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
2天前
最近在和一些创业者交流时,我常听到一个困惑:为什么明明列了满满当当的计划,却总感觉事情越堆越多? 后来发现,很多人对"做规划"存在一个认知误区——把规划当成了拖延的缓冲垫。 比如,想到一个产品可以优化的小功能,或者发现一个工作流程里的卡点,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先把它记在待办清单里,下周集中处理"。 但一周过去,待办清单上的这个条目依然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这其实是潜意识里的"规划依赖症"在作祟:总觉得把事情放进规划表,就等于已经完成了第一步,甚至自动默认"大公司里永远有人抢着做,自己不用太着急"。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没有了组织的庇护,没有了"卷王"的竞争,0就是0,1就是1。你不做的事,永远不会有人替你完成。那些躺在规划表里的"待办事项",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消耗你的精力和心神。更麻烦的是,有些重要的改进会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如果不立刻动手解决,连睡觉都会惦记着"有件事没做好"。 真正高效的人,都懂得"事毕即清空"的道理。就像手机内存需要定期清理,大脑的存储空间也有限。如果总被未完成的杂念占据,生活节奏必然会变得混乱。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应该像急诊室的病人一样,一旦冒出来就立即处理——不是说要制定十年规划,而是要把"长期目标"拆解成"当下可执行的小步骤",然后立刻动手去做。 记住,规划的本质是为了行动,而不是为了自我安慰。与其在"应该做什么"的焦虑中打转,不如把精力集中在"现在能做什么"。就像打游戏,重要的不是盯着最终关卡发呆,而是先学会每一步操作。把未来的蓝图先放一放,先迈出脚下的这一步,你会发现,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规划。
再来Call back一下昨天晚上的下跌吧,虽然现在市场上挺多种说法的,但从盘面来说,涨到头了,情绪到顶了,土狗都FOMO了,所以该回调了,现在回调一天了,看起来也挺健康的。 但其实昨晚还是在小群讨论了一下什么情况下会大跌,而且刚好讨论完昨晚甲骨文就一度带崩了美股,所以感觉还是有必要拿出来再讨论一下的。 昨天AI板块大跌,导火索是甲骨文。起因是内部文件显示它的AI云业务毛利率只有14%,租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甚至亏了近1亿美元。 这意味着,连“卖铲子”的人都开始亏钱了。 甲骨文的问题不是增长慢,而是赚不到钱。 英伟达芯片太贵、数据中心要租、客户又集中在OpenAI这些大户手上。 账上看订单暴涨三倍,但现金流几乎为零,全靠负债续命。 这是典型的“AI版地产循环”——靠故事支撑估值,靠融资拖时间。 不是说AI没价值,不是说AI不性感,问题是现在泡沫真的是在堆积啊。 更大的问题是,美国财政在用减税和赤字去维系这场AI盛宴。 钱从哪来?最后还是从全社会收,要么加税,要么货币贬值。 AI成了新的“资金黑洞”,把美债、流动性、估值全吸进去了。 所以,如果哪天AI闪崩甚至扩大规模复刻互联网泡沫也并不稀奇。 但这跟大降息扩表大放水并不矛盾,甚至如果有这么一个危机发生,再去救市放水更加合理。 那么对我们来说,时刻留着现金及降低杠杆+放止损位都是为了预防哪天一觉醒来的突发情况。 毕竟低位带血的筹码是真香啊。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是不是要进入全面牛市了,我想了很久,给不了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我从主观上希望全面牛市来,从理性上也一直觉得没降息就已经涨这么高了,要是大降息来了还不得起飞咯?尤其是等明年鲍威尔卸任川普拿到完整的财政大权,都不敢想有多美好。 近期宏观上也有个信息需要格外注意,美联储缩表可能要结束了。 过去几周,美联储体系中几个关键指标几乎同时发出警告: 1. SOFR 与 IORB 利差持续扩大 短端融资市场的资金成本越来越贵,说明系统流动性正在被快速吸走。历史上每当 SOFR 持续高于 IORB 上限,美联储通常都会提前出手干预。上一次类似情况,正是 2019 年 9 月 Repo 危机 爆发前夕——那次美联储被迫紧急停止缩表并重启回购。 2. 银行准备金跌破 3 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关键阈值。2019 年、2022 年都被市场验证过:只要低于这条线,流动性风险就会在回购市场迅速放大。 3. 回购利率(TGCR)短暂高于准备金利率(IORB) 这意味着市场宁愿多花成本借现金,也不愿让资金躺在央行账户——说明体系中的“现金含量”已经被吸干。 换句话说:再缩下去,就可能“缩爆系统”。 所以结论非常清晰:缩不动了。 一旦缩表进入临界点,美联储就只能停止缩表,甚至反向扩表。 而“缩表结束”往往就是美元流动性周期的拐点信号。 缩表结束 = 美元流动性周期的反转信号,比特币将是这一周期中最早、最敏感的受益者之一。 美联储内部鲍威尔,鲍曼,沃勒对冲有不同看法,但委员会内部已经在讨论“结束缩表的时机”而不再是“缩表是否要继续”。 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稍后凌晨2点即将公布的美联储会议纪要,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细节披露,尤其是美国政府停摆宏观数据确实的当下。 是否全面牛市? 也许还不是,但这可能正是全面牛市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