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10小时前
在AI虚拟人领域,用户最直观的体验往往是“像不像真人”——长期记忆与个性化能力是核心支撑。 简单来说,就是让虚拟人“记住”用户,并且能根据用户的习惯、偏好做出自然的反应,而不是每次对话都从零开始“失忆”。 第一层:用“人设”搭建基础框架 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对话开始时就告诉虚拟人“你是谁”。比如设定TA是医生、心理学博士,或者某个具体的角色(如用户的朋友、恋人)。 这相当于给虚拟人一个初始的“身份标签”,让TA知道该用什么语气、什么知识储备来回应。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只能覆盖固定场景,无法根据用户的具体互动动态调整。 第二层:用“上下文窗口”保留近期记忆 当用户开始和虚拟人聊天,对话内容会被实时保存在“上下文窗口”里。 比如一个能记住5000字或100轮对话的窗口,用户说过的话、虚拟人的回应,都会被暂时“存”在这里。 这样,虚拟人在回答新问题时,就能“看到”之前的对话,避免重复提问或遗忘关键信息。 不过,窗口容量有限,超过上限的对话会被“遗忘”,这就像人类的“短期记忆”,需要主动重复关键信息才能记住。 第三层:用“结构化存储”沉淀用户画像 如果想让虚拟人“长期记住”用户,就需要把对话内容从“临时窗口”转移到更稳定的“仓库”里。 比如用MongoDB这类文档数据库,定期整理用户的互动数据:TA喜欢聊什么话题?对哪些内容敏感? 有没有重复提到的细节?这些信息会被抽象成结构化的“用户画像”,比如“喜欢科技新闻”“讨厌冗长解释”等标签。下次用户再次提问时,虚拟人可以从数据库里“调取”这些画像,结合当前问题生成更贴合的回应——这其实和我们常说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类似,相当于给虚拟人配了一个“记忆检索工具”。 第四层:用“向量数据库”实现跨模态记忆 如果用户的记忆不仅是文字,还包括图片、语音、视频呢?这时候就需要“向量数据库”(如Weaviate、Pinecone)。它能把文字、图片、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向量”(类似“信息指纹”),存储起来。比如用户发过一张旅行照片,虚拟人不仅能记住“用户喜欢旅行”,还能通过向量检索找到这张照片,在对话中自然提起:“你上次去的那个海边,是不是特别美?”这种技术让虚拟人的记忆从“纯文本”扩展到“多模态内容”,更贴近真实人际互动中的场景化记忆。 第五层:用“高并发优化”让记忆更高效 当用户量很大时,虚拟人需要同时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这就涉及到“成本”和“效率”的平衡。比如,如何让每个用户的记忆检索更快?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服务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所有用户的体验流畅?这需要技术团队通过缓存策略、分布式存储等手段,让“调取记忆”的过程像“调取本地文件”一样高效,避免因数据量大而卡顿。 让虚拟人“主动”起来:从“等待提问”到“主动关心” 除了“记住”,虚拟人还需要“主动”。比如用户长时间不说话,虚拟人可以主动发起对话:“你今天好像有点累,要不要聊聊?”这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定时任务监测用户的互动状态,如果30秒内没有新消息,系统会触发虚拟人“唤醒”,主动发起问候。这种“主动召回”能力,本质是让虚拟人从“被动等待指令”变成“感知用户需求”,更像一个“会观察的朋友”。 总结:从“工具”到“伙伴”的关键 这些技术手段的核心,是让虚拟人从“一次性应答工具”进化为“能持续学习的伙伴”。从简单的人设设定,到上下文记忆、结构化画像、跨模态存储,再到高并发优化,本质上都是在解决“如何让虚拟人理解用户、适应用户”的问题。当技术足够成熟,用户会发现:虚拟人不仅“记得住”,还能“懂你未说出口的需求”——这或许就是AI虚拟人最有价值的“温度”所在。 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些技术的落地需要平衡“复杂度”和“体验”:既要让虚拟人“聪明”,又要让用户觉得“自然不刻意”。毕竟,最好的AI,应该像身边最懂你的人,不需要刻意提醒,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
Luyu Zhang
10小时前
后 AI 时代,公司真正的瓶颈是什么? ​不是算力,不是模型,甚至不是代码生产速度。真正的瓶颈,是组织内部信息流动的带宽和延迟。 ​当 AI 能解决大部分“执行”问题后,组织的“协作”和“认知”上限就暴露无遗。 ​ 过去,我们管理的阻塞点在“执行”,比如开发进度慢。但现在,当 AI 像打开水龙头一样“刷刷”地写代码,执行的阻塞点消失了。 ​新的阻塞点出现在了更高维度:大规模协作的混乱、复杂需求的精准设计、隐性知识的传承与管理。这些问题,AI 暂时无法解决。 ​ 我越来越觉得,未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一条高效、低噪的内部**“信息总线” (Information Bus)**。 ​在这条总线上,每个成员都能低成本、无歧义地接入和输出决策所需的所有上下文(Context)。人脑的认知带宽是有限的,但这条总线必须快,必须稳定。 ​ 这也引出了创始人/CEO 角色的根本进化:从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到 Chief Context Officer (首席上下文官)。 ​你的首要职责不再是下达指令和监督执行,而是不知疲倦地构建、维护和优化这条“信息总线”,确保关键上下文在组织内无损、高速地流动。你是在为整个组织的大脑提供养料。 ​ 如何构建这条“总线”? ​从放弃对“开会同步”的迷信开始。 → 拥抱异步沟通 (Asynchronous) → 建立文档驱动 (Documentation-Driven) 的文化 → 打造单一信息源 (Single Source of Truth) ​让思考和决策过程被清晰地书面记录下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追溯“Why”。
Y11
10小时前
发现真正值得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和突破的起点。很多时候,找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挑战性,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我们常被“解决身边可见的问题”这种思维引导,比如写作中常说的“写你所知”,但这也可能让我们局限在已知的领域。 其实,大多数真正重要的问题,一开始往往不显眼,甚至会被大家忽略。 就像很多后来的大问题,最初可能只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它的存在,或者在不断尝试后又放弃了,所以才一直没有被解决。 复杂的行业和系统中,问题其实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我们既要对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又要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用新鲜的视角去观察,才能真正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可能只是表面的小麻烦,真正值得投入的,是那些能让整个系统变得更顺畅的“底层问题”。比如,能不能让一些事情默认就做好,不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处理?这背后可能藏着更重要的机会。 所以,我们应该尝试去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的那个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本身就需要有人真正在乎它,才能跳出常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电商领域,过去大家都习惯了“促销时才低价”,但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最低价只能是几天,而不能让消费者全年都享受到实惠?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再比如现在的搜索引擎,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有没有想过,它真的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吗?如果能找到它的不足,也许就能催生出更智能的AI搜索方式。这些看似简单的疑问,可能就是打开新领域的钥匙。
sitin
11小时前
今年,别再观望:把 AI 用到业务里 先说结论 想法人人都有,能落地的才稀缺。现在这波AI + 自媒体是真正的“王炸”组合:流量与产品互相抬轿,试错成本低、速度快。 为什么是现在 1.门槛被AI砍掉了:过去从需求到上线要 1–2 个月,还要烧钱做推广;现在“想到=能做”,快速试错、快速验证。 2.一人公司可行:有了 AI,效率直接拉满,基础成本更低,迭代更快。 3.团队协同更强:给全员上 ChatGPT Plus 这类工具,不只是提效,是工作方式被改写。 最稳的路径 ·技能 × 自媒体:任何一个硬技能,配上持续输出的自媒体号,就能形成稳定的获客与转化。 ·先流量,后产品:先把人群与需求打透,再做产品更稳。 ·项目 × 个人IP:标签化、系列化、长线化,把“你是谁、你擅长什么”说清楚。 别再把 AI 只当热点 ·全员学一点编程:不是让人人当工程师,而是能写脚本、调工具、连 API,把日常流程自动化。 ·把工作流系统化:外包、Agent、视频生产、数字人、数据整理……能自动就别手动。 ·深度使用,而不是浅试:连续高频用 20–50 天,AI 才会真正嵌进日常决策与产出。 给今天就能落地的动作 我最近用 AI 做了很多工具,很多工作流,搭配整体效率拉满, ·现在我都要求我们团队销售运营小姐姐都要学AI 编程了,是因为不学后续很难啊,效率太低 ·把一个业务流程完整改造一遍(比如从线索收集→清洗→自动跟进→内容沉淀); ·选一个“技能 × 自媒体”主题,连更 30 天做成标签; ·设定每周一次小迭代:新工具接入/旧流程替换/数据回看复盘。 最后 今年是普通人用 AI 打开确定性的好年份。拥抱 AI,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把你带到赛道里。把 AI 当终身合伙人,持续深用、用深——你会发现,创业不再那么“奢侈”,而是更可控、更高胜率。
AI工作流平台n8nC轮融资,Nvidia参投 这是在抄openai的后路? AI工作流平台n8n于10月9日完成1.8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25亿美元,由Accel领投,Nvidia风投部门NVentures参与(公司公告)。 这距其7个月前B轮(3.5亿美元估值)实现7倍估值跳升。公司披露ARR超4000万美元,23万活跃用户中80%已嵌入AI agents,过去一年收入增长10倍。 市场反应:10月9日信息技术板块(XLK)领涨1.8%,直接竞品UiPath在10月4日宣布与Nvidia合作后暴涨11.86%至14.43美元(Yahoo Finance)。 n8n这样的工作流产品对ai算力影响的核心机制是"AI Agent orchestration需求倒逼算力-应用双向扩张"。 企业级workflow每日产生10万-100万次API调用,单个复杂agent需调用多模型协同,形成乘数效应。 行业影响: 1. 企业软件/SaaS层(分化加剧,赢家通吃):AI-native与传统软件估值分化显著。ServiceNow(AI workflow平台)市值1909亿、P/S约15.8x,Q2订阅收入31.1亿美元(+22.5% YoY),Now Assist ACV目标2026年达10亿美元(公司财报)。相反,传统RPA承压:UiPath市值仅83亿、P/S 4x,ARR增速从峰值40%降至11%(Q2 FY2026财报)。核心差异在于AI原生能力:n8n支持任意LLM集成且按workflow定价(成本仅Zapier 1/10),而传统RPA困于规则引擎。市场规模支撑分化:AI Agent市场2025年51-79亿美元,2030年预计427-503亿(CAGR 43%,Grand View Research)。 2. AI应用层与开源生态(直接受益):垂直Agent公司获验证,客服Agent独角兽Sierra估值100亿、Decagon 13.1亿。n8n的fair-code模式(GitHub 7万stars)降低开发门槛,形成社区飞轮。 ServiceNow(NOW,914.32美元)是n8n对标,10月22日财报关注Now Assist ACV进展,目标价1,109美元(+22%,Stifel维持买入)。 Salesforce(CRM,245.33美元)年内暴跌23%后估值修复空间大(P/E 35.7x vs 历史均值45x),Agentforce已签6000+交易,目标价335美元(+36%)。 UiPath(PATH,15.58美元)面临替代风险,分析师目标价13.21美元(-14%下行,Barclays降至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