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码生成

关于 Vibe coding,我的看法是:无论你是否在职,现在都没必要过多纠结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种长周期的练习,而不是立刻要解开的难题。就像我练长笛时的体会一样。有一首曲子,巴赫的 Bardinerine,难度极高,我从学长笛起就断断续续在练习,并收藏了很多年。但它从来不是一口气能练好的,而是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试试,看看自己到了哪一步。 如果把技术发展理解为一条线性增长的曲线,那么在前期“匹配度”不足的时候去硬练,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你和曲子,只有匹配,没有高低。你个人,跟一首曲子争什么高低。 Vibe coding 也是类似的道理。至于它会不会取代你,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你可能现在比他写的好,也可能比他写的差。但是总有人写的比你好。不管结果如何,先放在一边,做好几手准备,每一手都能让你站在赢家的位置。 过去,程序员的纠结主要是“代码写得好不好”“架构是否优雅”。但如今,AI 已经能够生成大部分代码,代码本身已不再是核心稀缺资源。真正的焦虑在于:你是否还能看懂整个系统的结构逻辑,当 AI 快速生成模块时,你能否判断其合理性与可融入性;你是否理解新的业务模型,因为商业逻辑已从“写好产品 → 慢慢变现”转向“结构即业务,协议即商业”,代码只是执行层的皮肤,真正的壁垒在于业务模型与协议设计;你是否完成了角色转变,不再纠结“这段代码是我写的还是机器写的”,而是能否调度结构、验证逻辑、衔接业务路径。 换句话说,程序员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手指敲下多少行代码,而在于脑子能否跟得上结构迁移。business model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写代码还是生成代码”的纠结,那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还在争论“织布是手工还是机器”。
Vibe Coding害了推特大V 自从那位推特大V看到Andrej Karpathy发的那条推文,被里面"完全顺应感觉,拥抱指数级增长,忘记代码的存在"这句话击中后,整个人就像被"氛围"的prompt绑定了一样,满脑子都是用自然语言生成代码的"革命性体验"。 他把推特简介改成了"Vibe > Everything,勿扰!正在Accept All",连粉丝私信都要回复:"是否为有效的自然语言prompt?请用一句话描述需求。"置顶推文没有了往日的技术分享,取而代之的是加粗的大字:"会说话+AI模型=全栈开发",下面还配了个工作流截图,标注着"描述需求→生成代码→Accept All"的流程。 直播时他对着屏幕不动,盯着Cursor界面喃喃自语:"点Accept算Tool Use吗?要是报错了,是不是得加'重新生成'按钮?我review代码的动作,能不能通过更好的prompt来完全避免?" 粉丝让他快演示,他却打开记事本记:"当前任务'开发应用',存在'理解代码与快速交付矛盾'问题,需优化prompt策略。" 有次粉丝请他做个简单的登录功能,他开播前先在推特确认:"各位,这次'登录模块'的需求描述(用户体验、安全级别)是否明确?生成时间需不需要纳入'10倍效率提升'评估?万一AI理解错了,我能直接'重新描述'(换个prompt)吗?" 现在他跟其他技术博主交流,再也不提设计模式,开口就是"你觉得Vibe Coding的Accept All系统,能覆盖多少个传统开发场景啊?""AI生成代码的质量评估怎么量化'生产可用性'?" 就连看技术文档,他都指着示例代码说:"这种手写代码是suboptimal approach,要是用Vibe Coding,肯定能通过一句话描述直接生成更优雅的实现!" ——Vibe Coding真的害了这位推特大V 参考文献: [1] 89man009. 普法战争害了我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17(泰国). [2] 軒轅十七夜. 神探夏洛克害了我的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06(中国台湾). [3] 向最美好的前途,哪怕是漫长的路. 苏联害了我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19(安徽). [4] momo. 线粒体害了我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26(江西). [5] 灵犀虎. 后训练害了我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26(北京). [6] PiPiLuminous. AI Infra 害了我室友 [Z]. 小红书, 2025-08-26(浙江). [7] David Hu, Agent毁了我的女儿 [Z]. 小红书, 2025-08026(浙江).
LinkedIn 上有人分享了如何构建 99% 代码都是 AI 来写的系统。系统性思维很棒,翻译了一下: 到现在我已经用 Claude Code 和 Copilot 来写代码差不多一个月了,基本就是我自己几乎不写——99.9% 的代码都是 AI agent 写的。下面是我能靠 AI 干成的事情,以及大概的花费: Claude Code:大约 12.5 亿 Tokens,花了 ~640 美元 Copilot:1375 次高级请求,企业版(39 美元/月) Claude Chat:几百次对话,同样是企业版(应该和 Copilot 一样) 代码库的变化: * 新增 197K 行代码 * 删除 208K 行代码 * 主分支上有 355 次提交 * 合并了 180 个 PR * 解决了 98 个 GitHub issue 我是怎么做到的? 1) 所有代码都必须过一套非常严格的 CI/CD 流程:静态检查、格式化、代码安全工具,还有完整的测试集 2) 代码库已经模块化了,每个组件都通过清晰的接口来调用 3) 接口和实现完全分开 4) 每个组件都有自己的文档 5) 每个组件的测试、文档、头文件、实现都放在一起 6) 每个组件保持在 5k 行代码以下(包括文档) 7) 每个 GitHub issue 都写得很详细,带代码引用和问题描述 8) 搭建了一个 7 层的提示体系,记录各种规范:工具层(Copilot vs Claude)、语言层(C++ vs Python)、项目层(按仓库)、角色层(开发 vs 测试 vs 架构 vs 审查)、组件层(按目录)、任务层(对应 GitHub issue)、执行层(具体操作) 这样,我只需要分配任务,15-30 分钟就能拿到第一版,然后我再迭代、审查、验证,最后一小时内就能提交——几乎不用我亲手敲代码。 现在真正的瓶颈是我自己,因为我审查代码的速度跟不上。 而且 Claude Code 现在已经包含在企业计划里了。是时候继续玩一玩,让我的“Agent 军团”来帮我缓解这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