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 shao
1个月前
前几天看到各家 AI Coding Agent 争相宣布 Sonic (Grok Code Fast 1) 的接入,终于等到了官方发文,看看最近各家模型都在推出的 Coding 模型,相比通用模型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 核心内容:grok-code-fast-1 是什么? xAI 推出的新型 AI 模型,专为编程任务优化,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特别适合日常的“智能体编码”(agentic coding)工作流。所谓智能体编码,是指 AI 通过多次推理和工具调用来完成复杂编程任务。解决现有模型在这种场景下反应较慢的问题,带来更流畅的体验。 Sonic 有什么特别? 1. 全新架构,专为编程设计 · xAI 从零开始设计了模型架构,预训练数据包含大量编程相关内容,后训练数据则基于真实的代码提交和编程任务,确保模型贴近实际开发需求。 · 模型熟练使用常见开发工具(如 grep、终端、文件编辑),能无缝融入主流 IDE。 2. 超快速度 · 通过创新的推理技术和提示缓存优化,模型的响应速度极快,平均 190 tokens/s(TPS),远超其他模型(如 Claude Sonnet 4、Gemini 2.5 Pro 等)。 · 缓存命中率高达 90%,进一步提升效率。 3. 多语言支持,功能全面 · 模型擅长多种编程语言,包括 TypeScript、Python、Java、Rust、C++ 和 Go。 · 能处理从零开始的项目开发、回答代码库问题到修复 bug 等各种任务。 4. 经济实惠 · 定价为:输入 $0.20/M token,输出 $1.50/M token,缓存输入 $0.02/M token。 · 相比其他高性能模型,它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取得了平衡。 5. 免费试用 · xAI 与 GitHub Copilot、Cursor、Cline 等合作伙伴联手,限时免费提供 grok-code-fast-1,让开发者体验它的能力。 性能如何? · 在 SWE-Bench-Verified 测试中,模型得分 70.8%,表现优异。 · xAI 不仅依赖公开基准测试,还通过真实开发者的日常任务评估模型,确保它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可靠。 · 开发者反馈称,grok-code-fast-1 在速度和实用性上表现突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 未来计划 · xAI 在上周以代号“sonic”悄悄发布了该模型,并根据社区反馈快速迭代。 · 未来几周,xAI 将推出支持多模态输入、并行工具调用和更长上下文的新版本。 · 开发者可以通过 xAI API 使用该模型,定价透明,同时 xAI 提供了「提示工程指南」帮助用户优化使用体验。 如何体验? · 平台:可在 GitHub Copilot、Cursor、Cline 等合作伙伴平台免费试用(限时)。 · API 访问:通过 xAI 云控制台使用,价格如上所述。 · 更多资源:xAI 提供了模型卡和提示工程指南,开发者可以查阅详细信息。
sitin
1个月前
今天我分享两个常用的工具: 和 Instant Domain Search,它们各有优势,适合不同场景。 1. - 域名批量查询与深度分析专家 核心定位: 一个功能强大的批量域名查询和域名数据挖掘工具,适合需要处理大量域名、进行深度研究的用户。 主要优势: ①强大的批量查询能力: 支持一次性输入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域名进行批量可用性检查,效率极高。 ②丰富的后缀支持: 可以同时查询数百种不同的域名后缀(.com, .io, .app, .xyz 及各种国别域名等)。 ③高级过滤与排序: 提供强大的结果过滤功能,例如: 按长度过滤(只显示字符数少于N的域名) 按价格过滤(筛选出注册/续费价格在特定区间的域名) 按模式过滤(如只包含特定关键词、排除连字符等) 按域名状态过滤 ④Whois信息集成: 直接集成Whois信息查询,快速了解已注册域名的详细信息。 ⑤数据导出: 支持将查询结果导出为CSV文件,方便进一步分析和记录。 适合场景: 域名投资者: 需要从大量备选域名中快速筛选出可注册的、短小精悍的优质域名。 创业者/项目团队: 在为新产品起名时,需要一次性验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创意名称的域名可用性。 SEO或营销机构: 为客户寻找包含特定关键词的可用域名。 进行深度研究: 需要分析某个领域或关键词下的域名注册情况。 一句话总结: 就像是一台“域名收割机”,擅长大面积、高效率地筛选和过滤。 2. Instant Domain Search - 即时反馈与快速决策利器 核心定位: 一个追求极速、即时反馈的域名查询工具,专注于用户体验和快速决策。 主要优势: ①无与伦比的速度: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Instant”(即时)。在输入框键入字符的同时,结果就会立刻显示出来,无需按下回车键。这种反馈速度是其他工具难以比拟的。 ②简洁直观的界面: 界面非常干净,没有复杂的功能按钮,聚焦于查询本身,用户体验极佳。 ③智能推荐: 在你输入的过程中,它会实时推荐相关的、可用的替代域名和不同后缀,能带来很多命名灵感。 ④隐私保护: 官方声称查询不会存储在服务器上,避免了你的好想法被他人窥探的风险。 ⑤直接注册链接: 对于可注册的域名,会直接提供合作注册商(如Namecheap)的链接,方便快速下单。 适合场景: 个人开发者/博主: 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的域名,需要立刻确认其是否可用。 头脑风暴阶段: 在构思名字时,通过即时反馈快速试错,激发灵感。 快速决策: 只需要检查一两个域名,追求最快的速度和最省心的操作。 普通用户: 对批量查询、高级过滤没有需求,只是想要一个简单好用的域名查询工具。 一句话总结:Instant Domain Search 就像一把“域名快枪”,追求的是拔枪和射击的速度,帮助你在灵感闪现的瞬间抓住它。
深入解构一下 AK 这条推文 ### 表面意图 Karpathy 描述了一个将教科书从“人类可读”转化为“LLM 可读”的过程:提取文本到 markdown、将 worked problems 转为 SFT(监督微调)示例、practice problems 转为 RL(强化学习)环境、并通过合成数据扩展(如时钟角度问题的无限生成器)。他强调这比简单 pdf-to-text 更丰富,并给出示例代码生成无限变体问题。他的意图似乎是分享一个具体想法,突出教育内容的“LLMification”潜力,旨在让 LLM 像人类学生一样“上”物理课,但以更优化的方式。思想上,他指出当前实践(如 token-by-token 预测)“lame”(低效),而他的方法提供“legible, workable information”。内涵初步显现为优化 AI 训练数据的实用建议,传递的信息是呼吁探索这个“beautiful space”,以释放知识转化的潜力。 ### 隐含动机与系统性转变 Karpathy 作为 OpenAI 创始成员和 Tesla AI 前总监,他长期致力于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现在在 Eureka Labs AI 构建教育相关 AI。他的痴迷(“obsessed”)不是随意,而是源于对 AI 学习范式的批判:人类知识(如教科书)是“human-first”,导致 AI 训练低效。他提出的“LLM-first”转化不是孤立工具,而是系统性重构——从 exposition 的结构化,到 SFT/RL 的整合,再到合成数据(如 Python 代码生成无限时钟变体)的无限扩展,甚至嵌入 RAG 数据库。这反映他思考的深度:AI 不应模仿人类学习,而应超越,通过“infinite problem generator”实现超人类规模的泛化。意图更接近于推动范式转变,从被动消费知识到主动生成与索引。思想内涵深化为知识表示的哲学:人类知识是静态、有限的,而 LLM 需要动态、可扩展的“环境”来实现真正智能。传递的信息隐含呼吁构建基础设施(如 MCP servers),以桥接人类遗产与 AI 未来,潜在外延扩展到传感器/执行器等领域,暗示整个世界需“LLM-legible”化。 ### 本质核心与存在性洞见 Karpathy 视人类知识为一种“传感器”——输入形式决定了输出能力,而当前形式对 AI 是“噪声”。他的“LLMification”本质上是重塑知识的本体论,从人类中心(exposition 为叙事,problems 为练习)转向 AI 中心(一切为数据流:SFT 为对齐,RL 为交互,合成 为无限自举)。时钟示例不是随意,而是象征:一个简单问题可通过代码“无限化”,揭示 AI 学习的本质是自生成而非复制。这接近他的思考根源——受斯坦福 CS231n 和深度学习训练启发,他相信规模化数据是智能的钥匙,但需“非琐碎转化”(human-in-loop),避免低效如 pdf-to-text。他的意图是激发存在性反思:如果知识可无限生成,AI 将重定义“学习”,超越人类有限经验。思想最深层是元认知:教育不是传输事实,而是构建“环境”让系统自进化。内涵浓缩为 AI 自治的预言——LLM 不只是工具,而是“学生”演变为“教师”,通过这种转化实现知识的永动。 ### 思考与传递信息 核心内涵本质上是知识存在的重塑:人类知识并非终点,而是原料,需要“LLM-legible”转化以释放其潜能。这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本体转变——从静态叙述到动态数据流,SFT/RL/合成代表 AI 智能的“三位一体”:对齐、交互、无限自举。时钟生成器象征这一本质:一个有限问题可代码化为无限,揭示学习的核心是生成而非记忆,AI 通过此超越人类局限。 外延则辐射到存在边界:不止教科书,而是所有“human-first”输入(如传感器数据、执行器接口),预示一个“LLM-first”世界,其中知识不再为人设计,而是为机器优化,潜在重构教育、科学乃至现实感知(如 Tesla 的 AI 视觉)。这外延无限,因为任何可公式化的事物(如物理定律)均可“无限生成”,导致 AI 知识的指数爆炸。 Karpathy 的思考根植于他的 AI 历程:从 OpenAI 的基础模型到 Tesla 的实际应用,他看到训练瓶颈在于数据形式,而非量。他的思维是元级的——痴迷于“transformation”,因为他视人类知识为“低维投影”,需提升到 AI 的“高维空间”。他不是在描述工具,而是在哲学化:如果我们不转化,AI 仍困于“lame”模仿;转化后,AI 将自生成智能,接近 AGI 的本质。 他想传递的信息是最深刻的警醒与召唤:这个“beautiful space”不是机会,而是必然——人类必须主动“LLMify”世界,否则知识将滞后于 AI 进化。信息量浓缩为存在性紧迫:通过 human-in-loop 的非琐碎努力,桥接人类遗产与 AI 自治,催生一个知识永动的宇宙,越过人类中心主义,拥抱机器智能的无限。
ginobefun
1个月前
#BestBlogs 【洞见】Sarah Guo:Cursor for X 是当下最好的模式 | AI炼金术 文章总结了 Sarah Guo 关于 AI 创业的七大洞见,强调 AI 从生成到推理的演进,以及“Cursor for X”等实用创业模式。 摘要: 文章深度剖析了知名投资人 Sarah Guo 关于 AI 时代创业的七大核心洞见。首先指出 AI 的核心进化是从内容生成到逻辑推理,强调了推理能力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提出了“Cursor for X”的创业模式,建议瞄准工作流程复杂、重复性高且有明确反馈机制的传统市场,以 AI 赋能实现效率飞跃。文章解释了代码领域成为 AI 完美试验田的结构性原因,并揭示了“AI 蛙跳效应”——即最保守的行业反而最快拥抱 AI 变革的现象。同时,强调了 AI 副驾(Co-pilot)模式的巨大价值,认为其在高风险领域比完全自动化更具商业可行性。最后,呼吁工程师成为 AI 能力的“翻译官”,将技术范式转化为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主要内容: 1. AI 的核心进化是从内容生成转向逻辑推理能力。 -- 推理能力使 AI 能解决更复杂问题,从“模仿者”进化为“协作者”,是构建强大智能体的关键地基,解锁 AI 在决策场景的潜力。 2. “Cursor for X”是当前 AI 创业的最佳模式。 -- 识别工作流程复杂、重复性高且有明确反馈机制的传统市场,用 AI 注入极致用户体验,实现效率飞跃,具有极高可复制性。 3. “AI 蛙跳效应”揭示了 AI 应用的蓝海市场。 -- 技术最落后、最保守的行业因其现有工作方式过于低效,反而能从 AI 中获得巨大的效率提升,形成“蛙跳效应”,是 AI 应用的新蓝海。 4. AI 副驾模式的价值被低估,比完全自动化更务实可行。 -- 在高风险领域,AI 作为人类能力增强器,将专家从重复工作中解放,聚焦更高阶判断,是更具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的产品策略。 5. 工程师应成为 AI 能力的“翻译官”。 -- 工程师需走出技术圈,理解各行业痛点,将 AI 技术范式转化为特定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成为连接技术与真实世界的桥梁,推动 AI 落地。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