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获取

Y11
2周前
最近观察到一个现象: AI热潮下,"用AI开发App搞副业""打造一人公司"的说法很火,不少人被吸引。 特别是去年年底"小猫补光灯"这类AI应用爆火后,一些有技术背景的朋友开始跃跃欲试,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今天就来聊聊,用AI开发App到底靠不靠谱。 首先要明确,真正的难点从来不是写代码。 现在的AI大模型确实能帮程序员提升效率,让写代码这件事简单了不少。但整个App开发流程里,写代码实际只占不到30%,剩下70%都是"软成本": 比如国内所有能上架的App都需要ICP备案; 备案必须用公司主体,还得处理工商注册和财务记账; 如果涉及支付、社交、教育等领域,还需要相关行业许可证; 只要涉及用户数据和交流,就得做安全评估报告。 等这些合规问题都解决了,App才算是具备上架的基础条件。 所以你会发现,市面上大多数独立开发的项目,要么不联网,要么不收集用户数据,大多是简单的工具类应用,比如记账、日程管理、闹钟等。 这些应用能避开复杂的备案和合规要求,降低了开发门槛。 其次,有没有App不重要,有没有人用才是关键。 AI能帮你快速写出App代码,这没问题。 但做App的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做出来",而是: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值得解决的真实需求? 有没有一群愿意使用甚至付费的用户? 目前App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IAA(插广告)和IAP(用户付费)。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足够的用户量。 很多人开发App时,功能堆得很满,结果上线后没人用、没人付费,广告也烧不起钱,最后只能让App"躺"在应用商店里。 最后,你能写,别人也能抄。 以前做App还需要懂技术、组建团队,现在AI工具普及后,别人可能用一下午就能复制你辛苦开发的功能。 而且大公司有预算优势,能投流推广、铺渠道,你一个人既要做开发,又要拉用户,还要考虑盈利,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所以,如果你只是想通过开发App练手,体验构建产品的过程,那可以尝试。 但如果指望靠这个实现稳定收入,建议你先冷静下来,想清楚: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何高效、低成本获取用户? 商业模式如何跑通? 毕竟在AI时代,能解决真实问题、持续服务用户的人,才能真正走得远。
Y11
1个月前
许多创业者在早期常常忽视“用户获取”这一环,理由往往是“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或者“别往漏桶里倒水”。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幸运”——如果不主动去接触用户,根本无法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PMF)。 其实,早期最好的用户获取方式,与其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不如说是一场深入的“用户研究”。 很多人误以为做产品就是埋头研发,等“完美”了再推向市场。 但事实上,真正的用户需求往往藏在日常对话里。你关起门来设计的功能,可能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你以为的“核心优势”,在用户看来可能毫无价值。 这时候,如果只是把产品“硬推”出去,就像往漏桶里倒水,不仅浪费精力,还会错过发现真实需求的机会。 反过来看,如果从一开始就带着“用户视角”去做这件事:主动和潜在用户聊天,了解他们的痛点和习惯,甚至可以用最小成本做出“半成品”去测试,观察他们的反应。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看似“不专业”,却能帮你避开很多坑。比如,一个做职场社交的产品,你可能觉得“AI匹配”是核心功能,但用户实际更需要的是“快速找到行业前辈”;一个教育类APP,你花大力气打磨“智能题库”,但学生可能更在意“老师答疑是否及时”。 这些细节,只有在和用户直接接触时才能发现。与其花大量时间做“完美”的产品再试错,不如用“笨拙”的方式先打开一扇窗,让用户的真实反馈“流”进来。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最直接、最高效的“用户研究”。 毕竟,任何产品的终极目标都是服务用户。如果连用户是谁、需要什么都没搞清楚,再“成熟”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早期别害怕“不完美”,主动走出去接触用户,把获取用户的过程变成理解用户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产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