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in
1天前
选词=看“需求 × 竞争 × 变现”三件事。Similarweb 能一次性把这三件事的关键指标摆在你面前,按这个流程做就不容易踩坑。 一、先把标准讲清楚 搜索量:有人搜才有戏。量越大,需求越多,但通常竞争越强。 KD(关键词难度):0–100。新站优先 20–40,90+ 别碰。 零点击率(Zero-click):用户搜完不点任何网页。越低越好,建议 ≤50%,能到 ≤30% 更香。 CPC(每次点击费用):广告主为这个词愿意付多少钱。越高越值钱,一般 ≥$1 就值得重点看。 “有量、好上、愿付费,才值得干。” 二、上手就做:3步工作流 第1步:丢个大词试水 比如你要做 AI 简历生成器,先搜:“AI resume builder”。看整体盘子:量大不大、KD 多高、CPC 有没有钱味儿、零点击多不多。 第2步:从大词往下钻 大词常常 KD 高、竞争硬。点“相关关键词”: 看更具体的长尾:如 “AI cover letter tool”、“student resume AI generator” 这一步的目标是:把 KD 压低到 20–40 档,同时 保留还不错的 CPC。 如果零点击很高,换个角度:加意图词(for students / for freshers / free / online / 2025),能有效降难度。 第3步:做价值判断 优先级排序模板: KD 低(≤40) 零点击低(≤50%,最好 ≤30%) CPC 高(≥$1 更佳) 搜索量别太小(看你产能,一般 ≥中位数即可) 两类词的打法: 爆发词:有明显峰值、回落快 → 蹭热点、快产出 稳定词:曲线平稳 → 长期布局、做柱石内容 三、怎么读趋势图(28天曲线) 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点击量,颜色是来源。 看到9月初突然拉到120、随即回落,这多半是事件驱动的阶段性热点。 做法:热点词用来带流,顺藤摸瓜找到长期长尾,比如 “AI resume → AI cover letter → student resume AI”。 原文链接:
Y11
1天前
听了Zilliz创始人Charles的分享,我有几点收获笔记跟大家分享: 五年前我们开始做向量数据库时,这还算是个相对前沿的技术方向。 直到2023年随着RAG技术的成熟,这个领域才真正具备了商业化的可能性。 这让我想到,有些技术的价值需要时间来验证,过早商业化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作为基础设施软件领域的创业者,我们早期也面临着商业化困难的挑战。 坚持投入了五年时间,团队累计投入了约300人年,才慢慢看到曙光。 基础设施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长期的打磨和积累,急功近利很容易半途而废。 对于创始团队而言,我认为建立一套产品成熟度的检查清单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市场趋势的变化。 在条件不成熟时,千万不要为了商业化而盲目行动,那样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错失真正的机会。 当决定商业化时,我建议组建新的专业团队。 原来负责社区运营的同事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有优势,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模型可能与商业化需求存在差异。 我们要做的是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不是试图让他们同时满足多个角色的要求。 "慢就是快"这句话在基础设施领域尤其适用。 我们要建立长期主义的心态,不要被短期利益诱惑。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很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基础设施产品需要时间来建立壁垒,需要持续投入才能看到回报。 和2C产品不同,基础设施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评估应该从全球视角出发,不需要局限于某个单一市场。我们要考虑的是技术本身的普适性和应用场景的广度,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区域市场。 从全球视角看,这一波AI革命的发展速度确实远超以往。国内的科技公司应该坚定地投入进去,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更像是移动互联网浪潮那样的时代机遇。我们需要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窗口。 这些经验对所有科技创业者都有启发:坚持长期价值、尊重技术规律、保持开放视野,这些或许就是成功的关键。
Y11
1天前
国内和海外的科研生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像脑机科学、生命科学、低空科技、机器人这些领域,国内不少研究往往依托高校教授的团队展开。 这种模式下,团队成员多是教授自己培养的学生,从博士到博士后,新员工也主要来自这些“师门”内部,很少有外部社会招聘的情况。 这种相对封闭的作业模式,让学生们在毕业后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由于研究领域高度细分,他们很难转向其他行业,职业发展的路比较窄。 这也意味着,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几乎没有“退路”,一旦与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资源支持脱节,就可能很难融入更广阔的社会。 国内高校教授在风格上往往比较低调,重心更多放在具体的科研探索上,而海外很多顶尖学者则更擅长将前沿科技与社会传播结合。 比如像Yann LeCun、Andrew Ng、李飞飞这些国际知名学者,不仅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还积极通过公开演讲、社交媒体等方式分享研究成果,成为公众熟知的科技“网红”。他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技术落地,甚至在一些创业项目中扮演早期投资者的角色,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技术创新。 这种差异的背后,其实是科研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侧重。国内更注重学术传承的“师徒制”,海外则更强调开放协作与资源整合。对于前沿科技的发展而言,如何打破封闭、促进跨界交流,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或许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
Y11
1天前
我们始终在探索一个核心问题:人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产品? 结合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我认为有两类产品最能触动人心。 第一类是刚需产品。 这类产品满足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存与安全需求,比如衣食住行、通讯工具、基础医疗等。它们就像空气和水,平时可能不被特别留意,但一旦缺失,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以手机为例,它早已超越单纯的通讯工具,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保持连接、处理工作的核心载体。这种刚需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化。 第二类是非刚需产品,但它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这类产品的价值在于“锦上添花”,用更巧妙的方式解决人们的痛点,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愉悦。洗衣机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人类用手洗衣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但洗衣机的出现,让人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如今,配备洗衣机几乎成了租房或家庭生活的“标配”,它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节省,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那么,什么样的非刚需产品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想要的产品”?我认为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首先,实用性与可靠性。 它必须真正“有用”,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而且使用过程简单便捷,关键时刻能“随叫随到”。比如智能音箱,它解决了“解放双手”获取信息的需求,当你做饭时想知道天气、查菜谱,或者睡前想听故事,它都能快速响应。这种“有用”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能融入日常场景的实用工具。 其次,时间的“再分配”价值。 这类产品节省下来的时间,最终会被人们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陪伴家人、发展兴趣、专注工作等。洗衣机节省的时间,让人们能从家务中脱身,享受更多休闲时光;短视频平台节省的时间,让人们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乐趣或知识。这种“时间再分配”的价值,让产品从单纯的工具升华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无论是刚需产品还是优质的非刚需产品,其本质都是对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 刚需产品是“基础盘”,保障生活的稳定运行;优质非刚需产品是“增值项”,推动生活向更高质量演进。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思考:这个产品是否真正理解了用户的痛点?它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当产品能够自然融入生活,成为用户“想要”而非“需要”的选择时,它就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让技术与人性更好地融合,让生活因产品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