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多模态记忆
关注
Y11
1周前
在AI虚拟人领域,用户最直观的体验往往是“像不像真人”——长期记忆与个性化能力是核心支撑。 简单来说,就是让虚拟人“记住”用户,并且能根据用户的习惯、偏好做出自然的反应,而不是每次对话都从零开始“失忆”。 第一层:用“人设”搭建基础框架 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对话开始时就告诉虚拟人“你是谁”。比如设定TA是医生、心理学博士,或者某个具体的角色(如用户的朋友、恋人)。 这相当于给虚拟人一个初始的“身份标签”,让TA知道该用什么语气、什么知识储备来回应。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只能覆盖固定场景,无法根据用户的具体互动动态调整。 第二层:用“上下文窗口”保留近期记忆 当用户开始和虚拟人聊天,对话内容会被实时保存在“上下文窗口”里。 比如一个能记住5000字或100轮对话的窗口,用户说过的话、虚拟人的回应,都会被暂时“存”在这里。 这样,虚拟人在回答新问题时,就能“看到”之前的对话,避免重复提问或遗忘关键信息。 不过,窗口容量有限,超过上限的对话会被“遗忘”,这就像人类的“短期记忆”,需要主动重复关键信息才能记住。 第三层:用“结构化存储”沉淀用户画像 如果想让虚拟人“长期记住”用户,就需要把对话内容从“临时窗口”转移到更稳定的“仓库”里。 比如用MongoDB这类文档数据库,定期整理用户的互动数据:TA喜欢聊什么话题?对哪些内容敏感? 有没有重复提到的细节?这些信息会被抽象成结构化的“用户画像”,比如“喜欢科技新闻”“讨厌冗长解释”等标签。下次用户再次提问时,虚拟人可以从数据库里“调取”这些画像,结合当前问题生成更贴合的回应——这其实和我们常说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类似,相当于给虚拟人配了一个“记忆检索工具”。 第四层:用“向量数据库”实现跨模态记忆 如果用户的记忆不仅是文字,还包括图片、语音、视频呢?这时候就需要“向量数据库”(如Weaviate、Pinecone)。它能把文字、图片、声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向量”(类似“信息指纹”),存储起来。比如用户发过一张旅行照片,虚拟人不仅能记住“用户喜欢旅行”,还能通过向量检索找到这张照片,在对话中自然提起:“你上次去的那个海边,是不是特别美?”这种技术让虚拟人的记忆从“纯文本”扩展到“多模态内容”,更贴近真实人际互动中的场景化记忆。 第五层:用“高并发优化”让记忆更高效 当用户量很大时,虚拟人需要同时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这就涉及到“成本”和“效率”的平衡。比如,如何让每个用户的记忆检索更快?如何在不增加太多服务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所有用户的体验流畅?这需要技术团队通过缓存策略、分布式存储等手段,让“调取记忆”的过程像“调取本地文件”一样高效,避免因数据量大而卡顿。 让虚拟人“主动”起来:从“等待提问”到“主动关心” 除了“记住”,虚拟人还需要“主动”。比如用户长时间不说话,虚拟人可以主动发起对话:“你今天好像有点累,要不要聊聊?”这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定时任务监测用户的互动状态,如果30秒内没有新消息,系统会触发虚拟人“唤醒”,主动发起问候。这种“主动召回”能力,本质是让虚拟人从“被动等待指令”变成“感知用户需求”,更像一个“会观察的朋友”。 总结:从“工具”到“伙伴”的关键 这些技术手段的核心,是让虚拟人从“一次性应答工具”进化为“能持续学习的伙伴”。从简单的人设设定,到上下文记忆、结构化画像、跨模态存储,再到高并发优化,本质上都是在解决“如何让虚拟人理解用户、适应用户”的问题。当技术足够成熟,用户会发现:虚拟人不仅“记得住”,还能“懂你未说出口的需求”——这或许就是AI虚拟人最有价值的“温度”所在。 对于开发者而言,这些技术的落地需要平衡“复杂度”和“体验”:既要让虚拟人“聪明”,又要让用户觉得“自然不刻意”。毕竟,最好的AI,应该像身边最懂你的人,不需要刻意提醒,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
#AI虚拟人
#长期记忆
#用户画像
#多模态记忆
#主动关心
分享
评论 0
0
ginobefun
1个月前
#BestBlogs 那天,AI 大模型想起了,被「失忆」所束缚的枷锁 | 机器之心 | 机器之心 文章全面综述了 LLM 记忆能力的发展现状、类型、实现机制及未来挑战,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多模态和参数化记忆的最新进展。 摘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记忆能力的关键发展,指出 LLM 正从短期上下文记忆迈向跨会话的长期记忆。文章首先介绍了 Google Gemini、Anthropic Claude、OpenAI ChatGPT 和 xAI Grok 等主流大模型在记忆功能上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记忆在提升 AI 交互自然度和连贯性方面的核心作用。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 LLM 记忆的几种主要类型:受限于上下文窗口的“上下文内记忆”(短期记忆)、基于外部数据库和 RAG 技术的“外部记忆”(长期记忆)、将信息编码进模型参数的“参数化记忆”,以及受人类认知启发的“分层式记忆”和“情境记忆”。 文章还列举了 MemGPT、MemOS、MIRIX、G-Memory、M3-Agent、记忆层和 BTX 等具体实现记忆功能的项目和研究,涵盖了从内存管理到多模态记忆和原生模型记忆的多种创新方案。最后,文章分析了当前记忆系统面临的挑战,如遗忘机制、效率与成本平衡,并展望了多模态原生、终身自主演化和智能体间共享协作等未来趋势,指出记忆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主要内容: 1. 大模型记忆能力正从短期迈向长期和跨会话。 -- 早期 LLM 记忆受限于上下文窗口,而最新进展使模型能跨多轮对话记住用户偏好和历史信息,提升交互连贯性。 2. LLM 记忆分为多种类型,外部记忆是当前主流的长期记忆方案。 -- 包括上下文内记忆(短期)、外部记忆(RAG)、参数化记忆,以及类人的分层/情境记忆,其中外部记忆通过向量数据库实现海量信息存储和检索。 3. 记忆不再是简单存储,而是涉及存储、检索、提炼和遗忘的复杂机制。 -- MemGPT、MemOS 等系统将记忆视为系统资源进行管理,MIRIX 等项目则对记忆进行多层细化和智能处理,提升记忆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多模态记忆和将记忆原生融入模型是未来重要趋势。 -- 随着多模态 AI 发展,记忆需处理图像、视频等信息;Meta 的记忆层和 RockAI 的 Yan 2.0 Preview 尝试将记忆直接编码进模型参数,实现更深层次的内化。 5. 构建智能记忆系统面临挑战,是实现 AGI 的关键。 -- 挑战包括遗忘机制、效率成本平衡,未来需发展综合记忆架构、智能体间共享记忆,并实现记忆的自动演化,最终通向通用人工智能。 文章链接:
#LLM记忆
#长期记忆
#多模态记忆
#AI挑战
#通用人工智能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