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4天前
寻找一个有价值的小程序或APP创意,或许可以从日常观察和真实需求入手。 比如在小红书这类平台,搜索“小程序”“APP”相关的讨论帖,尤其是那些带有“需求很大却没人做”标签的内容,往往能发现很多值得关注的机会。 这些帖子下面通常有数百上千条评论,里面藏着用户真实的痛点和期待,花时间逐条阅读,能帮我们触摸到市场的“温度”。 如果熟悉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尝试更高效的方式。 比如用工具抓取飞书文档里的相关讨论,再通过AI进行聚类分析,把相似的需求归类,这样能更快速地定位高频问题。 接下来,要判断这些需求是否具备“价值基因”。 通常来说,和“钱”相关的需求(比如帮人赚钱或者节省时间)、和“健康”相关的需求(比如便捷的健康管理、心理疏导),以及和“社交关系”相关的需求(比如帮助用户在社交中展现独特性、提供情绪支持),这三类方向往往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实际价值。 找到这样的方向后,可以试着在评论区把有共同需求的用户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小讨论组。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困扰、使用习惯和付费意愿。比如可以问:“你在[具体场景]时,最希望这个工具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有一个功能能让你节省[具体时间],你会愿意为此付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方式,从真实用户的声音出发,把模糊的需求变成具体的功能点,再逐步打磨,或许就能找到一个真正能落地的创意。 关键不在于一开始就想出完美方案,而在于在和用户的互动中,不断靠近他们的真实需求,让创意从“想法”变成“解决方案”。
Y11
4天前
做内容营销,看似有很多技巧性的难题,但如果能系统攻克,就能掌握任何行业的内容增长逻辑。 第一个挑战是内容方向的判断。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带来流量、转化、涨粉或引导私域,缺乏系统的分析工具和数据模型。 就像航海没有罗盘,只能凭感觉航行,很难持续找到正确的方向。 第二个挑战是内容源头的构建。 持续产出优质内容,需要建立自己的“内容供应链”。 一方面要学会整合他人的优质素材,通过二次创作转化;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源头信息,找到别人没发现的内容增量。如果只是简单模仿,要么靠平台流量差异,要么靠时间差,这种增长难以持续,尤其对时效性强的领域更不适用。 第三个挑战是内容生产能力。 即便找到了信息,如何提炼、加工、创新,让内容比原作更吸引人,需要方法论、网感和对用户的深刻理解。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意练习,培养对内容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第四个挑战是内容分发效率。 不仅要考虑覆盖广度——比如图文、视频、SEO、私域等多渠道分发,还要关注分发深度——如何通过优化策略(如数据互评、社群转发)提升跑量效率,如何创新形式提高爆款概率。这就像搭建一个立体的内容传播网络,每个节点的优化都很重要。 第五个挑战是趋势把握。 很多人错过了风口:当抖音崛起时还在做微信裂变,小红书热门时扎堆涌入抖音,投放有红利时偏做自然流。其实,“风”的方向很重要,选对趋势,即使基础工作做得一般,也可能获得不错的结果。但前提是能敏锐识别行业的“风口信号”。 第六个挑战是成本控制。 一套成熟的内容系统可能需要几十万月投入,但如果有更高效的工具和兼职协作模式,别人可能用更低成本实现增长。成本模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竞争壁垒。 其实,这六大难题的核心,是构建一套可复用的“内容增长系统”。 当你真正理解内容方向判断、源头挖掘、生产、分发、趋势、成本这六个环节的底层逻辑,无论面对什么行业、什么品类,都能快速搭建起适合自己的增长框架,让内容营销从“碰运气”变成“可复制”的能力。
Y11
4天前
搭建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的自动化矩阵,实际操作难度和成本往往比想象中更高,那些看似简单的Webhook或PC端RPA工具,更多是入门级的尝试,难以应对平台的复杂规则。 从账号基础来看,实名手机号是第一道门槛。很多人尝试时会发现,可用的实名手机号数量远不够支撑矩阵规模。 曾有一些人想通过海外手机号规避,但此前海外号普遍被平台降权,近期TikTok用户涌入后,算法是否调整还不明确,风险较高。 具体到各平台,小红书账号可暂不实名,抖音则可能在3个月后或随机触发实名要求,视频号更是强制实名,一旦未实名,发几条视频就无法继续运营。 设备层面,小红书对一机一卡要求严格,系统会记录设备的IMEI信息。 如果同一设备频繁切换SIM卡,账号很容易被降权,流量池都难以进入,这让多号运营的设备成本陡增。 网络环境的影响更为关键。 多设备共用同一局域网,平台会判定为异常操作,导致集体降权,所以早期的云控手机通常需要禁用WiFi。 而单设备使用固定IP也有风险,即使手机插入SIM卡移动网络,IP段长期不变仍会被系统检测,这也是云控工具的核心痛点之一。 更深层的是行为模拟系统的升级。 现在小红书增加了行为模拟检测,单纯发布视频而没有正常的浏览、互动行为,也可能触发降权机制。 这意味着,自动化工具不仅要模仿人工发布内容,还需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轨迹,否则内容很难被推荐。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平台对“机器行为”的精准识别能力在不断增强。 对于想长期运营矩阵的人来说,单纯依赖工具显然不够,需要更系统的策略、更精细的执行,以及对平台规则的深入理解。这也印证了一个趋势:任何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最终都会淘汰“简单粗暴”的操作,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对底层逻辑的把控和持续优化的能力。
Y11
4天前
Y11
4天前
自动化的本质:人与机器的协作平衡 在技术发展的长河中,自动化始终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40年前,Lisanne Bainbridge发表的《自动化的反讽》论文,即便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这篇被引用超1800次的经典文献,通过对工业控制、航空驾驶等领域的深入观察,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任何自动化系统最终都将演变为人机协作的共同体,人的因素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一、技能退化的悖论 自动化的初衷本是解放人力,但过度依赖却会导致人类技能的退化。 当操作员长期处于监控角色,专业技能(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认知能力)都会随实践减少而衰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自动化水平越高,突发状况往往越罕见且复杂,这对人工干预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像飞行员在模拟器上训练得再好,真实故障发生时的生理心理反应仍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二、警觉性与警报系统的困境 人类注意力有天然局限,难以对罕见异常保持长期警觉。 于是自动化系统需要通过警报传递信息,但系统越复杂,警报就越多,反而加剧了紧急情况下的信息过载。这就像给汽车装了过多的指示灯,正常行驶时眼花缭乱,真正遇到危险时反而可能忽略关键信号。 三、监督责任的矛盾 我们信任机器的决策能力才引入自动化,可一旦机器出错又必须依赖人类修正。 这种"既要机器高效,又要人类兜底"的逻辑,在技术上形成了悖论:如果机器确实比人类更精准,人类又如何判断其决策质量?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动化可能掩盖潜在问题,当故障突然爆发时已然追悔莫及。 四、故障处理的两难选择 面对系统故障,Bainbridge提出"停机-观察-理解-修正-重启"的标准流程,但现实中很多系统(如核反应堆、飞行器)无法随时停机。 对于超出人类反应速度的突发故障,必须依赖自动化可靠响应;而对于缓慢故障,又需要人类凭借训练快速干预。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就明确人机分工边界。 五、训练与实践的讽刺 为防止技能退化,人们开发了模拟器训练,但模拟器永远无法复现所有未知故障。 当操作手册无法覆盖所有场景时,"按规程操作"与"应对未知问题"的矛盾愈发突出。越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越需要持续投入培训成本,这种"投入越多,依赖越强,依赖越强,投入越多"的循环,正是自动化的深层反讽。 六、责任边界的模糊地带 当公众对高风险系统的接受度有限时,人类参与便成为必要。 但计算机给出的建议往往具有强制性,这种情况下让人类执行反而显得多余。真正的人机协作,需要清晰界定各自的权责范围。就像驾驶辅助系统,当系统接管时人类必须保持专注,而当人类接管时系统又不能突然退出。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发展与人性需求的平衡艺术。自动化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形成互补。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机器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在解决自动化带来的新问题时,我们需要比设计自动化系统更多的智慧。毕竟技术的终极目标,永远是服务于人,而非相反。
Y11
4天前
在产品和用户的世界里,场景就像空气一样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具体时刻。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的东西:白噪声、ASMR、Lofi Music。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都是让人放松的音乐,但其实它们的场景和目的大不相同。 白噪声更像是一种背景声音,比如雨声、咖啡馆的嘈杂声,它能帮助人们屏蔽干扰,专注当下; ASMR则是通过特定的轻柔声音,比如耳语、触发音,来引发听众颅内的酥麻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 而Lofi Music,带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重复旋律,更像是一种“陪伴式”的音乐,让人在独处或工作时不感到孤单。理解这些差异,才能真正抓住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再比如番茄时钟、喝水提醒、站立提醒。 这三个功能听起来都和时间管理有关,但它们的场景和解决的问题完全不同。 番茄时钟是为了帮助人们专注工作,通过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循环,提升效率; 喝水提醒则是关注健康,提醒人们在忙碌中别忘了补充水分;站立提醒则是针对久坐人群,提醒他们活动身体,避免疲劳。 它们都服务于用户的健康和效率,但触发的场景和用户的心理期待完全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说产品和用户离不开场景? 因为任何产品的价值,都必须在具体的场景中才能体现。脱离了场景,产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一个闹钟,在清晨叫醒沉睡的人,是为了开启新的一天;在深夜提醒熬夜的人休息,是为了保证健康。同一个产品,在不同场景下,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功能,而是在特定场景下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一个人在深夜加班时,他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闹钟,而是能帮助他放松、缓解压力的白噪声,或者是能提醒他该休息的番茄时钟。理解了这些场景,产品才能真正走进用户心里。 对于我们做产品的人来说,关注场景意味着要深入观察用户的生活,了解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困扰。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有用、有温度的产品。就像马云和张一鸣这样的行业领袖,他们一定明白,最好的产品,是在对用户场景的深刻洞察中诞生的。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所以,下次我们聊产品、聊用户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个产品在用户的生活中,会在什么场景下被使用?它能解决用户在这个场景中的什么问题?想清楚了这些,我们离好产品就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