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运行后优化

Y11
1天前
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一个被无数从业者验证过的朴素智慧:先让它运行,再让它正确,最后让它更快。 我理解的这个过程,像搭建一座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确保有四面墙能立起来,哪怕材料简单;接着要完善细节,让门窗合缝,屋顶不漏雨;最后再考虑如何让房子更宽敞明亮,或者加个漂亮的阳台。 第一步:先让它跑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追求完美”的陷阱,试图一开始就写出无瑕的代码。 但现实是,问题往往比想象的复杂,而时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这时候,“先让它运行”就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所谓“运行”,不一定要处理所有情况,甚至可以用最直接、略显笨拙的方式。 比如,我曾为一个数据导入功能做原型,为了快速验证逻辑,我直接在代码里写死了几条测试数据,而不是等待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源。 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确认这个功能的核心逻辑是否走得通——数据能不能正确解析?流程能不能顺畅走下来?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跑”都做不到,后续再优化也只是空谈。 当然,“跑起来”不代表可以直接丢到生产环境。 它更像是一个实验室里的快速验证,可能需要借助CI系统在隔离环境中跑通测试用例,重点是证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第二步:让它正确无误 当确认了核心逻辑可行后,就进入“让它正确”的阶段。这一步的核心是“打磨”。 比如,之前写死的数据要替换成动态获取的;那些可能出错的地方,要加上条件判断和异常处理;命名要更清晰,让别人看代码时能明白每个变量、每个函数是做什么的;还要考虑各种边界情况——如果用户输入了一个空值怎么办?如果网络突然中断怎么办?这些都需要通过全面的测试来验证。 我记得有一次开发一个支付接口,初期只测试了正常的支付流程,但忽略了支付失败的情况。后来在“正确”阶段,我们才发现当支付超时或余额不足时,系统的处理逻辑完全是空白的,导致用户体验极差。所以,“正确”不是一句空话,它意味着代码能够处理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输入,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稳定。 第三步:让它更有价值,更高效 最后一步是“让它加速”。这里的“加速”不仅仅指运行速度快,更广泛地说,是让软件对用户更有价值,更能高效运转。比如,优化数据库查询减少等待时间,重构冗余代码让维护更方便,或者设计更友好的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很多人会把“加速”简单理解为性能优化,但其实它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比如,一个原本需要5个步骤完成的操作,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到3个步骤,这也是一种“加速”,对用户来说价值更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一步可能会被推迟,但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应该投入精力去做。毕竟,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代表它已经完美,持续优化才能让软件的价值不断提升。 “先运行,再完善,最后加速”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迭代思维”。它让我们避免一开始就陷入细节,而是先抓住核心,用最小的成本验证方向,再逐步打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编写代码,也适用于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复杂事务。毕竟,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在清晰的方向指引下,一步步迭代完善出来的。先让它存在,再让它变好,最后让它发光,这或许就是我们能给用户和自己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