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1天前
半年前,有位网友整理了一堆MCP工具资料,搭了个网站分享出去。 初期他还手动维护,后来工具更新太快,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写了个小程序——我们叫它“Agent”吧,让它自动去GitHub上搜集最新工具,分类整理后直接更新到网页上。 之后他就没再管这个站了,忙着别的事,一晃半年过去。 前几天他偶尔想起,随手在谷歌搜了一下,结果愣住了:自己早忘了的网站,赫然排在搜索结果第一。 更意外的是,这个站从没想过要做什么“SEO”,全靠那个“笨笨的”Agent,日复一日、规律地重复着最初的任务,自己都没察觉,它已经默默攒下了足够的“存在感”。 这个故事让我忽然明白:我们总觉得AI要多“聪明”才行,但这个案例里,最简单的“持续”,AI反而比人做得更稳。 人啊,总爱给自己找理由:“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这个方向好像没希望,算了吧”。 可AI不会,它的节奏稳定得像钟表,你给它一个目标,它就一条道走到黑。 就像那个Agent,你忘了它的时候,它还在那里啃资料、更新网页,没停过。 现在的AI工具,比如Claude Code、Trae Solo,其实也在做类似的事。 你给它一个任务,它会像个踏实的伙伴,一步一步推着你往前走,哪怕你中途想放弃,它还在默默“咕哒咕哒”地推进,直到把事做完。 这或许就是我们最需要的AI——我们负责“想”和“看”,它负责“做”和“守”。 探索未知的路是我们的事,而那些需要坚持、需要重复、需要积累的“笨功夫”,交给AI来做。 不用追求完美的“聪明”,能把一件事“持续做下去”,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而AI,恰好是那个能帮我们把“初心”守到最后的人。这大概就是人与AI最好的共生状态吧:你引领方向,它坚定前行。
Y11
1天前
最近注意到微软开源的 MarkItDown 项目,7万多星标背后是一个很实在的功能:把各种格式的文件——Word、PDF、Excel、甚至图片、压缩包这些,一键转换成带有标题、列表、表格结构的 Markdown。 这个工具的价值,其实藏在我们日常处理数据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里。 现在做 AI 工具链、多模态 Agent 时,最头疼的就是怎么把非结构化文件“喂”给模型,还要保留结构、对齐输入。 MarkItDown 就像一个标准化的“入口处理站”,让整个流程变得清晰:业务文件、网页、对话记录,甚至 OCR 结果,先通过它变成带结构的 Markdown,再接入 LLM、embedding 或知识库系统。 这样一来,原本“进不了 AI”的文件,就成了可用的数据。 这已经不只是个格式转换工具了,更像是 AI 文档智能的基础模块。 用 pip 或者它提供的网页版就能直接用,微软这次确实踩中了工程师们处理数据入口的痛点——数据乱、格式多、结构丢,这些琐碎问题不解决,后面再复杂的 pipeline 都跑不通。 未来“Agent + 数据 + 多模态”的场景肯定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智能体要干活,第一步就是读懂一堆原始资料,还原出结构和语义。 MarkItDown 做的,就是把这个入口的“苦活累活”都扛下来。 有时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工具,反而才是整个系统里最关键的部分。推荐给所有在做 LLM 产品的朋友,这或许是个能省不少功夫的小工具。
Y11
1天前
许多创业者在早期常常忽视“用户获取”这一环,理由往往是“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或者“别往漏桶里倒水”。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幸运”——如果不主动去接触用户,根本无法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PMF)。 其实,早期最好的用户获取方式,与其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的“用户研究”。 很多人误以为做产品就是埋头研发,等“完美”了再推向市场。 但事实上,真正的用户需求往往藏在日常对话里。你关起门来设计的功能,可能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你以为的“核心优势”,在用户看来可能毫无价值。 这时候,如果只是把产品“硬推”出去,就像往漏桶里倒水,不仅浪费精力,还会错过发现真实需求的机会。 反过来看,如果从一开始就带着“用户视角”去做这件事:主动和潜在用户聊天,了解他们的痛点和习惯,甚至可以用最小成本做出“半成品”去测试,观察他们的反应。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看似“不专业”,却能帮你避开很多坑。比如,一个做职场社交的产品,你可能觉得“AI匹配”是核心功能,但用户实际更需要的是“快速找到行业前辈”;一个教育类APP,你花大力气打磨“智能题库”,但学生可能更在意“老师答疑是否及时”。 这些细节,只有在和用户直接接触时才能发现。与其花大量时间做“完美”的产品再试错,不如用“笨拙”的方式先打开一扇窗,让用户的真实反馈“流”进来。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最直接、最高效的“用户研究”。 毕竟,任何产品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用户。如果连用户是谁、需要什么都没搞清楚,再“成熟”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早期别害怕“不完美”,主动走出去接触用户,把获取用户的过程变成理解用户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产品的价值所在。
Y11
1天前
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一个被无数从业者验证过的朴素智慧:先让它运行,再让它正确,最后让它更快。 我理解的这个过程,像搭建一座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确保有四面墙能立起来,哪怕材料简单;接着要完善细节,让门窗合缝,屋顶不漏雨;最后再考虑如何让房子更宽敞明亮,或者加个漂亮的阳台。 第一步:先让它跑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追求完美”的陷阱,试图一开始就写出无瑕的代码。 但现实是,问题往往比想象的复杂,而时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这时候,“先让它运行”就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所谓“运行”,不一定要处理所有情况,甚至可以用最直接、略显笨拙的方式。 比如,我曾为一个数据导入功能做原型,为了快速验证逻辑,我直接在代码里写死了几条测试数据,而不是等待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源。 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确认这个功能的核心逻辑是否走得通——数据能不能正确解析?流程能不能顺畅走下来?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跑”都做不到,后续再优化也只是空谈。 当然,“跑起来”不代表可以直接丢到生产环境。 它更像是一个实验室里的快速验证,可能需要借助CI系统在隔离环境中跑通测试用例,重点是证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第二步:让它正确无误 当确认了核心逻辑可行后,就进入“让它正确”的阶段。这一步的核心是“打磨”。 比如,之前写死的数据要替换成动态获取的;那些可能出错的地方,要加上条件判断和异常处理;命名要更清晰,让别人看代码时能明白每个变量、每个函数是做什么的;还要考虑各种边界情况——如果用户输入了一个空值怎么办?如果网络突然中断怎么办?这些都需要通过全面的测试来验证。 我记得有一次开发一个支付接口,初期只测试了正常的支付流程,但忽略了支付失败的情况。后来在“正确”阶段,我们才发现当支付超时或余额不足时,系统的处理逻辑完全是空白的,导致用户体验极差。所以,“正确”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着代码能够处理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输入,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稳定。 第三步:让它更有价值,更高效 最后一步是“让它加速”。这里的“加速”不仅仅指运行速度快,更广泛地说,是让软件对用户更有价值,更能高效运转。比如,优化数据库查询减少等待时间,重构冗余代码让维护更方便,或者设计更友好的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很多人会把“加速”简单理解为性能优化,但其实它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比如,一个原本需要5个步骤完成的操作,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到3个步骤,这也是一种“加速”,对用户来说价值更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一步可能会被推迟,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应该投入精力去做。毕竟,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代表它已经完美,持续优化才能让软件的价值不断提升。 “先运行,再完善,最后加速”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迭代思维”。它让我们避免一开始就陷入细节,而是先抓住核心,用最小的成本验证方向,再逐步打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编写代码,也适用于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复杂事务。毕竟,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在清晰的方向指引下,一步步迭代完善出来的。先让它存在,再让它变好,最后让它发光,这或许就是我们能给用户和自己最好的交代。
Kai
1天前
很多人问为啥考虑要回国了,细说就一句两句说不清了,我简单说一些基础的想法。 我算是比较外向的人,来这后跟 加/美 几十个网友面基,算是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产生的想法。当然,90%的网友是程序员,所以肯定是片面的 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情况和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结论也自然不一样。 - 最基础的,中国现在跟任何国家比都是有优有劣。所以 “中国无敌差” 和 “中国无敌好” 的言论,可以直接无视了。如果单论 安全性和便利性,中国是领先的 - 如果你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AI是未来方向。那么这世界上只有两个强国,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根本没有训练自己大模型的能力,距离这两个国家有代差。 - 所以,只有中美可以给程序员一个超出平均工资的收入,让你过上舒适的生活,并且在当地立足。例如 加/澳/欧,并没有世界级的大公司,很难从全世界获得超额收入,导致程序员的收入并不高,适合已经有家底的人去享受人生,并不太适合去奋斗 - 谈到 教育和医疗,事实上,可能中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中游偏上的。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烂到底了,美国的医疗系统大家在新闻上都看到了。教育的话,也是个复杂的话题,我只能说,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好的,在做决定前,不要“听说”,而是 do your own research - 工作强度,社会平均的工作强度肯定是 中/美 之外的发达国家会低很多,假期也多一些,也尊重休假。但在 AI 领域,在大家生产力水平没有代差的基础上,强度和产出就是成正比的,美国的大厂的工作强度并不低。 openai等创业公司的加班强度拉满,大厂的AI部门强度依旧高,亚麻和meta的末位淘汰依旧存在,某著名养老厂前段时间也发生员工猝死。 所以这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但就我个人体感,国内的强度肯定是更高的,但高的程度并没有那么离谱 - 聊到这,其实牌桌上只剩中美是适合我们这些白手起家的人了。中国大家都了解,我们聊美国,因为我所在的公司的总部在美国,有非常多的transfer去美国的机会,所以去美国肯定是考虑的选项。 - 我非常喜欢美国,并且美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程序员的收入和机会是断层领先其他国家的 对于美国,我所考虑的是几个点 - 身份焦虑。 h1b 和 绿卡是留在美国的几个坎,在没有 h1b 之前,你无法换工作,只能当签证奴隶。如果你的老板有良心,一视同仁,那很好。但事实上,有部分(比例难说,在美国的朋友可以分享下)老板会因为你走不了而在绩效和升职上有所倾向 - 出入美国的风险。 就像前段时间 h1b 的极限回美国事件,事实上在入籍之前,出入美国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大多身边去美国读博的朋友都是尽量避免回国。 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尽量减少离境次数以避免风险。 - 离家太远,想家,文化融入,漂泊感,种族歧视,等等 这些就因人而异了。也会随着年纪而变化,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在海外生活的感觉,现在快30了愈加想家,也有很多比我年长的朋友喜欢这边的环境和人少的感觉。所以还是看你自己 事实上,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主观因素是永远大于客观因素的。大部分时候是你内心已经有了决定,然后找很多客观因素去说服自己罢了。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家里人不想在国外久居,这对我来说是一票否决权了,毕竟我一个人过日子过的稀里糊涂hhhh 如果说一些 take-away message 的话 -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 transfer 去海外的机会,并且在纠结,且 你的能力自信未来在国内依旧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那我建议你去,至少,去了最多后悔一年,不去可能后悔一辈子,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如果你年轻,并且家境不错,我觉得去美国读书是非常不错的选项,看过世界才有世界观 - 如果我还年轻,我会去美国闯一闯 上述仅代表我现在认知的想法,希望大家礼貌讨论 🫶
Y11
1天前
Y11
1天前
当我们刚开始接触一项新技术或新方法时,就像攀登第一座山峰,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步显得缓慢而艰难。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技能逐渐熟练,原本需要反复摸索的过程变得顺畅起来,就像学会骑自行车后,一旦掌握平衡,骑行就会变得轻松。 这时,再做类似的事情,时间成本会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 从0到20,是从零开始的探索阶段,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未知,可能需要不断尝试错误,甚至推倒重来,这个阶段的时间投入往往占比最大,却往往只能取得少量进展。 当度过这个阶段,到了20到100的区间,随着对规律认识的深入和经验沉淀带来的数据积累开始发挥作用时,进步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间成本相对之前会有显著降低。 而到了100到1000的阶段,技术的价值开始真正爆发,标准化的流程、规模化的应用让成本持续压缩,效率达到新的高度,这个阶段的时间投入与产出比会达到一个峰值。 这种非线性的价值增长规律,在很多领域都能看到。 无论是产品研发、内容创作还是企业运营,初期的“慢”是为了积累突破的势能,而当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这提醒我们,在面对新技术、新挑战时,既要耐得住初期的寂寞,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随着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沉淀,终会迎来价值释放的拐点。毕竟,所有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而技术本身,正是那个加速这种积累、放大这种价值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