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3个月前
以为自己脾气不好,其实只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跟环境导致你一直处于情绪应激的状态里面。比如说易怒、敏感、防御过度,反复进入战斗或者是逃跑的模式,哪怕是一点微小的刺激,你会被误判为是一种威胁,然后引发起你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不是你性格不好,而是你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努力求生的一种自保的生存策略。你也并不是说天生性格就是不温柔,而是因为你在一次一次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互动当中,才逐渐失去了你的那种柔软的能力,那当你有一天终于离开那个让你非常紧绷的环境的时候,你的情绪就会慢慢的松动。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啊,就是我在外面。情绪几乎是0,但是我只要一回家,我这个人就像一个炮仗,所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当中,我以为我自己本身是一个脾气非常差的人,我以为我就是别人口中那种把所有的坏情绪,都发泄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那种人。直到我后来开始独立工作,自己去生活以后呢,就很少回家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脾气好的要命,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家里的那个我,一直处于的是情绪应激的状态。所以我跟大家讲啊,不要去着急责怪自己,而是你应该先去观察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找一个能够给你带来平静的环境,去重新把自己再养一遍,你会发现那个最本真的自己,而不是被环境扭曲以后变形的那个自己。
Morris
3个月前
人生从四十岁开始!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是在“研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成功、如何被认可。社会往往将二三十岁视为人生的黄金期,鼓励我们在这段时间建立事业、人际关系,以及所谓的“人生蓝图”。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我追求的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四十岁,常被看作人生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内心会悄然出现一种不安:你开始怀疑,那些你拼命去达成的目标,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许你已经拥有稳定的生活,却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空虚。这不是失败,而是觉醒。年轻时,我们塑造了一个“面具”来面对世界,努力适应外部的期待。这段经历虽宝贵,却很少让人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你可能为了迎合家庭、社会、职业角色,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声音。而四十岁,就是那个开始向内看、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阶段。 这个阶段,你会感受到一种价值的转变:过去重视的名利、头衔、物质,开始让位于对“真实感”和“内在满足”的渴望。你可能不再愿意为了表面上的成功而牺牲自我,而是开始追问:我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过怎样的人生?与此同时,大脑在这个阶段也更具反思和情绪调节能力。你开始更包容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愿意去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遗憾、渴望——那些你曾经隐藏的部分。四十岁,是一个机会。它邀请你重新评估关系、目标和生活方式。你可以开始做减法,放下那些不再适合的事物——无论是一段关系、一份工作,还是一个早已不属于你的目标。成长不必惊天动地,有时只是一个微小的转变:重新拾起一项热爱的爱好,允许自己脆弱,或者只是每天留一点时间给真正的自己。这些微小的变化,累积起来,将重塑你的生活。人生并不是在四十岁结束,而是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这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篇章,不再是照搬他人的剧本,而是用自己的声音书写。别害怕改变,也别急着完美。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不确定,允许重新开始。最重要的是,相信你还有无限的可能。接下来的岁月,会更真实、更自由、更有意义。
Morris
3个月前
大部分的穷人是永远翻不了身的,为什么?是有一个他们永远都过不了的一关,就是家庭。你别看那些什么穷人的父母,没什么赚钱的本事,但是他们打压孩子,他们是相当之专业的,孩子只要你敢有想法,马上给你泼一盆冷水,对孩子就是进行一些言语攻击。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普遍都很老实,然后又很自卑,情绪又很易怒,然后非常不稳定,你甚至说错一句话,马上就通爆炸了。如果一个人家庭条件是比较差,而且他还没什么想法,这种人呢,抓紧拉黑吧,因为你跟他接触的话会吃亏。但是呢,如果小的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你的家庭比较正常,没有给你灌输太多的负面情绪。没有太多的负面压力,你的父母其实就是在给你后续的一些东西,他奠定了基础。讲句实话说,这种家庭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就像那种很多底层的人,想要很成功,就是必须要先摆脱父母的控制,否则呢就翻不了身。穷人家长大的孩子,大部分在他进入社会的时候,人格在无形中腿就已经打断了,你只能跪着做了,只是一个,实际上就是苟延残喘,跟普通残疾人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打工混饭吃,其他的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敢去干一干,想一想,做一做。如果说你有事跟你父母一沟通,那这事就黄了。所以说,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给你施加任何的负面压力,没有问你要这要那,那你就谢天谢地吧啊。
Morris
3个月前
中国人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但是很多名人名言呢,只引用一半儿,引用的人也许就让你知道一半。第一句话,是爱迪生说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这句话影响特别大,弄得我们以为是只要是努力啊,只要是刻苦,只要是我下功夫,就一定把这个事儿做成。其实呢,爱迪生后边还有一句话,叫做那1%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那这句话怎么不引用呢?其实是核心说,很多努力在天赋面前真的一文不值。 第二句话,是孔子说的,我们也经常引用引用叫做以德报怨。就你要大度啊,你要这个心地善良。其实这句话是完整的是四句话。一个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就反问了一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假如说别人对你好,你对人家好,别人对你不好,你也对人家好,那是不对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怨恨或恶行,而不是盲目地宽容或报复。 第三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完整的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心,论迹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没好人。就是用在好事儿坏事儿上,就是做好事儿啊,不见得有那个实际行动,我们有那颗心就可以了,尤其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问题上。而干干坏事儿这个东西啊,必须落在实际行动上,你必须落在实际行动上,你不能是语言说了就不行了,那就因言论罪呀,对吧?如果语言说的不这个都不能算数的话,那么我活动心眼儿那就更不算了,那还让人活不活了。所以呢,干坏事这个东西,就是只要他没有那个实际行动,你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如果是因为活动活动心眼儿就论坏人的话,这世界上就没好人了。
Morris
3个月前
Morris
3个月前
过度考虑自己以外的人,会被会吸走能量,总是感觉委屈。如果说你对父母,对领导,对其他人多出了一分一秒去想说我怎么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呢?他们本来应该怎么对我,却没有。你觉得无比的生气跟委屈,是因为你把他们置予了高位,矮化了自己。这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就是我必须要让别人赐给我所谓的公正、爱跟资源,我才会觉得说被好好对待了。因为有主体性思维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不会去过度考虑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更加不会去一遍遍的去回味,觉得委屈不会的,而是在当下看一看自己能做什么,是最大化有利于自己的,捍卫自己只考虑是我自己想要什么,我可以做什么,这个是主体性。当你有了主体性思维的时候,你就有了脑子,你会去思考所有能够为我所用的机会、资源跟方法,你就会有能量,因为捍卫自己的主体性本身,就能够一次一次去反哺给自己一些正向的能量,即使这个结果是不遂我愿的,但这个出发点它的力量是无穷无穷的,所以说你的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你放在自己身上,他就滋养自己,如果你放在别人身上,你就会丢失能量。注意啊,你注意谁,你就在给谁能量,特别是遇到NPD这种思维简直就像是开了一个输油管一样,去输送给他源源不断的能量。我们都知道说对自己要肩负起责任,一说到对自己的责任,很多人就以为是啊,我要学习,我要竞争,我要工作。其实对自己肩负起责任,是指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开心起来的能力,不会好好爱自己,这个口子是从你童年时候就开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成年以后的意识把他堵上,就算你偶尔还是控制不住的,会自怨自艾,但是保持觉知会把你瞬间拉回来。不关注不分析别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呀,这样的思维你一旦觉察到就马上把他掐死,不分析别人,只是想他这么对我,我的感受是什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应该怎么让自己有更好的机会,做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动作?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如果你在自己身上,你就会长脑子,你就自然而然会做很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滋养自己。而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那些人,他是你的劫,但是也是你的机会,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会把注意力给到别人的时候,再拉回来,活一天就要养自己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