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看懂:美股标普头部的20年收益率对比!(长期价值投资启示录) 其实巴菲特的 “价值投资 ”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而是一种特殊的投资策略。 一般主动投资策略分为两种,分别是购买价值股和成长股。 学术上评判价值股的指标,包括市盈率 、市净率 、股息率等等,而判断成长股的指标包括利润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 等等。 价值投资强调从过去财务数据衡量现在是否便宜,成长股投资强调用过去财务数据预测前景。 当然,大部分投资策略并不是纯价值或纯成长,而是兼而有之,还要考虑波动率。 巴菲特自己说 “自己策略是格雷厄姆和费雪的结合,但主要是格雷厄姆”—— 其实就是同时强调便宜和成长性,而便宜更为重要。 巴菲特著名的 “护城河” 理论 ,其实是成长股的概念,强调垄断地位、品牌、知识产权等对企业未来成长带来的确定性。 很多 “价值投资者” 的问题,就是在于过去强调买好企业,不在乎企业是否便宜。 就比如茅台肯定是好企业。 和一个人争茅台是否是好企业,那纯粹是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但是,茅台股价贵不贵,是需要分析的。 买在高点,不说赔钱,但肯定几年内不会大赚。 学界在检验(模拟)各类投资策略时,无论是价值投资、成长股投资、低波动率投资,还是各类混合投资,都很难长期获得和巴菲特相同的收益率(年化超过 20%)。 巴菲特和大部分学界检验策略的主要区别,在于 “集中投资 ”。 学界在检验一种投资策略时,比如价值 — 龙头 — 成长 — 低波动混合投资: 首先,选股市前 20% 的企业 —— 这样可以避免小企业交易额太少,策略无法推广或极值影响, 其次,将这数百个企业按行业分类,将其中各行业销售额前列的龙头股筛选出来(比如,销售额超过行业平均值 50% 以上的企业) 接着,在龙头股里选市盈率最低前 50%,又在 50% 中选过去 5 年平均利润增速最快的 50%,最后再在其中选过去 5 年年化波动率最小的 50%。 这样选出 20 只股票左右过去股市的数据,模拟它们的收益。 但实际上,巴菲特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一般最多重仓 5 只股票 —— 这和大部分的模拟投资策略,以及金融基础知识 —— 分散投资(分散风险),都是相抵触的。 所以,李录在总结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策略时,提到巴菲特的创新在于强调 “能力圈 ”。 也就是,巴菲特并不仅根据财务报表投资,他还要非常懂相关企业的业务,然后在企业低价时,感觉重仓、集中投资。 这里有个问题,或者说关键点,就是巴菲特等著名投资人有两个散户无法比拟的优势: 1. 巴菲特从最早的投资开始,就可以接触企业的管理层,其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是他的朋友,所以巴菲特对这些企业真实业务的了解,远远超过普通散户。(再比如李录认识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对他的工匠精神十分钦佩) 2. 巴菲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所以他对商场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知道哪些是好生意,哪些是坏生意,而不是像大部分投资人,包括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判断完全依赖财务报表和 PPT。 (再比如,国内林园也做过很多生意,是最早参与过北京土地排名的私企老板,所以他基本不碰房地产) 大部分人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应该首先学找到价值股 —— 低价格,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在找高成长股。 在股价明显高估,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持有,然后成为 “被动价值投资”…… 如果坚持普通人能够掌握的价值投资,自己的性格(认知)也能忍受投资波动,简单的定投BTC,那么即便无法获得 50% 以上的年化收益,获得 20-30% 的左右收益是有轻松的 —— 这已经肯定可以跑赢一线城市房价了。
Rocky
1天前
最近美股机构的13F报告集中披露,巴菲特公司伯克希尔,逆势抄底了联合健康(#UNH)深受瞩目,受此消息刺激,联合健康股价在今天盘前大涨10%,收回300美金以上。我决定今晚跟一手巴菲特的操作。🧐 今天在看美股机构13F报告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市场大部分人避之不及,可巴菲特、David Tepper、文艺复兴、Michael Burry、沙特PIF这些大佬都在抄底。伯克希尔甚至是时隔14年重新杀回医疗保险板块,一口气买了504万股,价值15.7亿美元。 为什么我决定今晚跟一手呢?因为这帮老狐狸肯定不是为了短线博反弹,而是觉得这公司在被错杀。 📊先看 #UNH 基本面: 规模:美国最大医疗保险公司,2024年收入4003亿美元,净利润144亿美元,这规模在美股医疗板块里基本是“航空母舰”级别。 盈利能力:过去15年,分红每年都涨,而且盈利稳定——这是典型的“防御型现金牛”。 估值:现在的股价回到2020年的水平,市盈率只有12倍——这种龙头公司在正常市场环境下,保守预估20倍不算离谱。 我举个最直观的栗子🌰: 如果2003年底你花1万美元买了 #UNH,哪怕算上最近的暴跌,今天这笔钱大约还能变成10万美元,中途分红全程上调。要是暴跌前收益表现更佳,预估是18万美元。这种长期稳定复利能力,是真正的机构偏好标的。 📝#UNH 为什么暴跌? 这波下杀不是因为财务崩了,而是市场对风险的预期陡然升高: 1️⃣潜在刑事调查:司法部在查它,虽然公司说“充满信心”,但这种事一旦升级,可能影响合同、信誉。 2️⃣业绩指引暂停:7月公司直接取消年度业绩展望,还甩锅说“医疗需求激增导致环境突变”,这会让投资者觉得不确定性大增。 3️⃣高层变动:CEO Andrew Witty突然辞职(个人原因),临危换回老将Hemsley。换帅往往是风险信号,尤其是遇到监管风暴时。 4️⃣政策压力:美国政府削减医疗支出,医疗成本上涨,这对保险公司是双杀。 5️⃣网络安全和公众形象:网络攻击、CEO被枪杀这种黑天鹅事件,虽然和核心财务没直接关系,但对品牌和舆论压力不小。 我的抄底逻辑,其实很简单,首先肯定是这些大佬开始抄底了,给了我充足的信心支持。另外估值的确是便宜,虽然利空也不少,刑事调查、指引暂停、政策不确定性,这些事对股价冲击,已经实质性表现出来,也算消化的七七八八了,毕竟股价从600+跌下来的。 因为我个人是偏好价值长线投资,假如您跟我一样,是那种5年以上视野的价值投资者,这种时刻往往是布局的好机会。因为 #UNH 的基本盘——医疗保险的刚需性、行业龙头地位、庞大会员基础——没变。美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在,长期医疗需求只会更高。所以中长期来看,是相对确定性比较高的! 我觉得现在买 #UNH 有点像2008年买强生(#JNJ)——短期麻烦多、市场不爱,但长线可能是最甜的果子。跟随大佬们,用时间和耐心等市场情绪修复。🧐
Rocky
1天前
桥水清仓中概股的新闻,今天在各个金融群炸锅了,毕竟我也是买了桥水在中国的基金,华润创意桥云9号,今年业绩十分突出,有40%+回报率。但突然主体基金清仓中国的策略,让人始料未及! 我们仔细研究了Ray Dalio 这次 Bridgewater 2025年二季度的13F报告,简单一句话来看:老爷子这是彻底“弃船”中国互联网股,转头一头扎进了美股 AI 巨头的怀抱。 1️⃣彻底撤出中国互联网 Bridgewater 直接清仓了 $BABA 、 $PDD 、 $BIDU 、 $JD ,套现大约 11.3 亿美金。 这不只是“减仓”,这是“清空冰箱”式的退出。 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有三: • 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出口两头承压 • 政策不确定性高,尤其是平台经济监管阴影尚存 • 美股这边 #AI 赛道收益率太诱人,机会成本太高 换句话说,Dalio 不是觉得中国没潜力,而是觉得短期内资本效率太低,不如直接把钱放到能立刻跑起来的赛道,尤其是 #AI 领域。 2️⃣重仓 #AI 和美股科技巨头 这季度的增持动作可以用“暴力”来形容: • $NVDA 加了 154%,一下多了 5.52 亿美金,现在成了第三大持仓 • $MSFT 加了 3.93 亿 • $GOOGL 加了 4.18 亿 • 甚至 $UBER 也猛加 5.31 倍 这个组合直接把 #AI 核心硬件( $NVDA )+ AI 应用平台( $MSFT 、 $GOOGL 、 $META )绑成一个战车,明显是押注未来 3-5 年的 #AI 基础设施浪潮。而且 $Uber 也很有意思,说明他们看好 #AI 在出行、物流等实际场景的渗透。 3️⃣ETF 还是核心底仓,但开始“修剪” 虽然 $SPY 、 $IVV 、 $IEMG 还是大仓位,但 Dalio 这次减了 SPY 21.9%,套了 4.52 亿美金。 这是一种“从大水池里舀水出来,倒进 #AI 桶里”的操作。ETF 作为被动收益的底仓还在,但加了更多主动进攻型仓位。 整体思考来看,目前A股3700点,恒生25270点,标普500 6468点,美股目前历史高位,如此大力度加仓美股,撤出中国市场,说明以桥水为代表的外资,短期在中国市场看不到正向回报,就不占着资金池。而此刻这种历史高位,全面加码 #AI 赛道,把资金集中到最具确定性、最受资金追捧的核心标的上,这种抓大放小的策略,也是值得深思。作为全天候策略,依旧保留ETF被动敞口,用ETF来保底,防止单一赛道波动太大。投资组合上,攻守平衡,既追 #AI 大趋势,又保留防守余地!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