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2个月前
不要去羡慕任何人的生活。每个人家里的锅底都有灰,很多时候,别人过得并不是风光无限,而是他们的一地鸡毛并没有给你看。生活并没有幸不幸福,只有知不知足。有的人婚姻不好,但是子女却很优秀;有的人婚姻很好,但是身体却不太好;有的人事业顺利,但是家庭并不和睦;有的人家庭和睦,但日子却过得非常清贫。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求缺不求全,福不可享尽,留三分给他人,利不可占全,留三分给他人,功不可贪尽,分三分给他人。因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也许有着为人不知的辛酸,看似功成名就的背后,也许藏着令人惋惜的遗憾。人生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你怎么选都会选错。结了婚不自由,不结婚,晚年有没有陪伴。不拼命工作,没钱养老,太拼命工作可能都活不到晚年,哪能事事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你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别人可能在羡慕你的悠然自得,你羡慕别人的家财万贯,别人却羡慕你的健康平安。 所以不用去羡慕任何人,珍惜的活着的每一天,享受自己正在拥有的一切,放弃那些遥不可及的欲望,平平淡淡的过好这一生。家人的陪伴,健康的身体,又何尝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换来另外一些东西,生活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你喜欢的方式就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Morris
2个月前
当一个社会开始普遍歌颂苦难,他就已经完成了对奴性的合法化。这类话语看似在赞美个体的任性与深度,实则以温情脉脉的口吻驯化了反抗的可能。他宣称真正的思想来自人类真正的灵魂,必须经过痛苦的打磨。苦难于是被赋予神圣性,他不再是外力的压迫,而是内在德行的塑行工具。 人们开始把苦难当做通向觉悟的通道,把屈辱当做修行的一部分。苦难不再需要解释,他只需要被感恩与铭记。这种话语的根源是奴性道德,而当这套逻辑达成共时,它带来的后果时,将受难者重新塑造成沉默者与顺从者。人们不再追问为何受苦,而是抢先回答我学到了什么,不再质疑暴力,而是赞美它带来的成长。更深的残酷在于,这种内化的过程甚至会激发对反抗。的敌意,拒绝苦难者被视为幼稚者,质疑苦难者被当成怨妇。 于是,一个赞美受难的社会最终会成为一个维持受难的社会。他以抒情的方式掩盖了事实的残忍。一个人先失去尊严,后被剥夺表达,接下来被丢进权力的铁皮箱,然后这些过程被包装成命运的转折,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苦难就这样被转移成精神财富,被雕刻成叙事的启承转合,被大众所消费,最后被彻底去痛感。人们不再记得苦难如何沉重,只记得他如何动人。在苦难面前,最基本的正义就是闭嘴,不再替别人总结教训,不再在别人的伤口上撒一把盐。所以,不说话是我们唯一还能做的诚实之事。人类宁愿在苦难中追寻意义,也不愿意承认苦难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