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2个月前
为什么不要和低层次的人说人话?这里的层次与读书多少、财富多少无关,而是指眼界、格局、价值观认知的高低。什么是人话?就是讲理性和逻辑。为什么不要和低层次的人讲理?因为一旦你讲道理,就像想在对方心里种下一棵科技树,但这类人并不关心逻辑,他们只关注情绪、面子、利益和地位。当你讲理,他们会觉得你在挑战地位;当你纠正他们,他们只会觉得你让他们难堪。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种人?即使你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他们也耳朵一关,还怼你一句:别跟我扯那些没用的!这就是沟通层次不匹配。和低层次的人交流,记住:你不是为了寻找真相或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情绪需求。做生意也是如此:如果你卖的是便宜的东西,面对的是大众群体,他们只要好用、舒服、被服务到位,不需要你讲大道理。如果你卖的是高价商品,对象是高层次人群,他们需要的是价值交换、专业感和稀缺性。正如老话说,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这并不是两面派,而是认清对方层次后调整沟通方式。层次低的人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被尊重、被重视。职场或家庭中遇到这种人怎么办?先解决对方的情绪,再引入自己的观点。听懂对方的语言,但不要被拉到他们的层次。四个古人智慧的应对方法:庄子须州观:把他人情绪看作无主之物,不带入自我。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以柔化刚,不硬怼。可用提问引导理性,如:您觉得哪件事最吃力?。孟子独善其身:先保护自身能量。可以说:我需要半小时缓一缓,稍后再聊。大学知止有定:划清界限。例如:我只有15分钟,先说您最急的事。总结:面对低层次的人,先抚情绪,再谈观点。既要懂他们的语言,又要保持自己的层次。
Morris
2个月前
中国的底层社会为什么都喜欢讲人情世故?为什么大家都要去维系这种表面上的和睦,为什么明明心里都恨不得对方死,见面了还要假惺惺的叫一声哥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底层人的社交的本质上就是互相算计,这一点在底层家庭里是最为明显的。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个资源长期匮乏的环境里,生存需求是大于一切需求的。你要明白人心里的体面、道德,这些对于底层人来说都是奢侈品,这些东西只有在他们吃饱穿暖之后,才有资格去接触的,当一个人连生存都成问题,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人就不是人,他就会退回到最原始的状态里,展现出动物性,这个时候人性和动物性就会来回撕扯,做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了。 为什么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你去看一看那些底层的社会,父母双方无论哪一个生病了,兄弟姐妹站出来,第一时间讨论的不是病情,不是分担焦虑,而是立刻出来清算家产,立马开会,立马清算谁该出多少钱,谁该多出力,每个月赡养父母多少天。我跟你说他们在算这个账目的时候,甚至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生怕自己多承担了一分一毫。最后那31天,恨不得上午要在你这住,下午要去他家住。那你就不要说连亲戚之间最寻常的人情往来了。其实他背后都有一本清晰的刻在脑子里的账。比如说今天你家孩子结婚我送了多少礼,明天他家孩子满月我随了多少礼。大部分家庭里都有这样一本账的。上次你来我家摆酒,我拿了两包礼,这次你家白酒我去了,三个人没吃回本。所以你发现没有,在这场以亲情为名的博弈里,每个人都紧张的盯着自己的那点利益。你的赤诚是他人眼中的肥肉,你的义气成了任人宰割的软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一个资源匮乏的囚笼里,根本就没有共赢的条件,只有你死我活的博弈,每个人的所得都意味着另一个人的琐事。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螃蟹效应,你把你把螃蟹放进桶里,任何一只想往上爬,其他的螃蟹都会合力把它给死死的拽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螃蟹能逃出去,这不是因为螃蟹天性有多坏,是因为大家一起在桶里被困着,你爬出去了我怎么办?这就是底层社交和大部分家庭关系的真实写照。上层合力托举星辰,底层互扯坠入泥沼,从来泾渭分明。你往上层看,那些真正的望族,他们的逻辑完全相反,他们玩的是正和博弈。他们会亲近一个家族、一个圈子的力量,把资源集中在那个最有希望成功的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就能反过来为整个家族和圈子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一个人的成功是所有人的成功。 而你再看底层,他们会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互相提防、彼此拉扯上。你考上了一个好大学,亲戚嘴上夸你,心里却在算计以后会不会要找他帮忙办事。你找了一份好工作,兄弟姐妹不会为你高兴,反而会明里暗里的讽刺你,怕你从此看不起他们。你的优秀不能让他们为你骄傲,只能让他们对自己那份平庸的人生更加焦虑。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把你拉下来,让你和他们一样继续待在这个泥潭里。这样所有人都一样,那所有人都安全了。如果你就活在这种环境里,你必须第一个看清这个真相,那就是你无法改变这个螃蟹桶,你更无法拯救桶里的任何一只螃蟹。你试图拉他们一把,他们只会把你拽得更深。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停止一切幻想,积蓄你全部的力量。沉默的不回头的自己,一个人从这个桶里爬出去,这个过程是极其孤独和痛苦的,痛苦不仅来自于他们的拉扯和咒骂,你来自于你内心深处那份告别的悲伤。因为你背叛的是你曾经最渴望的归属感,你告别的是你血脉里唯一的根,即便这个根早已腐烂,但拔掉它的时候,依然会连着你的血肉,让你痛彻心扉。你会背上不合群,冷血,忘了本着骂名。你曾经最亲近的人,会变成你向上爬时拉扯你最用力的那股力量。他们会用亲情来绑架你,用道德来审判你,用舆论攻击你。但你必须走,因为你要知道,你拼命的往上爬,不是为了什么光宗耀祖,更不是为了鄙视谁,你是在救你自己的命,你是为了终结这场刻在你血脉里的无休止的内耗和呼唤,是为了告慰那个曾在无数次算计和拉扯中遍体鳞伤的年幼的自己。只有你头也不回的走了很远的路,你才会发现,他们对你的评价,他们的死活,其实早就跟你没关系了。
Morris
2个月前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他反而越自信?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一个愚昧的人,他往往表现出的就是狂妄轻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就大家常说的无知者无畏。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盲区毫无察觉,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说白了就是种巨婴形态,他缺少对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50后、60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属于这类型人格,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格障碍。随着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人们往往会进入绝望低谷期,曾经的盲目自信会瞬间消失,转而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是一个愚昧的人在认知升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一旦越过这个阶段,就会快速的进入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他们开始看得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并且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积累的不断增多,最终人们会到达智慧区。到了这个阶段,这个人就会很清醒通透,他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的自信不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随着智慧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进入一种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境界。此时此刻,知识和智慧已经内化为一种直觉和本能,就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曲线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是因为他们尚未开启真正的认知成长,没有经历过认知升级的阵痛与蜕变。
Morris
2个月前
德国公立小学校规:所有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年轻,有的年老,有的吵闹,有的安静,有的个高,有的个矮,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快,有的慢。但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在学校里也是这样。我们所有学生老师,包括校工,都希望在相处过程中感到舒适愉快,所以我们需要规则。以下是我们的相处规则:我们要在乎彼此的感受,我们在学校见面了应该相互打招呼,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呢,我们不在学校里用手机打电话,或者随便拍照,我们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如果发生了一些错误或者疏忽我们应该道歉,并且积极去处理,我们要主动询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最后每一个人都有在学校学习的权利。除此之外,德国孩子的入园第一课不是团结友爱,而是学会拒绝。我们当然要讲礼貌,但是不是代表我们必须永远礼貌。如果别人伤害了你的感受,你就不用对他那么客气了,礼貌是一个很好的品格,但是你的感受高于他。如果这个会被别人说成自私,那就让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因为你不需要讨每个人的喜欢你,也不可能让每个人对你满意。另外,德国小学的校规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这个规则不只是给孩子立的,老师、父母甚至是校工都要做孩子的榜样。而且很明确的告诉你,立下这个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去限制你,而是为了我们在学校里面可以更愉快的相处。孩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