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
3天前
最近出海赚美刀非常的火爆,你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我发现很多人都被迷惑,光看到别人赚钱了,却不知道别人为啥赚钱,然后就报了别人的课程。 我在这里说一下出海的路径,以及注意事项,算是出海的警示公告吧 Web建站 关于web建站有两种,一种是工具站,一种是游戏站 工具站:比如我们直接在Google搜索pdf,就展示的工具网站,这个就是根据搜索词展示的pdf工具网站 游戏站:同样我们在搜索2048,这个游戏站,就是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或者游戏合集 盈利方式:有两种,一个是订阅,一个是广告收费,比如说工具站,别人点击你的网站,只要接入广告,这就有了收入,另一种就是比如你的工具可以给他包月或者按次付费,用户付费后得到收入 路径: 需求挖掘: 我们要建站首先第一点要找到痛点和需求,这是第一步,也是一切的开端,所以在打算出海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有产品思维,或者对商机是否有敏锐的感知能力 新词发现:我们网站上线以后的主要流量来源肯定是Google搜索,这时候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关键词,流量很大,然后根据这个新词做个游戏站,那么就更加容易获取到流量,这一点同样需要 开发:无论是工具站还是游戏站,基本都需要自己开发,游戏好点,还可以接入第三方。不过也是需要一些开发技巧,这里就需要有AI编程的能力。我认为如果要做好,肯定不止是用AI开发项目,本身应该也要懂一些编程基础,软件工程能力 SEO:这个很好理解,我们既然是做网站,就一定需要做搜索引擎优化,如果提升自己的排名,让别人更加好搜索到你,迎合Google的算法。这里面也是一门大的学问,在做之前也要去学习一下 持续运营迭代:我们做了一个网站,是需要根据各种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运营调整迭代的,是需要投入时间的,并不是上线以后就躺赚 X(推特) 这个就是类似于国内做公众号,小红书之类的自媒体,通过在X上面发帖,涨粉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目前主要就是领域就是AI、学英语、web3、出海这几个方向 盈利方式: 通过阅读量获取分成,这个是有要求的,首先要是付费成为蓝V用户,然后过去3个月内达到500w展示,还有需要500个蓝V用户的关注,所以在做X之前是需要先投入的,这一点大家要清楚,一个月的蓝V认证需要40-80不等,根据节点不同,价格不同 接商单,这是需要粉丝量,我目前接触的至少2k粉丝 订阅内容,这个门槛更加的高,需要2k个付费用户的关注 推广自己的项目,比如自己做了一些出海应用,在X上面进行推广 路径: 定位:要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清楚自己的定位 内容:我们在做X之前,最好要有自己的内容,不然光在里面输出垃圾,是没办法涨粉的 和大V互动:前期就是和大V进行互动,但是互动的时候需要有自己思想,比如大V发了一个帖子,你如果光是说一些好好好,估计大V也不会关注到你,所有需要你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别人才会转发,点赞 持续坚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发很多的帖子,来获取流量,我觉得先做好6个月的投入期 YouTube 这个也是相当于自媒体创作,这里就不过多阐述了,通过在YouTube上面发送长视频,通过播放量和观看广告获取收益 这里同样也是有门槛的,是需要给自己先设定一个投入期的: 12 个月内的有效观看时长累计超过4000小时。 频道拥有至少1000订阅 还需要开通AdSense账号 通用 账户: 出海挣美刀都是需要有海外的卡的,一般是到香港进行开通。可以看这篇帖子 对于网站接入支付我们还需要一家公司,这个我了解的美国公司开通都需要150刀的费用。这里可以看 语言:我们做出海,对于英语需求还是非常高的,可能推特和YouTube还好点,有中文用户内容,中文也能做,像web建站内容肯定是要全英文的,然后关键词也都是英文,所以英文不好可能会走得更加难一点,如果学英语可以看 时间:出海本身就是一个消耗时间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做的特别好的,拿到了很多的收入,他们本身就是数字游民,独立开发者来的,全职在弄,如果在职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正反馈。不能着急 最后说一下,如果你想做出海,请不要被别人说挣了多少钱,别人拿了多少结果迷惑了,我们要理性分析,然后先进行摸索试探。 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不要一上来就交高额的学费是学习,那么你肯定是去当韭菜的。 我始终认为报课学习主要是为了圈子,为了结交一起学习同学,而不是内容,内容说实话绝大部分都在在海鲜市场看到课程。 所以我是建议先自己学习一些内容,当决定干的时候,可以付费加入一些社群,或者付费课程,认识一些同学,然后在群里聊天,学习了解最新的资讯,共同成长进步。
气质相似度高,是不是祖孙关系? ChatGPT said: 我们从客观的面部特征角度来分析这两位女性的相似之处(不涉及身份判断,仅从视觉观察描述): 🧠 一、整体印象 两人都呈现出一种温婉、安静、内敛的气质。照片风格虽一张偏旧照、另一张是现代生活照,但气质上都显得沉静从容。 👁 二、面部特征对比 1. 脸型 •左图:脸型偏圆润,额头较宽,下颌线柔和。 •右图:脸型略偏椭圆,也有柔和的下颌线,没有明显棱角。 ➡ 两者在“下颌圆润、不显棱角”上相似。 2. 眼睛 •都属于“内双或浅双”眼型,眼尾略带弧度,神态温和。 •眼距中等偏近,眼神不锐利,给人安静、思考型气质。 ➡ “眼型相似、神态近似”是显著的相似点。 3. 鼻梁 •鼻梁不高,但比例协调,鼻头圆润。 •从正面角度看,两人鼻翼线条与脸部融合度高,属于温和型五官。 ➡ 鼻部结构相似,增强了整体神似感。 4. 嘴型 •嘴唇厚度适中,嘴角略向下,静态时带有轻微的“沉思感”。 •笑容不外放,略带收敛。 ➡ 嘴部神态一致,传达出相似的情绪气质。 5. 眉毛与额头 •眉毛都偏直平,不浓不淡,强调眼部神态而非眉形。 •额头宽阔、饱满,增加面部的文静感。 ➡ 在传统审美中,这种组合常见于“书卷气”或文人气质。 🎭 三、神态与气质 •两人都不直视镜头或神情含蓄,透露出一种内向、思考型人格的气质。 •不是张扬的表情,而是安静观察世界的姿态。 🧬 四、总结 从脸型、眼神、嘴型、整体气质四个维度来看,这两位女性确实有明显的“形神相似”之处,特别是眼神温和、嘴角收敛、下颌圆润的特征一致,容易让人联想到“血缘”或“祖孙”关系。 当然,这种相似也可能源于时代审美、拍摄姿态和神态表达上的巧合,若要确认亲缘,仍需通过档案或DNA等客观方法。 你想让我帮你制作一张左右对比分析图(标注特征点),直观展示相似部分吗?这能更清晰地体现“形似”之处。
一提到「公司政治」,多数工程师的第一反应是远离。但如果有一种方法,既能让你告别内耗,又能让你的技术方案获得高层鼎力支持,你是否愿意了解? 这篇博客的作者认为,工程师最大的错误就是试图去玩一场自己不擅长的「权力的游戏」。相反,真正有效的策略是看懂规则,然后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将你早已准备好的技术方案,递到最需要它的高管手中。这篇文章揭示的就是这种「等风来」的智慧,一种更适合技术人的生存法则。 --------- 作为一名专家工程师,我是如何影响公司政治的 作者:sean goedecke 原文: 很多软件工程师对公司政治都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他们觉得掺和进去纯属白费力气,因为: - 技术决策的背后往往是纯粹的私心,一个善意的工程师根本影响不了。 - 那些手握重权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既愚蠢又混乱,你根本没法搞懂他们的真实需求,更别提拿出解决方案了。 - 所谓的政治博弈,靠的是工程师压根接触不到的内部消息。你要是贸然参与,只会在里面瞎转悠。 - 管理层和高管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搞政治,而工程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搞技术。所以工程师还没下场,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总而言之,大家普遍认为,软件工程师根本就不是玩这套游戏的料。没错! 工程师要是觉得自己也能像《权力的游戏》里那样运筹帷幄、搞阴谋诡计,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你的那点小九九很快就会被识破,然后被别人利用,让你吃亏,让他们获利。玩心计需要经验和权力,这两样东西工程师都没有。 事实就是,在大公司里,软件工程师往往是政治博弈中的棋子,而不是棋手。不过,不玩权谋,不代表你不能参与政治。 顺势而为,而非凭空创造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主动投入,把一个高调的项目做成功。这差不多是你本来就该做好的分内工作。如果公司正在大力投资某个新项目 —— 比如现在最火的 AI 项目 —— 你用自己的技术把它做成,对于主导这个项目的副总裁或高管来说,就是送上了一份政治大礼。作为回报,你也能得到高管们能给的好处:奖金、晋升上的帮助,以及未来参与更多明星项目的机会。 一个稍微难点但让你更有主动权的方法,是让你自己的私藏项目搭上高层关注的顺风车。 比如,你早就想把某个现有功能抽出来做成一个独立服务。想实现它,你有两种办法。 难的办法是消耗你自己的政治资本:到处游说,争取支持,告诉你的经理这对你有多重要,慢慢磨到大家都不反对了,项目才可能被正式批准。 简单的办法是,让某个高管用他那多得多的政治资本来推你的项目。你要做的,是等到公司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正好和你的项目方向一致时(比如,在发生了一次重大线上事故后,公司开始强调可靠性)。这时候,你再跟你的经理提议,说你的项目可能很适合这个大方向。如果你判断对了,你的整个组织都会支持你的项目。而且,这非但不会消耗你的政治资本,反而会增加它。 准备好你的“弹药库” 公司的关注点总是一阵一阵的。强调“可靠性”的时候,VP 们都急于“做点什么”。他们想找一些听起来靠谱的可靠性项目来投资,因为他们需要向自己的老板汇报工作,但他们自己又没能力凭空想出来。所以,工程团队提上来的任何建议,他们通常都很乐意买单。反过来,当公司的注意力在别的地方 —— 比如要发布一个重磅新产品 —— 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工程师把时间花在客户完全感知不到的、为了内部可靠性而做的重构上。 所以,如果你想在科技公司里把某件技术性的事情做成,你就得学会等风来。 一个好方法是提前准备好几个不同方向的技术方案。厉害的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有意识地做这些储备。比如,你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计划: - 把计费代码从缓存 API 调用改成基于 webhook 更新存储数据。 - 用 Vite 替换掉那个老掉牙的手摇构建流程。 - 把一个笨重的、高流量的 Python 服务用 Golang 重写。 - 把那个加载缓慢的、支撑着公开文档的 CMS 前端,换成一个快速的静态网站。 当高管们开始关心计费问题时,你就可以把计费重构方案作为可靠性改进提出来。当他们关心开发者体验时,你可以建议替换构建流程。当客户抱怨性能时,你可以指出用 Golang 重写是个好选择。当 CEO 看了眼公开文档,觉得很丢人时,你就可以提议把它重建成静态网站。最关键的是,无论当下的“月度风向”是什么,你手里都要有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随时准备好。 你的职责所在 不管你做不做这些准备,反正总得有项目被推行。但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没法控制到底是什么项目。依我之见,这恰恰是公司做出最烂技术决策的时刻:当“必须做点什么”的政治需求,撞上了“没啥好点子”的窘境。没有好主意,那烂主意也只能凑合了。 但没人想要这种结果。高管们很难受,因为他们得把一个令人失望的技术成果包装成成功案例去汇报;工程师们也很难受,因为他们得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错误的事情上。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工程师,VP 们私下里会把这笔账算在你头上。而且他们这么做是对的!在正确的时间点,准备好正确的方案,这本身就是你的职责。 你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看待这一切。从悲观的角度看,我这是在建议你把自己变成一个方便的工具,好让那些管理公司的野心家们,在他们无休止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利用你。从乐观的角度看,我这是在建议你让高管们去设定公司的总体优先事项 —— 毕竟那是他们的工作 —— 然后你再把自己的技术规划与之对齐。 无论你怎么看,只要能在正确的时间点推动正确的计划,你就能实现更多的技术目标。
最近不是AI挺火的嘛,公司就要招人,我就负责整个技术面的工作,直到我去作为面试官面了不少人以后,得出了不少的感悟,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分享一下。 关键词。简历的关键词一定要和岗位描述相匹配,一份简历就是看10秒钟,就是非常有目的性的,就想要一个即插即用过来就能知道我要做的事情的,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刚好就是应聘者做过这个事情的,那我一定会给他个面试机会让他过来聊一聊。不要说会学习什么的话,我招人就是来干活的,不是陪你共同成长的。说我黑心吧,但是我招一个人,公司也要算部门成本到我头上的,招了人不满意要换还得和HR解释。 内推很重要。有时候人事部门会给你推一些人,有时就是从招聘平台来的,有时候就是会给你介绍一下是谁推荐的,这个时候筛简历的人,多少都会更认真的看一眼简历,碍于人情世故的原因,只要不要和需求区别太大,一般都会给个机会,多一个机会就多一个可能性。 视频面试:牢牢抓住第一个你上手说话的机会,一场面试让你自由发挥说话的机会并不多,就像掼蛋升级打扑克一样,先手权最重要,你先讲开你的东西,让别人顺着你铺的线索问下去,在你开的场子被别人提问远远要好过你别人去给你出问题来的要好。 举一个最近面试成功的小伙子吧,他自我介绍的时候就自己切到共享屏幕,自己用ppt来介绍自己,然后展示了自己做的一个项目界面效果,做讲解演示,然后就讲着讲着我就发现里面有个功能是我目前项目想要的。 然后我提了问题,他也很顺利的去给我解答了,最终这个面试者就拿下了offer,但是如果他不是强行展示给我看,我对他的这个项目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也就没办法展示他能帮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实话,我承认我做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就完全100%没有这样的认知。 其实吧,面试是面试官额外多的一项工作。负责技术面的一二面,往往就是部门领导先找个技术负责人过来面试,其实人家的工作是很忙的,有时候甚至就是过来临时充当一下角色而已,不要内耗,对不上眼缘很正常,不要把面试当作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只是一个商品,这家不买,找别家就是了。 以前是参加面试,换了一个角色思考问题,就能够知道自己以前面试失败的原因了,还是要多体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