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2个月前
找伴侣是为了有个依靠嘛?是的!虽然说,人格要独立,是不要依靠任何人。但并不矛盾。我的儿子今年十岁,那在他两岁的时候我带他去爬山,那真的是非常累啊。因为一路都是我背着他抱着他的,所以,后来但凡出去爬山我都不会带他一起去了。因为没有精力去欣赏其他的美景了,完全就变成了一个负重训练,而且很危险呢。但是最近一年我经常带他去爬山,原因很简单呢,因为他靠自己爬了。在爬山的路上我和他相伴一起走,他累了呢就靠着我休息一下,我累了呢就靠着我老婆休息一下。那大家一起坐下来去欣赏美景啊,聊聊天,非常的轻松和惬意啊。所以,说一个不会走路的人,只会靠别人背着抱着的。那么我们说这种依靠是非常可怕的。而我说的不要等、靠、要,靠自己,是要让你学会自己走路啊。一个会走路的人,与人同行,是为了让旅途有不一样的乐趣。所以啊人格独立的人也需要伴侣,当然也可以依靠他人呢。 那人格独立的人对伴侣也会有需求吗?当然也会有啊,没有需求,那这段关系要如何维系呢?那他们既然都能满足自己了,为什么还会对伴侣有需求呢?那你平时在家里做菜吃,为什么还要去上饭店吃呢?不同的口味嘛。那你为什么要换口味呢?想要体验更丰富啊,有川菜、火锅、日料啊,这样生活更有乐趣嘛。人格独立的人的确可以自我满足,但是被伴侣满足也是换口味啊,那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呀。 那他们需求没有被满足会痛苦吗?那如果今天刮台风你不能下馆子,你会痛苦吗?会饿肚子吗?当然不会了,我可以在家里吃啊。人格独立的人是有退路的,所以啊在感情里面可以游刃有余啊,既可以提出需求,也可以轻松自如的收回需求。但是人格不独立的人是完全没有退路的,就好比说他不会做饭,外面刮台风外卖也停了,他只能饿肚子。那他在亲密关系里面是重度的依靠,无法轻松,更无法自如啊。 所以,伴侣可以成为依靠,但是靠的方式不同。一种是必须靠,不靠会倒。另一种呢是可靠和不靠,不同的人生姿态,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丰富。而且你要知道啊,只有人格独立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爱情的美妙啊。因为可以随时调整爱情的姿态啊。那就打个比方,我要找我老婆说说话,但是我发现她当时没有这个需求,她在忙她的事情,可能她在看书,在写作。那么我会把这个需求收回来啊,让自己来满足自己。我可以自己拿本书出来看看呢,那或者说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情绪,也没有忍辱负重,我还她自由,那我自己也自由了,她高兴我也高兴,最后她忙完她的,我忙完我的,那我们就一起可以快乐的玩耍了。但是很多情侣日常的争吵,都是因为对方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比如说需要他陪伴的时候没有陪,需要他关心的时候没有关心,那一点一点就把这些失望和痛苦积压在心里了。 那人格独立的人可以接受伴侣的冷漠和无情吗?当然不是啦。如果你去饭店吃饭,发现和你家里做的味道一模一样,而且还很贵,那你还会去吃吗?肯定不会啊,那不如自己在家里做啊。人格独立的人,遇到不平等的关系,他们的处理方式恰恰相反啊,他想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如果在这段关系里面一直得不到需求,那不会委曲求全啊。既然两个人和一个人的体验是一样的,那在一起干嘛?他们会快准狠地结束这段关系,恢复一个人的单身生活,回家吃饭,自给自足。所以啊找个人依靠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错,最重要的是要看你怎么个靠法,重重的靠,注定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先学会靠自己,才能学会如何更好的靠别人。
Morris
2个月前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没用的朋友最珍贵啊。有的人交朋友是做公益,有的人交朋友是做生意啊,就是说有所图。有句俗话叫做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还有人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那足以证明很多人交朋友都是带着目的的,希望朋友可以帮到自己啊。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 人的需求有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那生理需求,例如:主要是水、食物、住宿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安全需求不只是人身安全啊,更多的是合群的安全感,就想要得到世俗上的成功,也就是金钱、结婚生子、学历、事业。很多人都喜欢和成功的人交朋友,觉得只要能和他们做成朋友就可以有利可图。所以啊有句俗话说,当你成功的时候,最不缺的就是朋友。归属需求就是以情相交啊,通过情感来填补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想要的是陪伴。比如说遇到了委屈想要找个人倾诉,遇到了高兴的事儿想要找个人分享。然后感到寂寞的时候呢想要找个人来陪自己说说话、吃饭、逛街啊。所以朋友之间的那种倾诉也是一种价值交换。尊重需求我知道就是想要被人尊重和认可,也就是价值感。那比如说遇到一个朋友非常欣赏他,认可他就成了朋友,这种也不少见啊。如果有一天他不认可你了呢,否定你了呢,那这种友情依然是非常的脆弱,这个也叫做情绪价值啊。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呢,自我实现就是做公益啊,那我对你好是无所求的,不要求你回报我这么纯粹吗?真正的朋友不是拿来用的,我是拿来爱的,但凡拿来用的都是生意而已啊。例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很可爱,你去给它买了个香肠吃,它吃的很开心,你会问他收费吗?肯定不会啊,你内心满足吗?满足,那这个满足这是自我实现后的喜悦,觉得自己可以照亮另一个小生命。那根香肠就是公益啊,回报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和快乐。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写过一句话,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这里所谓的同道指的是人生愿景一样啊,我看到你身上的人性光辉,我珍惜你就像珍惜我自己,我尊重你就像尊重我自己,我相信你就像相信我自己。你活出来了就是替我活出来了一部分,我活出来了就是替你活出来了一部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看透了彼此的人性面以后,依然珍视彼此身上的人性光辉。那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呢?做好自己,等到你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自然就会遇到同一个能量频率的人。不要刻意追求,先学会和自己做朋友,自己永远是你自己最好的朋友啊。
Morris
2个月前
你的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你对人性的无知。强大的雄性动物可以随意的跟同类的雌性进行交配,而且他旁边弱小的雄性只能够看着。村口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会叫,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叫,当浑浊成为了一种常态,清白也就成了一种罪过。打断你一条腿,再给你一副拐杖,最后告诉你,如果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你就会充满感恩。如果动物光吃不胖,那么他肚子里面一定有蛔虫,如果劳动人民通过勤劳无法致富,那么社会一定有吸血鬼。人性就是一说到钱和权,就立马会放大瞳孔,一说到男女之事,就会立即变得非常兴奋,然后一说到道德和良知,个个却噤若寒蝉,谎话连篇。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落井下石的都是自己人,看你笑话的都是身边的人,不希望你好的都是父母以外的亲人。搞仕途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扯淡的事情干得很专业,专业的事情干得很扯淡,有利的事情干得很积极,不要脸的事情可以干的天衣无缝。奴性极重的人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因为他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尊重、自尊需要从同类身上去找回来,所以他们对上面卑躬屈膝,对下却飞扬跋扈。当有一天你发现周围的人变得客气了,不是因为他们善良了,也不是因为他们素质提高了,而是你的实力变得比他们强大了。你的一切的痛苦都源于你的人性的无知,成熟并不是你看懂了这件事情,而是看懂了事情背后的人性。
Morris
2个月前
中国人被养老恐惧控制了一生,一生都在为最后零碎那几天做准备。中国人一辈子都在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就怕死了没人发现,就怕没人办葬礼,怕清明节没人上坟。如果老和死是注定的,难道不应该多多努力提高年轻的时候这种生活质量吗?忙碌一生就为了应对衰老和死亡,出生就在为这个做准备,一直被恐惧控制着过程,反而牺牲了很多可能性,这生命精彩是一点儿都不见了,糟蹋了最有质量的几十年人生。为了死的好看,死的没有人议论。然而事实是,老年生活你再怎么有钱,再怎么有孝顺的儿女都过不好,身体的机能决定了生活质量,本末倒置。甚至工作呢,也是为了养老,就为了那一点不确定性,工作就为了最后那几年有钱看病,有尊严,等于牺牲了80%的高质量的人生去换一个必然的旅程,让痛苦程度少一点,而且这还是不确定的。人生因为机遇说不定的,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很多人四五十多岁就没了,有的甚至是几天,甚至一个瞬间人就走了。很多人怕自己老了失能,瘫痪在床,其实很多人没到瘫痪的时候就死了,从没想过好好活,只想着怎么好好死。中国人一辈子就为了死的好看,死的有面子,就为了最后那几年的养老问题,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充实专注的过好每一个今天,才能真正感受到短暂一生的绚烂与热烈,充分的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至于昨天和明天,让他来,让他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幸福的度过每一个今天,当明天到了的时候,过好明天,我们要停止对未来的过度忧思和期盼,每一个今天都是我们的限量版,都是我们余生最年轻的一天。
Morris
2个月前
在中国,父母常被视为无条件的付出者,但现实中,许多父母并不具备真正“当父母”的能力。他们用“我是为你好”、“血浓于水”来掩盖情感上的控制与伤害,一旦子女违背他们的安排,就被贴上“不孝”的标签。这种情感绑架常常来自他们未被疗愈的创伤、自恋式的人格需求以及对孩子的功能性利用。很多孩子成长在压抑和冷漠中,不是被关爱,而是被要求服从。 真正的情绪暴力,不是偶尔的争吵,而是长期、持续、不可预测的贬低、操控和精神打压。这种互动模式深刻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认知,塑造出焦虑、回避、甚至混乱的依恋模式,影响一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无法发展出稳定的自我,而是不断压抑真实的感受,只为维持“和谐”的家庭表象。 长大后,我们常陷入一种撕裂的状态:外在要扮演“孝顺”的角色,内心却充满愤怒、恐惧与逃避。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认知觉醒。我们逐渐看清,那些曾被称作“爱”的行为,其实充满了条件、操控与自我投射。这种觉醒虽然痛苦,却是我们开始为自己负责、疗愈内在伤痕的重要起点。 当我们选择疏远父母、设立情感边界,并不是背叛家庭,而是出于自我保护。这不是“不孝”,而是对自己生命和情感健康的尊重。代际观念差异可以理解,但它不能为情感暴力背书。如果父母无法理解你的改变,那是他们未完成的情感成长。守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哪怕被误解,也是走向成熟和自由的勇气之路。
Morris
2个月前
爱,应该是让你变得温柔且勇敢,而不是让你陷入卑微和纠结,你应该是从爱中获得力量和快乐,而不是耗费所有的力量去讨好。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婚姻,不是性,甚至都不是陪伴,而是正向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可以相互沟通,互相看见彼此理解相契合的灵魂。一定要把认可你,作为筛选伴侣的第一标准,而不是喜欢你的人,一个喜欢你的人他/她其实喜欢的不是你,而是喜欢你身上映射出的他匮乏的那部分。很多伴侣在一起,很久不能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矛盾和困境,原因便是两个相对匮乏的人,都期待对方来疗愈自己,最终都难免双双失望。 很多婚姻破裂的原因是我们认为结婚就会幸福,但真正一起生活后才会发现,对方并不能满足你的期待。任何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源是一方或双方放弃了成长,却把希望放在了对方身上,期待对方疗愈自己,而任何关系要走向深度关系,是彼此看见双向奔赴,单方面的付出不会长久。能长期稳定持续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更多的接纳和允许相似的认知和高维认知。 缺爱的人只会索取,而高维的爱出自于内在本自具足的人,他们给予出去的爱便是生命的能量,是无条件无分别的付出,是灵魂点亮灵魂。真心唤醒真心,生命成就生命。最终带你将爱的能量,都能达到更高维度,那些真正在爱中的人,不会成为孤岛。们常说智者不入爱河,我却不知智者即为爱河本身。只有双双跳入爱河,不吝惜自己的爱,学会真正的倾听,建立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建立彼此深刻理解、稳固、持久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