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

【武大杨某媛的论文被发现有大量低级错误】 #武大杨某媛论文有大量低级错误 9月10日上午,有记者查询中国知网发现,武汉大学杨某媛的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已下架。仅不到一天,9月11日凌晨时分,该论文重新在知网上架。杨某媛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作为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当事人,今年7月,其论文被指存在多处错误。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称,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杨某某学位论文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复核。“看到论文的第一眼我是蒙的。”西南地区某高校经济学院讲师刘婧坦言,她指导过本校多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其中的低级错误都没有杨某媛论文多。”杨某媛的论文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便是全篇多处明显的“笔误”。例如,杨某媛论文中摘要部分的中英文关键词并不一致,比如“母职惩罚”和“Outside Option”,后者意为外部选择权。研究背景第二页出现《离婚法》,而至今国内未曾颁布《离婚法》。论文第四页出现“全国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42 亿”的描述,其实应为1949年。刘婧表示,这类低级错误的出现频率已到了“导师看一眼就会打回去”的程度。刘婧还发现,论文中多个表格里分项值的加和与总值都对不上。此外,印度与中国两国在生育等社会问题上具有怎样的可比性,论文也没有给出清晰说明。“从结果来看,作者只是搜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数据,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刘婧称。此外,刘婧指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都是十分复杂的,很难抽象成若干个变量间的简单关系。如果要用这样的关系去解决问题,就必须说明所用模型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结果需要检验。从杨某媛的论文来看,这部分是完全缺失的。杨某媛的论文多次引用了一位叫Kelvin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但不仅参考文献中未曾提及,甚至在文中引用时也出现了“Kelven”“Kleven”等多种写法。也有读者发现论文的部分段落与2022年《现代世界警察》期刊发表的论文《印度反家庭暴力的实践与成效》高度相似,没有规范引用。关于该论文是否涉及学术不端,刘婧表示虽然有抄袭的迹象,但还有待专业审查。让刘婧不解的是,硕士论文都需要经过开题、中期、盲审、答辩等多个关口的检验,很难想象杨某媛的论文如何突破这些关口并最终发布于知网。国内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教授称,该论文“一看就不可能通过答辩”,甚至预答辩就过不了。论文许多数据缺乏正确引用,不符合学术规范,多个图表也不符合论文规范。“最基本的规范都无法做到,如何相信其学术水平?”“最令人无法接受的还是选题。”该教授直言,如果他是杨某媛的导师,不太可能让其操作这个选题。整体来看,该论文有种“先有结论再下笔”的感觉,首先预设了“生育行为对家暴率有影响”“中印之间可以对比”,却没有对中印两国历史、社会的翔实考察与差异分析。公开资料显示,杨某媛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汝飞。郭汝飞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201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任教,2020年起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视角下的人口结构理论与应用”。刘婧表示,郭汝飞是该领域内尽人皆知的“大牛”,有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更多详情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34015826_220095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Q46FClZT1#搜狐新闻
【浙江宣传: #勿让学术挂名带歪风气 】 #重庆大学通报本科生14篇SCI论文 前不久,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刘某乔就读的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安排其女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网友质疑:“如果刻苦十年不如有个教授爹,谁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更多人则呼吁学术圈的“挂名”乱象该整治了。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了明确相关研究的学术责任、权益归属,出于声誉维护、激励创新等目的,对学术成果予以署名早已是行业惯例。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正常的集体署名,“学术挂名”指的是对学术成果无实质贡献或者根本没有贡献的人,却将自己的名字署在作者栏,本质上是对著作权的异化,属于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如何判定是署名还是挂名,不能机械地将署了几个名字作为评判标准。客观来讲,哪怕只是署了两个人的名字,也可能存在学术挂名。学术挂名的重灾区集中在论文、著作、科研项目上。“学术挂名”这一“潜规则”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成因。一方面,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单向度”地为了激励学术产出,简化考核标准,引入“非升即走”“不达标就出局”等制度让一些青年学者压力倍增。在这种“唯成果论”的考核体系下,一些科研人员被迫将大量精力放在追求论文数量、项目头衔上,而非深耕学术研究本身,“学术挂名”便成了他们走捷径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学术期刊也有一定隐性限定和“苦衷”。人文社科领域的评价依赖多维标准,除了论文研究质量本身之外,还需考量作者的学术背景、影响力及社会认可度,等等。相较于青年学者,知名专家学者在论文被转载、获奖次数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拥有更多优势,往往备受期刊偏爱,这就意味着有知名学者署名的论文会更易发表。还有部分学术期刊存在对研究生以独立作者身份投稿的论文不予采纳的现象。学生即使独立完成了论文,仍难以获得第一作者的署名资格。为了顺利发稿,他们不得不请导师署名,而一些导师虽然未实质性参与核心工作,但为了帮一把学生,会选择在论文中挂名。这无疑对学术规范和诚信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在种种背景下,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独立发表论文之路可谓是充满不确定性。“学术挂名”乱象不仅和挂名人与被挂名人有关,更与学术评价导向、人才培养方式、职称评审办法有着深度关联,因此改革考核机制是关键所在。当前,部分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通报批评多、实质问责少,不仅无法形成有效震慑,反而助长了违规者的侥幸心理。要根治这一沉疴顽疾,还需构建“全链条监督、零容忍惩处”的治理闭环。学术研究贵在求真。实事求是、署名规范、不弄虚作假是学术诚信的基石。“学术挂名”不仅会混淆真实的学术贡献,还会严重挫伤青年学者的积极性,甚至助长不正之风。通过“搭便车”“蹭名气”等挂名方式来缩短学术积累的周期,看似走了捷径,实则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心,只会产生一碰就破的“学术泡沫”。更多详情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90098499?serialId=0150bed987d74eac6ed22556b616c1c4&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s3bm4OEg#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