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STEM
1个月前
关于 Vibe coding,我的看法是:无论你是否在职,现在都没必要过多纠结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种长周期的练习,而不是立刻要解开的难题。就像我练长笛时的体会一样。有一首曲子,巴赫的 Bardinerine,难度极高,我从学长笛起就断断续续在练习,并收藏了很多年。但它从来不是一口气能练好的,而是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试试,看看自己到了哪一步。 如果把技术发展理解为一条线性增长的曲线,那么在前期“匹配度”不足的时候去硬练,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你和曲子,只有匹配,没有高低。你个人,跟一首曲子争什么高低。 Vibe coding 也是类似的道理。至于它会不会取代你,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你可能现在比他写的好,也可能比他写的差。但是总有人写的比你好。不管结果如何,先放在一边,做好几手准备,每一手都能让你站在赢家的位置。 过去,程序员的纠结主要是“代码写得好不好”“架构是否优雅”。但如今,AI 已经能够生成大部分代码,代码本身已不再是核心稀缺资源。真正的焦虑在于:你是否还能看懂整个系统的结构逻辑,当 AI 快速生成模块时,你能否判断其合理性与可融入性;你是否理解新的业务模型,因为商业逻辑已从“写好产品 → 慢慢变现”转向“结构即业务,协议即商业”,代码只是执行层的皮肤,真正的壁垒在于业务模型与协议设计;你是否完成了角色转变,不再纠结“这段代码是我写的还是机器写的”,而是能否调度结构、验证逻辑、衔接业务路径。 换句话说,程序员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手指敲下多少行代码,而在于脑子能否跟得上结构迁移。business model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写代码还是生成代码”的纠结,那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还在争论“织布是手工还是机器”。
nano-banana的更新,是一个AI创新的历史性节点。 这个模型揭开了一块AI行业的一块遮羞布。 所有能打的AI绘画模型,不是产品的原因, 仅仅是因为不懂业务,只看需求! 他们认为,客户的需求很重要, 于是追求完成这个需求。 但是完成这个需求,需要扎实的业务功底。 和一个巨长的业务执行流程,整个路径非常复杂。 相当于让一个种地的老汉,去米其林后厨做一份牛排。 大厂同行:都在追求炫酷的简单输入,炫技输出。 领导很兴奋,员工跑断腿,效果打折,周期创作周期巨长。实际在业务上,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业务识别空缺,导致模型产品化路径的曲折。 总是研究的放后面,能引发话题的放前面。 废了一百年的努力,做出来一个半吊子东西。 结果:小白骂娘,从业者骂娘,营销号捧上天,消费者寥寥无几。 小厂同行:技术实力不足,资源不足,使了大劲满足一点点需求,还需要强大的知识探索欲,技术实践成本高,花几个月时间,巨大资金成本解决一个小问题。有一部分使用基础,熊瞎子劈苞米,消费者丢一群再拉一群。迭代根本没法持续覆盖。 结果:学会的用烦了,没学会的又很难学会。 开源同行:应用做了七七八八,精神世界满足开花,加起来服务没几十万人,全都是赚到钱没给开源创作者花。模型迭代一次,坟头高一尺,没准哪个模型出来,过去的技术根本没有迭代的必要。 结果:有道义的同行人,纷纷跳坑,只剩下几个孤儿。 懂业务,是做AI的前提。 我很早就说过,2023年我之所以用AI绘画, 是因为我要画分镜,我们花了大量的努力, 在2024年初就实现了和名人合影,训练一致性模型。 很多现在简单的功能在一年多前都可以实现, 不懂业务的人,连看都看不懂。 今天nano-banana每一个功能都是直切业务核心点的。 他不是单纯的一个模型技术的更新。 论修改,其实有很多了,方法也有很多。 但是这个模型,一次性把所有的业务关窍打通了。 其实sora已经很厉害, 但是sora对业务的覆盖没那么全面。 几个月前,很多谷子店类的供应商, 都开始用sora做业务内容了。 但限制很多,可是从我们对模型理解来说, 开源模型是技术瓶颈, 但是对于sora这些模型,有些业务细分, 不应该是这个模型的瓶颈。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柯南从空手到拿一枝花没有问题。 但是你让一个手办,手上多一个东西却非常难。 从业务的角度讲,这件事其实一点不难。 可sora就是不给你优化, 是技术不到位吗?MJ那么简单的操作,实现不了吗? 完全就是对业务理解的偏差。 那么我们再举一个MJ的例子, 这个模型的审美水平强不强? 说实话,一年以前, 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实现多视角服装模特了。 还有仿真人的虚拟真人角色创建。 但是技术实现上非常讨巧, 至今可能没人能做到, 我们也不愿意把这些东西传播出去。 但大多数人的视野里,是看不到MJ模型本身的能力的。 MJ公司追求的什么我也不知道, 就知道他们在不断的做,跟业务贴边的东西, 就是不好好优化,导致这个模型的二次修正特别多。 我再说一遍,上面两个问题,不是模型能力不行, 就是公司对各行各业需求的业务不理解。 谷歌证明给你们看了,谁也不需要反驳, 站着挨打就完事了。
Max For AI
1个月前
在中国创业太难了😭 做出任何好产品就会被1:1复刻。。。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突然给我发消息,说在某个活动上,看到了一个产品,1:1复刻了我之前公司的项目Bonjour——从UI、玩法,甚至到硬件。 虽然我已经因故离开之前的团队,但是Bonjour也是我付出过心力和真正喜欢的产品。 我当时还半信半疑:“怎么可能做到1:1?” 结果点进去一看,我震惊了。 真的是像素级的抄袭。 更可笑的是,对方创始人还在他们的产品里回应了有用户的疑问:为什么和我们的产品那么像? 然后我更蚌埠住了(图1️⃣) 他说他的灵感源于另一款产品,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早就看准方向的先驱。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灵感真的如此独特,为什么你的最终产品,都和我们的像素级一致? 然后说后面也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发现“不完全契合”,所以决定自己做一个。 但bro,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发现“不契合”会去创新,去做出差异化。而你的选择是1:1照搬。 这不叫优化,这叫复制粘贴。 最后就是经典的甩锅。。。。 “UI沟通不到位”、“前设计师参考太多” 作为产品的第一负责人,没有你的授意和拍板,设计稿能上线? 这是我见过最无能、最不负责任的借口🙃 不是哥们,我想问:UI可以甩锅设计师,那玩法呢? 我们做“碰碰墙”,你也做“碰碰墙” 我们打印Profile,你也打印Profile(图2️⃣、3️⃣ 这些难道也是设计师“参考”的吗? 别再用“未来会改”来搪塞了。 你现在就在销售一个抄袭品,用别人的心血赚钱。 这不仅是对我的前团队的伤害,更是对所有坚持原创、认真做产品的创业者的侮辱。 我个人很欢迎良性竞争,但绝不接受这种像素级的复刻和谎言。 抄袭扼杀创新。 希望我们的行业,能给真正的创新者留下一片净土。 and最后: 没有创新,没有灵感,就别出来创业丢人现眼了。 你做的不是产品,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