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FAANG
关注
Tom Huang
1个月前
来自 FAANG(别跟我说你不知道)的软件工程师教你如何 Vibe Coding 最一线生产经验,小本本记好 reddit. com/r/vibecoding/comments/1myakhd/how_we_vibe_code_at_a_faang/
#FAANG
#软件工程师
#Vibe Coding
#一线经验
#Reddit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1个月前
来学习+批判一下 FAANG 这样的大厂是怎么「凭感觉编程(Vibe Coding)」的: “先让足够多的利益相关者点头同意” “然后搞设计评审” “接着是长达几周的文档工作” “再然后是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来回拆分任务” 等三个月过去了,终于可以开始 Vibe Coding 了! --- 我们在 FAANG 是这样「凭感觉编程(Vibe Coding)」的 大家好。 我之所以想在这里发个帖子,是因为总看到有人抬杠,说 AI 辅助写的代码根本不能用在真正的产品里。这绝对是瞎说。 先介绍下背景:我是一名 AI 软件工程师,有十多年的经验,其中一半时间是在 FAANG 度过的。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是做系统工程师,而不是开发,不过我写代码也快 15 年了。 闲话少说,下面我就讲讲我们团队是如何开始用 AI 来写真正的**生产代码 (production code)** 的。 1. 你永远要从一份**技术设计文档**开始。这才是整个工作里最核心的部分。这份文档就像一份提案,你需要说服足够多的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让他们相信你的方案是可行的。只有设计通过了,你才能着手开发系统本身。这份文档里要包含完整的系统架构、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方案等等。 2. 在投入开发之前,要进行**设计评审 (Design review)**。在这个阶段,团队里的高级工程师 (Senior Engineers) 们会把你的设计文档翻来覆去地“捶打”一遍。这是件好事,我管这叫**“把痛苦前置”**。 3. 如果评审顺利通过,你就可以正式启动开发工作了。最初的几周,大家会花很多时间,为每个开发团队要构建的子系统 (subsystem),撰写更详细的文档。 4. 接着是**待办事项 (Backlog) 的开发和 Sprint 规划 (sprint planning)**。在这个阶段,开发人员会和产品经理 (PMs)、技术项目经理 (TPMs) 一起开会,把宏大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开发人员可以上手执行的具体任务。 5. **软件开发**。终于,我们可以上手敲代码、消灭任务卡了。而这,正是 AI 发挥神力的地方,它简直是我们的**效率倍增器 (force multiplier)**。我们采用的是**测试驱动开发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TDD)** 模式,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让 **AI 智能体 (AI agent)** 为我要开发的功能先写好测试用例。*只有当测试写好了,我才会开始让 AI 智能体帮我构建具体的功能*。 6. **代码提交评审**。我们的代码在合并到主分支 (main) 之前,需要有两名开发人员的批准。在这个环节,AI 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评审。 7. **在预发布环境 (staging) 测试**。如果测试一切顺利,我们就正式发布到生产环境 (prod) 了。 总的来说,从功能提案到最终上线,我们发现整个流程的**速度提升了大约 30%**。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太长不看 (TL;DR):** 永远从一份扎实的设计文档和架构开始;然后一块一块地去实现它;永远把测试写在前面。
#FAANG
#凭感觉编程
#AI辅助
#软件开发流程
#效率提升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4个月前
来自 Reddit 一位拥有30多年经验的前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高级工程师被一个C++ Bug困扰了4年,花了约200小时却毫无进展。而Claude Opus 4竟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是唯一能做到的AI智能体。 以下是 Reddit 上的帖子: *** Claude Opus 今天帮我解决了折磨我四年的「白鲸」级Bug 背景 我是一名拥有超过 30 年经验的 C++ 开发者,曾任职于 FAANG 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我通常是团队里的问题终结者,当其他工程师卡住一周都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来找我,我往往在他们站在我办公室里的时候,就能轻松搞定。 但今天,我被 Claude Opus 4 彻底折服了。 折磨了我四年的难题 四年前,我曾做过一次重构,对约 6 万行的代码进行了重新架构。重构解决了大量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个极端情况的 Bug。当某个特定着色器(Shader)以特定方式使用时,这个 Bug 就会显现。以前这个功能是好的,但重构之后,这个特定场景就坏了。 过去几年,我断断续续地花了至少 200 个小时想找到原因,但一直无功而返。这个问题非常恼人,但并不是特别紧急,没法完全停下手头的工作专心处理。 Claude Opus 4 的神奇表现 今天,我决定用 Claude Code 跑一下 Opus 版本来解决这个难题。我把新旧代码都给了它,告诉它:“去查一查,当年的重构到底是怎么导致这个问题的。” 让我没想到的是,它真的找到了! 原来,这个功能在旧架构里之所以能正常运行,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巧合。重构后的新架构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巧合情况,因此就产生了问题。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简单的逻辑错误,而是新架构的设计本身遗漏了旧版特有的边界条件。 整个过程我一共向 Claude 提出了大约 30 个提示,中间重启过一次。 之前我也尝试过 GPT 4.1、Gemini 2.5 和 Claude 3.7,都没有任何进展。最终只有 Claude Opus 4 解决了这个困扰我四年的难题。
#FAANG
#C++
#Claude Opus
#AI
#高级工程师
#编程
#Bug解决
分享
评论 0
0
fin
9个月前
最近仔细调研了一下,发现一个有点意外的事情,其实即便是FAANG这样的互联网大厂程序员,经常使用GPT的SDE的比例(比如说每周至少用一次,门槛很低了)比想象中低,准确的说,只有50~60% 刚得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有点惊讶的,比直觉上低太多,这已经是排除了所有其他干扰项只看SDE的使用比例数据了 互联网公司内部做genAI/LLM工具的组,竟然也得自己分析如何提高公司内部用户留存率,笑死,竟然不是程序员们求着要用,chatGPT都问世已经两年了 所以在大厂里做SDE,只需要每周用一次GPT/genAI,就已经在拥抱genAI这项上四舍五入超越了快一半同行🤣 至于可能的原因,估计主要是现有老业务比较熟悉,coding和debug也都是业务逻辑,能用的地方不多,就算用了GPT也提升不大。 以至于在公司呆的越久的人用GPT热情越低,也是非常明显的普遍现象 另外的原因,估计也是LLM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就算是有公司内部组专门做RAG而且水平不低,神经刀式不稳定降智也是常有的事 用公司内部的agent tool的人就更少了,百分比太低,以现在agent处理复杂业务问题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水平,能经常性玩转真是不容易 我也搜了一下网上其他人的调研进行验证,和我的数据结论基本是接近的,比如Gemini找了不少resource也说大厂weekly使用比例在50~75%之间 所以劈柴去年10月说的什么Google内部超过25%的code都是AI写的,那纯粹是画饼都不讲基本法了 这还是和genAI离得最近的程序员群体,如果把其他领域算上,那普及率就更低了,半导体员工经常使用公司genAI tool的比例,在20%以下 绝大部分传统半导体厂甚至没有内部支持的靠谱RAG(RAG做的非常差劲+不同组之间的资料是全保密的无法access,更不说RAG),经常用genAI tool工作的比例(定义为每周用一次)能有10~15%不错了 openAI的颠覆所有领域取代程序员取代人的雄心壮志,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即便是在硅谷,也没那么快 作为一个半导体从业者,这一年我也算是尽可能的使用genAI tool了,工作中平均每天的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目前的感受是提高的效率很有限,可能…有5~10%?大概就是每周能节约几个小时的水平 ---------------------------------------- 2025新年resolution,更加积极的使用genAI tool,能通过genAI提高工作效率20%,我就非常非常满意了
#互联网公司
#程序员
#GPT使用率
#FAANG
#genAI
#LLM工具
#用户留存率
#数据调查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