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in
2周前
在 AI 时代,学习要换一种方式 很多人在学习 AI 出海相关知识时,还停留在最表层的提问方式,比如随便抛一个关键词,让别人解释。这种习惯本质上反映了:还没真正把 AI 当作日常思考和工作流的一部分。 1.用 AI,要形成习惯 建议连续使用 AI 20~50天,让它融入日常思考。 我个人每天差不多要用 100次左右,AI 已经成为我必不可少的合伙人。 不要只停留在“偶尔问问”,要让 AI 成为你每次思考和输出前的第一站。 2.为什么一定要用正版 ChatGPT 正版有 记忆功能,能记住你的背景、项目、能力。 它不是一次性的问答,而是一个逐渐了解你、能帮你定制方案的智能体。 很多人追求“智能体”,其实正版 ChatGPT 的 thinking 模式就是天然的智能体。 3.提问的层次很关键 低层次提问:给 AI 一个简单关键词,它只能给你科普。 高层次提问:把背景、目标、限制条件、预算、案例需求都交代清楚,AI 才能给出接近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多轮沟通后,AI 会积累你的知识和偏好,回答也会越来越贴近实际。 4. AI 是合伙人,而不是搜索引擎 有了想法,先和 AI 对话。它能快速帮你写出 PRD、框架、初版思路。 迭代几轮后,拿去和人沟通会更高效。这样别人看到的不是“空问题”,而是一个有深度的雏形。 在群里随便抛一个基础问题,别人很可能懒得回答,因为 AI 其实能比大多数人答得更好。 5. AI 帮你建立知识地图 比如群里讨论 Reddit、ProductHunt、n8n,很多新人会懵逼。 与其直接去问别人,不如先丢给 AI:让它帮你过滤信息、解释名词、梳理逻辑。 这样你在交流时,不需要别人从零解释,而是能直接切入有价值的问题。 长期下来,AI 就帮你搭建了一个随时更新的 小型知识地图,让你不再被信息茧房困住。 6.学习流程的正确姿势 先用 AI 深挖:快速获取背景知识、关键词解释、逻辑梳理。 再去问高手:经过一轮深度思考后,提问更有价值,得到的回答也更高效。 ✅ 总结: AI 是你的学习加速器和思考伙伴。 不要浪费在浅层的、零碎的问题上,而是要让 AI 成为你习惯性使用的工具,把基础的信息处理交给它,把宝贵的沟通机会留给更深入的讨论。
Rocky
2周前
一个产品,往往都会经历一个非共识到共识的阶段,极少数的产品会成长成为一个超级共识。而这种产品,是我们应该下重注投资的领域。比如过去几年的 #BTC #新能源汽车 #AI 。那么当下,下一个超级共识在哪里?这次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给出了完整的回答——人行机器人。🧐最近我们团队投资了中外比较多机器人的公司,从产业链到整合者,充满了惊喜。 为什么我们要盯着人形机器人?因为机器人赛道现在就是2010年的电动车,满地宝石,随便捡宝。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特斯拉的“鲶鱼效应”。马斯克近期发布的 #Optimus V3 机器人更新,极大地提振了全球市场情绪 。目前特斯拉正在全力解决“手”这个最复杂的问题,为此甚至重新设计了电机和齿轮箱等所有部件 。他们的新一代 #AI 芯片(AI5)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40倍 。马斯克预计,一旦产量达到每年百万台,单台成本可能降至2-2.5万美元 。虽然批量生产可能要到2026年才开始,但这些进展无疑给整个行业打了兴奋剂,这也是最近炒作机器人概念的黄金窗口。 这次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关于机器人赛道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市场规模:大摩说到2050年,年收入可能到 5万亿美元,比现在整个汽车行业还大一倍(这点也得到了马斯克的肯定,他认为机器人产业会大大超过汽车产业)。 2️⃣拐点出现:以前是实验室里走两步的尴尬机器,现在开始有真实的订单、真实的应用场景了。 3️⃣特斯拉的鲶鱼效应:马斯克一掀桌子,全世界都被迫加速。就像当年电动车,他一上场,整个行业不得不跟进。 现如今,机器人行业,正在从“科幻”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作为投资人,这就是关键的切入投资的窗口期。 📝接下来,我们拆解一下产业链。 大摩的框架很直白,把机器人拆成“大脑 + 身体 + 整合者”。我套用到投资上,就是三类机会: 1️⃣大脑(Brain) = 智能芯片 + 软件 我首先看英伟达(NVDA),毫无疑问是最大赢家。几乎所有机器人公司都在用它的工具链,市场地位就像PC时代的微软。百度、谷歌这种大模型公司也能切一块蛋糕,尤其是能把AI大模型跟机器人动作结合的企业。 2️⃣身体(Body)= 硬件零部件 这是中国公司最具备优势的地方。像拓普、三花智控,本来就是特斯拉供应链,现在转身做机器人执行器。宁德时代的电池不用多说了,只要机器人需要高能量密度,它就是天然受益者。 3️⃣整合者(Integrators) = 做整机的厂商 这块短期是最热的。特斯拉的Optimus是风向标,Figure AI估值冲到390亿美元,国内优必选、宇树科技也在疯狂接单。未来谁能量产、谁能把成本打下来,谁就能吃到第一口肉。 🎯目前全球都在追赶机器人🤖热潮 美国 = 技术引领:特斯拉+Figure AI,外加一堆巨头投资。现在还是老美在设立技术标准。 中国 = 商业化最快:订单已经落地快10亿人民币,政策砸下来的钱也是真金白银。可以预期未来几年,中国会是最先“跑出来”的市场,这也是我们买港股最多的地方,比如优必选,地平线等 韩国 = 追赶者:政府直接给千亿美元基金,现代+三星切入,有点像当年押半导体的玩法。 基本上,现在全球格局已定,“美设立标准,中国规模落地,韩想追一把”。 整体来说,我作为资深投资老韭菜,我主要分成投资两条线:第一条,盯住大趋势。谁IPO,谁更新版本,谁拿大单,股价就能有波动。比如宇树科技Q4 IPO,这可能会是市场一个大催化。第二条,盯住价值链。我更倾向投“大脑”和“身体”,因为这些是“卖水人”逻辑。就算整机厂商洗牌,他们依然能赚钱。英伟达、宁德时代这类属于硬核底仓,然后配置一些alpha机会,比如最近美股Richtech Robotics( #RR),港股优必选等。 👇图,有全球机器人top100的公司,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最后想跟着我们一起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机会,以及阅读最前沿投行研究报告的宝子们,可以私信我,进美股群。 记得注册使用 #MyStonks,一同投资参与美股市场:
Kimi居然上了Agent会员服务! 昨晚打开Kimi的时候,界面突然弹出了一封给打赏用户的感谢信。点开后,是给打赏用户的会员福利。 你以前打赏的金额会在首次订阅Agent会员后全额返还,作为会员的时间。我试着冲了一个月,直接送了我九个月的会员,这也太好了! 之前打赏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顺便看看自己的打赏序号。 说回会员,目前付费和免费用户主要区分还是Agent使用次数上,免费用户依然可以使用 kimi 的所有对话服务,只是深度研究Agent额度跟会员有区别。现有的功能不充会员一样用。 新的会员服务命名还蛮有创意的,我查了一下是音乐节拍的单词: Adagio(慢板)对应的是免费版本。 Andante(行板)49 元中档订阅,更多的 K2 和深度研究额度,另外会送等额 API 兑换券。 Moderato(中速)99 元有更高的额度,支持深度研究并发,依然送等额 API 代金券。对比海外同档位是19美金的价格,国服还是有优势的。 另外,海外还有一个 199 美元的会员等级 Vivace,多了一个高峰时段优先访问的权限。 之前我也分享过关于 Kimi 的深度研究能力,基于专有模型的和基于常规模型的体验还是不太一样的。具体表现就是研究报告的搜索能力和专业度更强,可以输出更多观点认知类的研究发现,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罗列,没试过的朋友也可以去试试。
最近在和很多企业深度对话中,如果想达到目标,我们深刻发现 DRI(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 直接责任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该角色最终对项目成功或失败负责的那一个人。他们是状态更新、决策制定和克服阻碍的核心成员。 这个概念起源并在科技界获得了突出地位,特别是在史蒂夫·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它成为了他们组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正如《福布斯》所述:"在苹果,对于谁负责什么从来不会有任何混淆。内部苹果用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即'DRI',或直接责任人" DRI最终对项目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无论团队规模或复杂性如何,他们都拥有最终结果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 ○ 当事情陷入困境时,他们负责推动进展供答案 DRI角色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决策制定权力。 DRI不必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决定,他们绝对不必说服其他人。这赋予他们权力来: ○ 对项目方向做出最终决定 ○ 打破分析瘫痪 ○ 在不需要过度共识建设的情况下推进倡议 有效的DRI应该具备这些8个关键特征 : ○ 注重细节 - 同时不失去战略视角 ○ 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 在实施和截止日期期间 ○ 强大的倾听技能 - 具有出色的提问能力 ○ 适应性强 - 能够巧妙地调整项目方向朝着目标 ○ 主动性 - 善于预见和早期解决问题 ○ 多才多艺的沟通者 - 能够在所有组织层级有效互动 ○ 有韧性 - 能够从挫折中恢复 ○ 一致性 - 对类似情况的响应可靠 写在最后,这也是困局,很多人和我说的很直接,想干,但是不能干,本来应该是「砖」最后变成了「枪」这也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