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创业

Y11
1天前
许多创业者在早期常常忽视“用户获取”这一环,理由往往是“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或者“别往漏桶里倒水”。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幸运”——如果不主动去接触用户,根本无法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PMF)。 其实,早期最好的用户获取方式,与其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的“用户研究”。 很多人误以为做产品就是埋头研发,等“完美”了再推向市场。 但事实上,真正的用户需求往往藏在日常对话里。你关起门来设计的功能,可能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你以为的“核心优势”,在用户看来可能毫无价值。 这时候,如果只是把产品“硬推”出去,就像往漏桶里倒水,不仅浪费精力,还会错过发现真实需求的机会。 反过来看,如果从一开始就带着“用户视角”去做这件事:主动和潜在用户聊天,了解他们的痛点和习惯,甚至可以用最小成本做出“半成品”去测试,观察他们的反应。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看似“不专业”,却能帮你避开很多坑。比如,一个做职场社交的产品,你可能觉得“AI匹配”是核心功能,但用户实际更需要的是“快速找到行业前辈”;一个教育类APP,你花大力气打磨“智能题库”,但学生可能更在意“老师答疑是否及时”。 这些细节,只有在和用户直接接触时才能发现。与其花大量时间做“完美”的产品再试错,不如用“笨拙”的方式先打开一扇窗,让用户的真实反馈“流”进来。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最直接、最高效的“用户研究”。 毕竟,任何产品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用户。如果连用户是谁、需要什么都没搞清楚,再“成熟”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早期别害怕“不完美”,主动走出去接触用户,把获取用户的过程变成理解用户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产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