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13小时前
关于收入多元化,或许我们可以从更贴近生活的视角来聊聊。 现实中,很多人收入来源单一,就像一棵大树只有一条主根,一旦遇到风雨,整棵树都可能摇晃。 而那些能持续稳健发展的人,往往像一片根系发达的森林,不同的“根”扎向不同的土壤,既能吸收阳光雨露,也能抵御旱涝灾害。 以大家熟悉的一些企业家为例,他们的收入结构也并非只有一种。 比如,薪资可能是基础保障,而投资收益、业务分红、资产增值等,会像养分一样不断滋养事业和生活。 这种多元化,不是简单地“增加收入渠道”,更像是为自己构建了一张“安全网”和“增长网”——当某一块收入暂时承压时,其他部分能提供支撑;而不同领域的探索,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机会。 当然,多元化并非盲目“跟风”。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有人擅长经营,便深耕实业;有人擅长分析,便专注投资;有人有闲置资源,便盘活资产。重要的是让收入来源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互消耗。 所以,与其纠结“有多少个收入来源”,不如思考自己当前的“收入结构”是否能抵御风险、抓住机遇。 哪怕从现在开始,尝试培养一个新的技能、学习一项投资知识,或者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一个小项目,都是在为自己的“收入森林”添砖加瓦。 毕竟,财富的本质是“持续创造价值”,而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正是这种能力的一种体现——它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能稳健航行,也能驶向更远的彼岸。
Y11
13小时前
这些年,关于“做一个独特的新想法”和“进入已有很多解决方案的市场”,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以前总觉得,得有全新的东西才行。第一个进入市场,就能把所有客户都抢过来! 现在我觉得,进入已有市场反而更靠谱,原因有几个…… 首先,新想法就像种一棵还没见过的树,你要自己先修路、建温室,慢慢等它结果。 而已有市场就像一片已经有很多果树的果园,你可能不需要从零开始,还能利用现有的路和工具,只需要找到别人没注意到的小缝隙,比如给果树修修枝,或者把果子摘得更干净。 其次,新想法的风险太高了。 你不知道客户到底要不要,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能不能实现。而在已有市场,你能看到别人怎么做的,知道客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比如,当很多公司都在做短视频时,抖音找到了“算法推荐”这个关键,一下子就超过了别人。 再者,新想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资源。 可能你花了三年时间研发出一个新产品,但市场根本不买账。 而在已有市场,你可以快速试错,比如先开个小店铺试试水,卖得好再扩大。 就像很多外卖平台,一开始只是解决“吃饭难”,后来慢慢加了生鲜、药品配送,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 当然,进入已有市场不是说不用创新,而是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角度。 比如,别人都在卖普通手机,苹果就专注于用户体验;别人都在做社交软件,微信就加了支付功能。就像在拥挤的路上开车,你不需要自己修路,但要找到别人没看到的转弯,或者开得更稳更快。 我以前总觉得“第一个”很重要,但现在发现,“做得更好”或者“更懂客户”有时候更关键。 就像打仗,不是非要开辟新战场,能把已有的战场打得更漂亮,同样能赢。 市场就像一片大森林,有的树已经很高了,但树下还有很多小地方可以种出不一样的花。
Y11
14小时前
在金融服务领域,许多业务的“边际利润”看似随机,但整体上能实现正利润,这与多数制造业固定或随规模下降的成本截然不同。 这种特性在构建“金融”业务时,意味着很多关键决策需要重新审视。 比如,一笔边缘贷款、一份边缘保险单、一次边缘支付处理或一笔边缘交易,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 而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 13 Pro,都能获得相同的利润率。金融业务的特殊性,让我们必须跳出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框架。 首先要理解“逆向选择”与“正向选择”的区别。 当你提供纯金融服务(比如贷款)时,“逆向选择”往往会先占据主导——优质客户可能还没出现,先来的却是大量风险较高的客户(比如不良贷款申请者、高风险保险需求者等)。 这就像在浑浊的水中,先看到的往往是沉在底部的泥沙。 在风险业务中,“主动推送”和“被动吸引”的效果截然不同。 大多数行业中,消费者主动找上门是好事,但在风险领域可能是陷阱。 比如,主动搜索“我需要贷款”的人,和收到银行基于优质信用预审批通知的人,完全是两类客户。 前者往往需求更迫切,甚至可能存在隐瞒风险的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直邮广告在借贷行业效果出奇地好——它不是单纯的渠道覆盖,更重要的是“推送”而非“吸引”。 通过主动筛选客户,能有效避开被动涌入的潜在风险。因此,分析客户来源渠道与客户群体表现的对应关系至关重要,需要按时间、渠道等维度对客户进行分组追踪,才能发现哪些渠道更容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使这些渠道的客户初始信用评分或风控指标看起来相似。 高转化率也需要警惕。有时这可能是找到优质渠道的信号,但也可能意味着你吸引到了大量“绝望型”“造假型”客户。某保险公司曾发现,在历史频道午夜时段做广告,获客成本极低,但最终的理赔率却高得惊人——这些客户可能在投保时隐瞒了健康状况,而常规的医疗审核又难以发现,最终暴露在渠道数据中。 另一种逆向选择出现在“部分承保”时。比如,放贷机构出售部分贷款,这时候被卖出的贷款,风险等级往往高于保留的部分。就像卖家把不好卖的商品先处理掉,剩下的都是相对优质的。 金融业务的“长尾效应”尤其显著,客户群体需要“ seasoning ”(即时间沉淀)才能判断好坏。卖人寿保险,要等客户去世才能知道承保是否合理;做房地产,要等最后一套房子卖出才能评估整体风险。很多公司的错误在于,只看早期盈利就乐观判断,或者把后期的不良资产按成本价计算。往往最后成交的才是最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时会陷入困境。 促销活动也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吸引的都是“薅羊毛”的客户。PayPal曾和家得宝合作推出大型促销,短期内用户数激增,但这些用户大多是从优惠信息网站(如SlickDeals)获取信息的“deal seeker”,一旦优惠结束,很多人就会流失,甚至可能通过虚假交易获利。 总结起来,在金融业务中需要注意: 1. 客户群体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判断真实风险,不要急于下结论; 2. 深入分析不同渠道的客户质量,主动推送可能优于被动吸引; 3. 时刻警惕逆向选择,尤其是高转化率背后的潜在风险; 4. 处理部分出售的金融产品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等级的差异; 5. 对促销活动要筛选目标客户,避免吸引“deal seeker”这类短期行为者。 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于“风险定价”,而理解这些逆向选择的逻辑,是做好风险定价的第一步。
Y11
14小时前
如何让你的公司被收购 公司被收购(几乎总是)是“被买”而非“被卖”,这意味着需要有买家主动想买你的公司。 理想情况下,收购会自然发生。但作为创始人/CEO,当你知道公司正面临瓶颈时,如何加速这一过程? “植入一个想法” 《盗梦空间》是部伟大的电影,其中有个核心概念:向某人的脑海中植入一个想法。这同样适用于公司收购。 “要植入想法,你需要想象力” 收购的三种类型: A. 人才收购(想获得团队,而非业务或产品) B. 产品/交易型收购(想获得产品或重新利用,收购方拥有渠道) C. 业务独立运营型(给予现有业务更多资源加速增长) 尤其是人才收购和产品型收购,你需要在真正想卖之前很久,就开始了解潜在买家。 两个关键变量:买方何时能/想收购,卖方何时想卖,这两者很少同步! 买家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公司里的人,通常是对P&L负责的人。 他们可能是急于做出成绩的高管,或是需要快速组建团队的新VP。 几乎每家大公司都有专门的企业发展团队,他们的工作是完成交易而非创意。一旦被收购,你不会为Corp Dev VP工作,而是为想要你产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工作。要聚焦GM/PM/VPs。 产品型收购的关键:找到1+1=3的机会。 在TrialPay时,我们在交易中嵌入广告。我们向PayPal提议:“如果你们在每个交易收据中插入我们的广告,能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 这就是我们的核心卖点。 目标不是对公司(或个人)说“请买我”,这完全适得其反,不像融资。而是提出一个对双方都理所当然的商业合作,希望它最终自然演变为收购。 注意你不能“催单”,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不要急躁,这不像完成一轮超额认购的融资。要清晰阐述产品如何契合、如何实现双赢,争取测试、集成或签订合作协议的机会。 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型收购,源于买家的某个念头:“我们不能只做BD合作,必须自己拥有它!” 当他们产生这种想法时,你就可能获得高价。 公司文化往往是“人人都能说不,没人能说行”。 你需要横向拓展人脉,应对那些认为“我们自己能做”的抵触者,同时要记住:人们总是“用现状判断你”。 “用现状判断”非常关键——你要引导他们想象:你的产品或其变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做一个真实、精致的演示,投入实际工作。否则你的现有产品、团队或技术可能会被用来压低估值。 这就是“想象力”的重要性: 你的产品现在做X,但可能有5家大公司,通过对它做一些微调(X'),就能实现重大目标。对每家公司的 pitch 都应有所不同。 关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你不能在只剩3个月现金时才启动这个流程。 即使你计划征服世界,也要提前开始:了解潜在收购方的关键决策者/GM,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的方法从来不是“我想被收购”,而是“我想和这家公司达成商业合作,这对我们的业务至关重要”——这完全是真实的想法。 有时公司当前的规模会让产品显得不够有吸引力(收购方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你的团队/流程)。 最困难的是:你是否要调整业务,让它更符合收购方的需求?通常答案是“不”。 大多数收购都会失败。再次强调:“买方何时想收购”是客观存在的。 可能他们刚收购了一家大公司,没有预算;或者他们上季度业绩不佳。但不要“催单”,否则会失去他们未来想收购时的机会。 有时你可以加速: 一旦建立了关系,最好已有产品集成。可以开始融资,并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投资(这可能让他们觉得收购更划算,或现在就应该收购)。 在缺乏竞争时,加速谈判非常困难。 而且这会占用大量时间精力,让整个团队分心。要严格控制知情范围,这至关重要。 给所有人的建议:“在不需要卖的时候,就开始建立关系和思考收购可能性。” 这就像“在晴天修屋顶”,总有一天你可能需要。 理想情况下,CEO应将5-10%的精力用于资本运作和潜在收购,作为长期布局,而非紧急任务。 最后:如果你想获得好价钱,最好在增长停滞前就行动。最成功的(也是最幸运的)交易,往往是CEO提前识别到瓶颈,主动创造兴趣,让“买方想收购”与“卖方想卖”的变量完美匹配的时刻。
Y11
15小时前
投资初创企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和顶尖投资者聊过为什么投资初创公司,我发现他们的动机其实很纯粹: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是被初创企业那种“野蛮生长”的活力所吸引。 年轻人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改变现状的冲动,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敢去尝试那些成熟企业不敢碰的新领域。这种创新精神,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但投资初创公司的门道可不少。我见过不少人犯的第一个错,就是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投了什么,自己也跟着投,结果往往是“羊群效应”——一些公司明明没什么核心价值,却因为被炒得火热而拿到融资。 真正聪明的投资者,会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被群体情绪裹挟。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对“失败率”的执念。很多人会问:“你投资的失败率是多少?” 但这是个伪命题。幂律告诉我们,你的某个最优投资,可能会比其他所有投资加起来的回报还要多。 就像买彩票,虽然大多数彩票会输,但只要中一次大奖,就能改变整个结果。 所以,与其纠结失败了多少,不如专注于找到那些可能“赢一次就够了”的机会。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的机会? 秘诀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创始人身上。 真正伟大的公司,最初往往不起眼,是那些有使命感而非仅仅追求财富的创始人,在默默推动着行业变革。 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履历,却有着改变世界的野心。 要找到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从其他创始人那里打听——创业圈的口碑很重要,一个好的创始人,会被另一个好的创始人所认可。 在和创始人打交道时,有几点特别关键:一是快速决策,不要拖泥带水;二是真诚沟通,用清晰的逻辑说服对方,也倾听对方的需求;三是重视声誉,一旦你在某个创始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信奉“一传十,十传百”,你的名声会比任何合同都重要。 有人会问,该投资什么样的公司? 我的答案是:那些可能成为“下一个巨头”的企业。 这听起来像一句空话,但背后有个逻辑:如果一个想法足够好,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当然,这需要你有足够的洞察力,能从一堆“PPT项目”中,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创新。 不过,投资初创公司最重要的,还是和创始人“同频”。 你要相信他们的愿景,也要欣赏他们的执行力。 那些能在失败中快速迭代、在压力下保持韧性的创始人,才是值得押注的对象。 毕竟,创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真正热爱这件事的人。 最后,我想说,投资初创公司就像交朋友,靠的是信任和眼光。你不需要懂所有技术,也不需要预测所有趋势,只要能识别出那些有潜力的人和事,然后用耐心和真诚去陪伴他们成长,就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毕竟,最好的投资,往往藏在那些不被看好的“小概率事件”里。
德潤傳媒
23小时前
大萧条,土豆可保命?看1929年的美国食谱 1929年大萧条期间,美国食品也滞销。 面粉、肉类售价下跌一半,销量仍然下滑百分之20,反而土豆罐头逆势上涨。 后来,经济学者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土豆效应” 意思很简单,“穷了,大餐吃不起,土豆罐头量大管饱,还可以长期储存” 美国民众因为经济拮据,把每天牛排改成了顿顿土豆罐头,确实养活了大家。 在田纳西州普通的日杂店里,土豆价格为5美分/磅,主妇们有时候抢不到货。 在1930年,亨氏罐头公司出品的“土豆罐头家庭装”,就达到100万罐的出货量,比大萧条前增长了3倍。 亨氏公司眼光炯炯,股灾后不久就锚定了未来生产策略。 品牌经理认为,股灾的负面影响太大,失业率高涨,很快,部分家庭就会揭不开锅。 于是,该公司制定了“平价+刚需+实用”的口号。 土豆是廉价食材,要体现量大管饱的特点,亨氏公司迅速修改土豆罐头包装,把从前的150克装小不点,升级为500克家庭土豆套餐。 拮据的家庭主妇发现,亨氏土豆罐头容量增长了3倍,售价却只涨了15美分,于是纷纷大量囤积。 亨氏公司花重金建设销售网,在各个社区宣传怎么做好土豆餐。 比如,如何用土豆罐头搭配少量面粉做饼,怎么样用土豆罐头炖豆角更美味。 没多久,部分偏远地区开始拿亨氏罐头代替货币,用土豆罐头和邻居换鸡蛋,土豆罐头换玉米,成了硬通货。 老百姓之所以垂青土豆罐头,是因为真的很便宜,卖这么便宜,亨氏公司不怕赔本吗? 其实在20年代,美国已经相当现代化了,流水线生产,批量采购,集中罐装这些今天耳熟能详的生产术语,当年就在亨氏的工厂里成熟起来。 亨氏公司几乎把中西部地区的土豆全包圆了,和土豆农场签订了长期协议。 因为大萧条销路不好,农场主巴不得有金主给份低保合同。 这样亨氏公司拿下了比市场低百分之60价格的新鲜土豆,而自动化流水线,又让土豆罐头生产效率升四成,人工成本跌1/4。 廉价的500克亨氏土豆罐头才25美分,可公司还赚百分之8利润,主要是销售量太惊人啊! 大萧条来势汹汹,亨氏土豆罐头却做到了“平价不低质,走量也盈利” 可天天吃土豆,人还不吃出毛病吗? 要知道,土豆是非常有营养的主粮和配菜,土豆再配合点牛奶,几乎满足了普通人所需的营养。 土豆里包含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西方多次饥荒,都靠土豆保命呢。 可为啥民众不买新鲜土豆,反而选择土豆罐头? 其实,经过批量处理的土豆罐头,保存更持久,大萧条时,冰箱还不是标配,新鲜土豆如果没有存储条件,很容易发芽,经济形势恶化,导致许多人对未来没有确定感,对局势的恐慌导致会囤积廉价耐储存的物资。 在大萧条期间走红的不止土豆罐头,还有番茄罐头,豌豆罐头,吃不起肉,那素罐头也是很美味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