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逆向选择
关注
Y11
19小时前
在金融服务领域,许多业务的“边际利润”看似随机,但整体上能实现正利润,这与多数制造业固定或随规模下降的成本截然不同。 这种特性在构建“金融”业务时,意味着很多关键决策需要重新审视。 比如,一笔边缘贷款、一份边缘保险单、一次边缘支付处理或一笔边缘交易,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 而苹果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 13 Pro,都能获得相同的利润率。金融业务的特殊性,让我们必须跳出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框架。 首先要理解“逆向选择”与“正向选择”的区别。 当你提供纯金融服务(比如贷款)时,“逆向选择”往往会先占据主导——优质客户可能还没出现,先来的却是大量风险较高的客户(比如不良贷款申请者、高风险保险需求者等)。 这就像在浑浊的水中,先看到的往往是沉在底部的泥沙。 在风险业务中,“主动推送”和“被动吸引”的效果截然不同。 大多数行业中,消费者主动找上门是好事,但在风险领域可能是陷阱。 比如,主动搜索“我需要贷款”的人,和收到银行基于优质信用预审批通知的人,完全是两类客户。 前者往往需求更迫切,甚至可能存在隐瞒风险的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直邮广告在借贷行业效果出奇地好——它不是单纯的渠道覆盖,更重要的是“推送”而非“吸引”。 通过主动筛选客户,能有效避开被动涌入的潜在风险。因此,分析客户来源渠道与客户群体表现的对应关系至关重要,需要按时间、渠道等维度对客户进行分组追踪,才能发现哪些渠道更容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使这些渠道的客户初始信用评分或风控指标看起来相似。 高转化率也需要警惕。有时这可能是找到优质渠道的信号,但也可能意味着你吸引到了大量“绝望型”“造假型”客户。某保险公司曾发现,在历史频道午夜时段做广告,获客成本极低,但最终的理赔率却高得惊人——这些客户可能在投保时隐瞒了健康状况,而常规的医疗审核又难以发现,最终暴露在渠道数据中。 另一种逆向选择出现在“部分承保”时。比如,放贷机构出售部分贷款,这时候被卖出的贷款,风险等级往往高于保留的部分。就像卖家把不好卖的商品先处理掉,剩下的都是相对优质的。 金融业务的“长尾效应”尤其显著,客户群体需要“ seasoning ”(即时间沉淀)才能判断好坏。卖人寿保险,要等客户去世才能知道承保是否合理;做房地产,要等最后一套房子卖出才能评估整体风险。很多公司的错误在于,只看早期盈利就乐观判断,或者把后期的不良资产按成本价计算。往往最后成交的才是最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时会陷入困境。 促销活动也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吸引的都是“薅羊毛”的客户。PayPal曾和家得宝合作推出大型促销,短期内用户数激增,但这些用户大多是从优惠信息网站(如SlickDeals)获取信息的“deal seeker”,一旦优惠结束,很多人就会流失,甚至可能通过虚假交易获利。 总结起来,在金融业务中需要注意: 1. 客户群体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判断真实风险,不要急于下结论; 2. 深入分析不同渠道的客户质量,主动推送可能优于被动吸引; 3. 时刻警惕逆向选择,尤其是高转化率背后的潜在风险; 4. 处理部分出售的金融产品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等级的差异; 5. 对促销活动要筛选目标客户,避免吸引“deal seeker”这类短期行为者。 金融业务的核心在于“风险定价”,而理解这些逆向选择的逻辑,是做好风险定价的第一步。
#金融业务
#逆向选择
#风险定价
#客户质量
#渠道分析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