带来价值,价值带来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这或许才是符合商业逻辑驱动的解法。 在当下的行业,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机会做成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币圈:山寨币盼涨,机构牛再现?· 4395 条信息
#vc币
#信任崩塌
#零和游戏
#正和博弈
#UV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