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1天前
风险投资是长期博弈,用资金换取成长空间,让业务为你“说话”,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在早期融资阶段,传统的估值方法往往难以适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思路能帮助你与投资人有效沟通: 估值的核心公式可以简化为: 投后估值 = 计划融资金额 / 你愿意接受的股权稀释比例 即使采用SAFE(简单协议)等非定价融资方式,花10分钟计算这个比例,也能为你提供谈判的基础。 第一步:明确需要多少资金 先根据你的业务目标和现实情况,确定本轮需要筹集的资金额。 比如,如果你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每月固定支出20万元,计划在18-24个月内实现100万元的月均收入(ARR)。 根据收入增长速度,你需要额外资金支持团队扩张,预计每月支出将增至40万元,因此需要至少25个月的运营资金(40万×25个月=1000万元),同时预留3-6个月应对融资周期,总目标融资额可能在800万到1500万元之间。 第二步:确定可接受的股权稀释 创始人通常会为早期融资让出10%-25%的股权。 这个范围需要结合行业惯例(比如查看同阶段公司的融资案例)、公司发展阶段和自身对控制权的需求来调整。 如果你的项目处于热门赛道、有知名客户或核心团队背景(比如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成员),可以适当提高谈判空间;反之则需更保守。 第三步:计算投后估值范围 将融资金额与稀释比例对应,就能得到投后估值的区间。例如: - 若融资800万元,接受10%稀释,投后估值为8000万元; - 若融资1000万元,接受20%稀释,投后估值为5000万元; - 若融资1500万元,接受25%稀释,投后估值为6000万元。 这个区间可能从3200万元到1.5亿元不等,具体取决于你的融资目标和稀释策略。 关键沟通技巧 与投资人沟通时,不必直接抛出估值数字,而是聚焦两个核心点:需要多少资金和愿意放弃多少股权。 例如:“我们本轮计划融资1000万元,目标是在18个月内实现100万元ARR。为了达成这一里程碑,我们希望本轮的股权稀释控制在20%左右。” 这样既清晰传递了你的需求,也避免过早陷入估值争议——投资人会根据市场行情和你的业务潜力自行评估合理性。 避免常见误区 融资不是“卖惨压价”,也不是“盲目抬价”。 如果投资人提出“现在市场环境不好,建议多融点资金”(比如从1000万提到1500万),你需要权衡:若接受更高融资,稀释比例可能从20%升至30%,是否会影响后续融资空间? 反之,若为了“高估值”拒绝多融,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错失发展机会。 最后提醒 财务模型(如收入预测、成本结构)是展示你对业务的规划能力,但不必用它来“硬算”估值。 真正重要的是:用融资金额和稀释比例锚定谈判,用清晰的目标(如用户增长、产品迭代、市场验证)证明资金的价值。早期融资的核心是“活下去并跑得更快”,而非纠结当下的估值数字——随着业务增长,未来的估值自然会水涨船高。
Y11
1天前
在创业初期和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MF)的过程中,指标就像导航的罗盘。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核心始终围绕"用户是否真的需要你的产品"这一本质问题。 早期创业阶段:活下去是第一目标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比"。 客户获取成本(CAC)就像你获取一个用户要花的"门票钱",资源有限时必须精打细算。 理想状态下,客户终身价值(LTV)要远大于CAC——这意味着你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到的长期收益,能覆盖获取他的成本,甚至有盈余。 LTV/CAC比率则像一把尺子,健康的数值应该在3以上,表明你的获客效率处于合理水平。 产品市场契合阶段:用户粘性是核心 当产品开始被市场接受时,留存率比新增用户更重要。 如果用户用了一次就再也不来,这说明产品还没真正满足需求。高留存率背后,是产品解决了用户的真实痛点。活跃用户数(DAU/MAU)能直观反映产品的吸引力,持续增长的数字是市场认可的信号。这个阶段,快速响应用户反馈的能力同样关键——就像园丁修剪枝叶,及时调整方向才能让产品更符合用户期待。 通用视角:增长与效率的平衡 无论哪个阶段,收入增长率和病毒系数都值得关注。前者反映业务的成长势能,后者则是网络效应产品的"加速器"——当用户愿意主动推荐给他人,产品就进入了自我生长的良性循环。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些指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面镜子。它能帮你判断:团队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资源分配是否合理?何时该加大投入,何时需要调整策略?真正的高手,是既能仰望星空(洞察市场趋势),又能脚踏实地(用好这些指标),在不断试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
Y11
1天前
创业初期招人,确实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大公司那些复杂的面试流程,比如层层筛选、专业测试、HR把关,对小团队来说既耗时间又难出效果,往往等流程走完,机会可能就错过了。 其实,我见过不少创始人,包括一些现在很成功的企业,早期招人都有个共同点:不搞复杂的“仪式感”,而是直接给候选人“干活”。 你可以把团队日常会遇到的真实问题拿出来,让他去尝试解决。 比如你是做产品的,就给他一个具体的需求,让他写个方案;你是做运营的,就给他一个小目标,让他出个执行计划。不用看他简历多漂亮,重点看他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能不能把事情落地。 这种“实战式”的考察,反而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因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会给你太多时间犹豫,需要快速判断、主动行动、还要考虑结果。你可以观察他是不是会主动思考,需不需要人引导,解决问题的逻辑清不清晰,甚至连沟通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里都能看出来。 我认识一个做电商的创业者,早期招人的时候,就是让候选人自己去选一个产品,分析市场,写一份推广计划,并且要模拟如何和供应商谈判。结果选出来的人,虽然经验不多,但方案做得很扎实,执行力也强,后来成了团队的核心成员。 所以,对初创公司来说,与其在面试技巧上纠结,不如直接把工作“甩”给候选人——能把事情做成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的。毕竟,早期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起打仗的兄弟,能力和态度都得过硬才行。
Y11
1天前
初创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 1. 找钱、找人、找方向 - 如何找到创业合伙人,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 如何找到创业的方向(想清楚做什么). - 市场容量、事情优先级、自己的禀赋. - 竞争格局,用户结构与习惯,销售通路. - 如何说服投资人,开始立项. 2. 如何开始做PMF(如何开始第一单生意和面向客户) - 如何对市场做深度采访和‘妈妈测试’,设计问卷和调查. - 当用户和客户不是同一群人时,他们的需求是不是刚需. - 如何在海量信息之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需求. - 早期不能考虑通用需求,如果某个需求是什么人都能用,那意味着谁都不会用. 3. 初创公司CEO早期需要做什么. - 要拉下面子,不用再想自己之前是大厂领导和层级。 - 没有人天生是带资源的,客户是一家家来敲门调研和访谈的,要找客户聊和理解需求. - 先从下沉市场开始(不需要网上高调宣传). - 做不可扩展的事情(因为可扩展和通用的很容易被抄,以及已经被占满). 4. 触达用户比例和转化比例. - 通常与渠道和方法有关,线下或线上触达客户,与你的业务有关,当你发现方式不对时(譬如别人不鸟你),需要灵活地变方向. 5. 早期创始团队的分工. - CEO :找钱(投资人), 找合伙人,含产品经理职责. - CTO :build产品,交付产品和服务. - CMO:把产品销售出去,换回钱. 6. 说服下单决策人的最重要因素. - 线下当场演示. - 产品确实有用、产品好用. 7. 如何确定定价策略 - 反复和客户去交流,小厂的定价不是一成不变的. - 根据反馈,灵活调整定价策略. 8. PMF成功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 一开始还是靠有关系的朋友试用(同一个创投下的公司) - 真正的难点是卖产品给和你完全不搭嘎的人,别人客观评估决定买你的产品和服务. - 超过10个无关系的付费用户是个很好的迹象和指标.
Y11
1天前
写给应届生:刚毕业应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职场选择中,大小公司的差异往往体现在工作模式和个人成长路径上。 对初创团队而言,“多面手”是常见需求,因为小团队资源有限,每个人需要快速承担不同角色,这种灵活性确实能提升协作效率,减少因分工过细带来的沟通成本。 但这种模式也可能让员工长期处于多任务的压力中,若缺乏清晰的成长规划,容易陷入“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困境。 大型公司则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成熟的流程和体系能保障业务稳定,但也可能因层级较多、决策链条长,让个人在项目推进中感到束缚。 比如跨部门协作时,常需要反复沟通对齐目标,有时甚至会因权责划分不清影响效率。 不过,大公司也有其独特价值——规范的培训体系、前沿的行业视野,以及接触复杂业务场景的机会,这些积累对个人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很有帮助。 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的转型,需要谨慎评估。 有些大公司员工习惯了流程化工作,面对创业公司的快速变化和模糊边界,可能会因缺乏自主权或资源支持而产生挫败感。 反之,若创业公司能提供清晰的目标、充分的信任和快速成长的空间,且创始人具备开放的管理风格,大公司背景的人才反而能凭借经验优势快速落地业务。 关键在于双方的“适配度”:创业公司需要明确自身阶段的核心需求,而个人则要判断自己是否渴望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更多可能性,或者更倾向于在成熟体系中深耕专业领域。 无论选择哪种环境,持续学习和主动沟通都是共通的生存法则。 小公司要避免因“灵活”而牺牲体系化建设,大公司则需警惕“流程依赖”带来的创新惰性。 对职场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纠结公司大小,而是看清自身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目标,找到能让自己持续创造价值的土壤。
Y11
1天前
从商业视角看“安卓税”的变化:渠道与开发者的博弈与平衡 最近,腾讯决定不再支付“安卓税”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 这背后其实藏着游戏行业渠道分成的演变逻辑,也折射出科技公司与开发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先说说“安卓税”的由来。像OPPO、vivo、华为这些主流手机厂商组成的“硬核联盟”,曾向游戏公司收取50%的收入分成。 这个比例放在页游时代更夸张,当时渠道抽成甚至高达70%-80%。2014年硬核联盟成立后,50%的分成成了行业惯例,让游戏开发商实际到手的收入被大幅压缩。数据显示,硬核联盟在安卓手游渠道中的渗透率一度高达65.7%,这意味着大部分玩家都通过这些渠道接触游戏,渠道方掌握了绝对话语权。 对比苹果和安卓平台的分成机制会更清晰。 在苹果生态里,内容提供商的毛利润能达到30%;而在安卓平台,和华为合作最多20%,和OPPO、vivo合作甚至只有10%。 但也有例外,像B站、TapTap这类平台的分成相对灵活,CP毛利润能从20%到70%不等。 这说明渠道的议价能力和合作模式,直接影响着开发者的收益空间。 其实早有企业尝试打破常规。2020年《原神》上线时,米哈游就拒绝上架安卓渠道,选择在B站和TapTap首发,后来才和小米达成3:7的分成协议。网易的做法更大胆,2023年推出的《全明星街球派对》干脆不上任何安卓渠道,直接把省下的渠道费用投入抖音投放,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广告吸引用户。这种“自投流量”的模式,其实是开发者在寻找渠道成本与用户获取之间的新平衡点。 现在的行业趋势也很明显:买量发行逐渐成为主流。2021年游戏行业的买量费用占比是57.7%,到2023年已经提升到61.5%。特别是短视频广告,虽然单次点击成本高达1.58元,超过了浏览器和应用商店广告,但依然占据了45.2%的投放资金。这背后反映的是,开发者正在用更直接的方式触达用户,试图绕过传统渠道的高额分成。 从这些变化中能看到商业世界的一个基本逻辑:当渠道掌握核心流量入口时,就会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而随着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打破垄断的尝试从未停止。对开发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渠道、控制获客成本,比单纯依赖渠道分成更重要;对渠道方而言,平衡分成比例与生态健康,才能实现长期共赢。这个过程中,技术、流量与成本的博弈,始终是行业发展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