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产品型收购
关注
Y11
19小时前
如何让你的公司被收购 公司被收购(几乎总是)是“被买”而非“被卖”,这意味着需要有买家主动想买你的公司。 理想情况下,收购会自然发生。但作为创始人/CEO,当你知道公司正面临瓶颈时,如何加速这一过程? “植入一个想法” 《盗梦空间》是部伟大的电影,其中有个核心概念:向某人的脑海中植入一个想法。这同样适用于公司收购。 “要植入想法,你需要想象力” 收购的三种类型: A. 人才收购(想获得团队,而非业务或产品) B. 产品/交易型收购(想获得产品或重新利用,收购方拥有渠道) C. 业务独立运营型(给予现有业务更多资源加速增长) 尤其是人才收购和产品型收购,你需要在真正想卖之前很久,就开始了解潜在买家。 两个关键变量:买方何时能/想收购,卖方何时想卖,这两者很少同步! 买家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公司里的人,通常是对P&L负责的人。 他们可能是急于做出成绩的高管,或是需要快速组建团队的新VP。 几乎每家大公司都有专门的企业发展团队,他们的工作是完成交易而非创意。一旦被收购,你不会为Corp Dev VP工作,而是为想要你产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工作。要聚焦GM/PM/VPs。 产品型收购的关键:找到1+1=3的机会。 在TrialPay时,我们在交易中嵌入广告。我们向PayPal提议:“如果你们在每个交易收据中插入我们的广告,能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 这就是我们的核心卖点。 目标不是对公司(或个人)说“请买我”,这完全适得其反,不像融资。而是提出一个对双方都理所当然的商业合作,希望它最终自然演变为收购。 注意你不能“催单”,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不要急躁,这不像完成一轮超额认购的融资。要清晰阐述产品如何契合、如何实现双赢,争取测试、集成或签订合作协议的机会。 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型收购,源于买家的某个念头:“我们不能只做BD合作,必须自己拥有它!” 当他们产生这种想法时,你就可能获得高价。 公司文化往往是“人人都能说不,没人能说行”。 你需要横向拓展人脉,应对那些认为“我们自己能做”的抵触者,同时要记住:人们总是“用现状判断你”。 “用现状判断”非常关键——你要引导他们想象:你的产品或其变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做一个真实、精致的演示,投入实际工作。否则你的现有产品、团队或技术可能会被用来压低估值。 这就是“想象力”的重要性: 你的产品现在做X,但可能有5家大公司,通过对它做一些微调(X'),就能实现重大目标。对每家公司的 pitch 都应有所不同。 关系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你不能在只剩3个月现金时才启动这个流程。 即使你计划征服世界,也要提前开始:了解潜在收购方的关键决策者/GM,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的方法从来不是“我想被收购”,而是“我想和这家公司达成商业合作,这对我们的业务至关重要”——这完全是真实的想法。 有时公司当前的规模会让产品显得不够有吸引力(收购方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你的团队/流程)。 最困难的是:你是否要调整业务,让它更符合收购方的需求?通常答案是“不”。 大多数收购都会失败。再次强调:“买方何时想收购”是客观存在的。 可能他们刚收购了一家大公司,没有预算;或者他们上季度业绩不佳。但不要“催单”,否则会失去他们未来想收购时的机会。 有时你可以加速: 一旦建立了关系,最好已有产品集成。可以开始融资,并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投资(这可能让他们觉得收购更划算,或现在就应该收购)。 在缺乏竞争时,加速谈判非常困难。 而且这会占用大量时间精力,让整个团队分心。要严格控制知情范围,这至关重要。 给所有人的建议:“在不需要卖的时候,就开始建立关系和思考收购可能性。” 这就像“在晴天修屋顶”,总有一天你可能需要。 理想情况下,CEO应将5-10%的精力用于资本运作和潜在收购,作为长期布局,而非紧急任务。 最后:如果你想获得好价钱,最好在增长停滞前就行动。最成功的(也是最幸运的)交易,往往是CEO提前识别到瓶颈,主动创造兴趣,让“买方想收购”与“卖方想卖”的变量完美匹配的时刻。
#公司收购
#商业合作
#人才收购
#产品型收购
#长期布局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