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

Y11
1个月前
最近,和不少优秀的创业者交流,他们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变化:现在很多代码的编写工作,已经越来越多地交给了AI工具,而软件工程师的角色,更多变成了“指挥家”——通过提示词和指令,引导AI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 过去工程师可能需要花几天时间写一段复杂的代码逻辑,现在借助AI的辅助,可能几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完成。 就像用了一把更顺手的“智能剪刀”,能快速处理很多重复性的编码工作,让工程师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更核心的问题,比如系统架构怎么设计更合理,用户体验如何优化,这些AI暂时还不太擅长的领域。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新挑战:“招人难”。很多公司发现,现在想找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越来越不容易,因为不少有多年经验的人,对新出现的AI工具学习得不够主动,甚至有点“固步自封”,总觉得“我以前的经验足够了,为什么要学新东西?” 其实,这背后的核心,可能不是“学不学工具”,而是“用什么心态面对变化”。 AI工具目前更像是一个强大的“助手”,它能处理基础编码、语法检查、甚至提供多种思路,但真正决定一个系统是否成功的,还是工程师的逻辑思维、业务理解和创新能力。就像开车,导航能告诉你路线,但怎么应对突发路况、怎么安全驾驶,还是取决于司机自己。 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说,与其担心被AI取代,不如把AI看作提升效率的机会。 就像当年个人电脑取代算盘,互联网取代纸质文件一样,新技术往往不是淘汰人,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主动拥抱变化,学习用AI工具来“放大”自己的能力,可能会让自己的职业道路走得更稳更远。 对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驾驭”AI的人——既懂技术,又懂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于业务。这或许意味着,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懂代码,还要懂AI工具的特性和边界,知道在什么时候该让AI去做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人类工程师亲自出手。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能力要求,也是一个新的职业机会。 说到底,技术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人如何使用它。AI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极大提升效率,但前提是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被时代落下。毕竟,无论技术怎么变,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Y11
1个月前
软件工程师不必担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要警惕一个更现实的挑战:未来他们可能需要维护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日益庞大的"遗留代码"。这一天正在加速到来。 一个典型的企业场景:某个部门为了快速上线新功能,调用AI工具自动生成代码。 这些代码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了效率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浮现——代码注释模糊、模块间逻辑混乱、缺乏统一接口,甚至存在未被发现的bug。 当原始开发人员离职或转向新项目时,留在系统中的"AI代码"就成了烫手山芋。 这种情况正在多个行业真实发生。 某互联网公司的支付系统因AI生成代码出现逻辑漏洞,导致交易异常;某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因AI代码缺乏安全审计,被黑客利用。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AI能快速生成代码,却难以保证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对软件工程师而言,应对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 与其纠结AI是否会"抢饭碗",不如主动学习如何与AI协作。 例如,利用AI生成基础框架,但保留核心业务逻辑的设计权;建立代码审查机制,对AI生成的代码进行安全和质量把关;将AI工具作为效率工具,而非完全依赖。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技术取代人,而是人被技术的产物所困。 当AI生成的代码占据系统的大部分,工程师的价值将从"编写代码"转向"修复代码",甚至"重构代码"。 这要求从业者必须持续提升编程素养和系统思维,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保持对代码质量的敬畏之心。 技术的进步从不意味着职业的消亡,而是能力边界的拓展。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理解AI的本质、驾驭AI的工具,最终构建可靠的系统,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
firstuncle
9个月前
一般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等川普内阁都就位以后一点一点查账,有一笔揭露一笔,但这样作肯定是耗时巨大还会被员工抵抗磨洋工,几乎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天才就是天才,当媒体曝光doge由6个年轻的软件工程师组成我突然意识到可能使用不同寻常的的手段,后来证实是黑客+ai技术,说黑客是指管理员拒不交出密码工程师也有能力访问,这是得到总统授权的。 那些在外面嚎叫说elon,我们没选你,你没权看数据,好笑吗?DOJ,FBI都不是选的,下次抓你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抵抗。 有个细节,只有6个天才,又不熟悉政府结构,从哪里开始呢?老马给出了答案,看谁对老川总统令反抗最大! 结果USAID自投罗网,一天的时间,通过ai技术排查,很快筛选出嫌疑的项目,直接曝光。你说天才不天才? 用同样原理,那些上大街的嘶吼的议员是自投罗网的第一批嫌疑人,他们的后果马上就会来了。 有个贴说,别急更大的还没来呢,关键是老马在点赞👍🏻。 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他们恨老马大于恨老川了吧,老川有了老马就像有了原子弹。 这几天啥都没干,疯了一样刷屏,每当自己觉得太耗时间内疚的时候就安慰自己说这是伟大变革时代,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我在给勇士们加油助威,自己也充满了参与感和自豪感。😀
🇨🇳 Linwei Ding (丁林葳) lived in Silicon Valley but he spent months at a time in his native China. Nothing unusual about that — except that he was supposed to be working full time as a software engineer in Google’s San Francisco-area offices. Ding had others badge him into Google buildings, making it appear as if he were coming to work, when he’s actually busy marketing himself to Chinese companies as an expert in AI. Ding stole 500 files containing some of Google’s most important AI secrets. It’s unknown whether Ding had distributed the stolen material to his partners in China — in other words, it’s not clear the information was protected. The stolen technology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representing 10 to 15 years of work by Google scientists. The technology Ding stole involve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Google’s advanced supercomputing data centers that fuel the remarkably humanlike answers consumers see when they ask questions of ChatGPT. The stolen secrets related to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including information about advanced computer chips that the US government has worked hard to keep out of Chinese hands. “That’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ing aspects — that this sort of undercuts the US efforts to [prevent] China being able to develop this technology. This will give them new capabilities and insights that were developed by Google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t least, to develop these very advanced chips for training AI models.” If a Chinese national were to take protected information of their own accord, patent it in China and open their own business with it, “good luck challenging that in court in China. It rarely if ever succ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