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迁移

Susan STEM
12小时前
关于 Vibe coding,我的看法是:无论你是否在职,现在都没必要过多纠结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种长周期的练习,而不是立刻要解开的难题。就像我练长笛时的体会一样。有一首曲子,巴赫的 Bardinerine,难度极高,我从学长笛起就断断续续在练习,并收藏了很多年。但它从来不是一口气能练好的,而是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试试,看看自己到了哪一步。 如果把技术发展理解为一条线性增长的曲线,那么在前期“匹配度”不足的时候去硬练,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你和曲子,只有匹配,没有高低。你个人,跟一首曲子争什么高低。 Vibe coding 也是类似的道理。至于它会不会取代你,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你可能现在比他写的好,也可能比他写的差。但是总有人写的比你好。不管结果如何,先放在一边,做好几手准备,每一手都能让你站在赢家的位置。 过去,程序员的纠结主要是“代码写得好不好”“架构是否优雅”。但如今,AI 已经能够生成大部分代码,代码本身已不再是核心稀缺资源。真正的焦虑在于:你是否还能看懂整个系统的结构逻辑,当 AI 快速生成模块时,你能否判断其合理性与可融入性;你是否理解新的业务模型,因为商业逻辑已从“写好产品 → 慢慢变现”转向“结构即业务,协议即商业”,代码只是执行层的皮肤,真正的壁垒在于业务模型与协议设计;你是否完成了角色转变,不再纠结“这段代码是我写的还是机器写的”,而是能否调度结构、验证逻辑、衔接业务路径。 换句话说,程序员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手指敲下多少行代码,而在于脑子能否跟得上结构迁移。business model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还停留在“写代码还是生成代码”的纠结,那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还在争论“织布是手工还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