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刚需产品
关注
Y11
10小时前
我们始终在探索一个核心问题:人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产品? 结合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我认为有两类产品最能触动人心。 第一类是刚需产品。 这类产品满足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存与安全需求,比如衣食住行、通讯工具、基础医疗等。它们就像空气和水,平时可能不被特别留意,但一旦缺失,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以手机为例,它早已超越单纯的通讯工具,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保持连接、处理工作的核心载体。这种刚需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化。 第二类是非刚需产品,但它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这类产品的价值在于“锦上添花”,用更巧妙的方式解决人们的痛点,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愉悦。洗衣机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人类用手洗衣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但洗衣机的出现,让人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如今,配备洗衣机几乎成了租房或家庭生活的“标配”,它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节省,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 那么,什么样的非刚需产品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想要的产品”?我认为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首先,实用性与可靠性。 它必须真正“有用”,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而且使用过程简单便捷,关键时刻能“随叫随到”。比如智能音箱,它解决了“解放双手”获取信息的需求,当你做饭时想知道天气、查菜谱,或者睡前想听故事,它都能快速响应。这种“有用”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能融入日常场景的实用工具。 其次,时间的“再分配”价值。 这类产品节省下来的时间,最终会被人们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陪伴家人、发展兴趣、专注工作等。洗衣机节省的时间,让人们能从家务中脱身,享受更多休闲时光;短视频平台节省的时间,让人们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乐趣或知识。这种“时间再分配”的价值,让产品从单纯的工具升华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无论是刚需产品还是优质的非刚需产品,其本质都是对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 刚需产品是“基础盘”,保障生活的稳定运行;优质非刚需产品是“增值项”,推动生活向更高质量演进。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思考:这个产品是否真正理解了用户的痛点?它能否为用户创造价值?当产品能够自然融入生活,成为用户“想要”而非“需要”的选择时,它就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让技术与人性更好地融合,让生活因产品而更美好。
#产品设计
#用户需求
#刚需产品
#非刚需产品
#生活质量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