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
3天前
x-朱韵和
朱韵和
3天前
朱韵和
3天前
朱韵和
3天前
朱韵和
3天前
朱韵和
3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4天前
朱韵和
5天前
察省民众代表飞京报告崇礼血案 察哈尔省民众代表李竭忠,自察飞抵首都,以共军屠杀崇礼之惨况向全世界人士公布,并呼吁予此绝灭人性之刽子手以有效之制裁,为崇礼千余被残害之无辜民众雪仇。李氏称:政府颁布停战令后,察省前线国军遵令停止行动,共军见有机可乘,竟于十二月九日夜发动三个旅的兵力, 向崇礼县城偷袭。驻城国军一方面因恪遵停止冲突令,一方面寡众悬殊,不得已忍痛退出。 共军进入后,即大肆屠杀,参加保障城垣之七百余农民首被俘虏,以绳索串缚,驱之游街,随走随杀,街头巷尾,遍处均遗有死尸,最后剩余三百余人,被驱至东南城角,以机枪射死,集体大屠杀。零星之残杀随处发生,无论老弱,无论妇女,均为共军刀锋之对象。而妇女复多遭奸淫,并有被割去阴户、乳头而惨死者。天主教堂内积尸达三百余具,堂中修士贞女均被害,徐神父亦同时惨死。教堂内复有被火烧焦之尸体十余具。据目击者谈:此等被难者均赤身不挂,以草绳缚为为一束,置于浇有火油之柴堆上,引火烧燃,草绳烧断后,挣扎欲逃。共军围于四周以刺刀劈刺,最后终于在刀剑与火灼中惨毙。共军盘据崇礼三日,国军收复后,检获被害人民尸体千余具,共军退出时,复四处纵火,并将人民所有财产搜括捆载而去,甚至未完工之布鞋底亦成为共军之赃物。死难最惨者,有一家十二口尽被杀害。李君谓:劫后崇礼伤心惨目之情景,非目睹者殆难想像,而言语笔墨亦难传述此魔鬼的恐怖巨制于万一。李君携来照片多帧,令人惨不忍睹。察省旅京人士会同李君在国大会堂休息室招待中外记者报告崇礼血案情形。 ---(京中央日报)(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 (录自共军屠杀崇礼纪实,国防部新闻局印行)
朱韵和
5天前
崇礼血案 本月九日,察北共军陈宗昆约三旅之众,乘国军恪遵停战令不采任何行动的当儿,突然攻占距张家口九十华里的崇礼县城,盘据三日,到十二日方由国军予以收复。在共军攻入县城的三日间屠杀焚烧无辜的男女老幼千余人,男的多遭剖腹剜心,粹脑裂尸,女的多遭割乳劓鼻,刺刀乱刺。血手所及,连七八十 岁的白发老人和幼稚的儿童,都不免一死,崇礼养老院被放火焚烧,院中老人逃出者仅一人,其余全部变成了焦炭。不满十岁的儿童,被共军挽到街上当皮球来踢,踢来踢去,以被踢儿童的哀号惨叫为乐事,等踢得将死,才用一条麻绳勒死那儿童,儿童死于这踢皮球的魔鬼手里者,数达二十余人。崇礼天主教堂的一位外国老神父,告诉参观劫余崇礼城的人们:“我今年六十多岁,传教已四十年,到的地方很多,两次世界大战我都经过,从没有见过这样惨这样可怕的现象。不但杀了神父(徐神父),而且烧了教堂。更惨的是把二百多个教民,烧死在教堂里,一个十余岁的小孩,曾逃了出来又被投进了火坑,你看多么惨!”共军又不仅杀人放火而已,并且是一面杀人放火,一面抢劫居民所有的物资,连孤儿院二百多个孤儿的衣着也被剥得精光。劫后的崇礼城,到处都是惨死者的尸体,到处都是劫余的灰烬,并且到处都是父母哭子,孀妇哭夫的声音,身历其境的人们,莫不怀疑自身是在做一场恶梦,几乎不相信世间有这种惨无人道比神怪小说里的魔鬼更凶残的吃人活魔。 中共本是靠杀人的血手来夺取政权,其到处伸出屠杀的血手,本不足怪,但过去的屠杀还多少留着自己辩护的口实。说某也国特、某也土豪劣绅、某也顽固分子,所以要杀。现在则不然。现在屠杀到了养老院中的苦老人和黄口的孺子,连任何借口都不要了。过去读史者,都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惨怛坠泪,后之读史者,倘读此次共军在崇礼的屠杀暴行,则将无泪可挥。 中共或者还以为这种屠杀手段,足以夺取政权,亦未可知。但事实上,中共越是伸长杀人的血手,就越发加速其自身的崩溃。最近中共到处进攻都终于失败,就是中共残忍成性,人民愤恨达于极点的结果。人民的向心力,决非屠杀所可招致,屠杀不能引起人民的归心,只能造成人民“与汝偕亡”的心理。中共如果要在政治舞台上活跃,那就必须放下血淋淋的杀人屠刀。而今中共一只手想抓政权,另一只手却握着血淋淋的杀人屠刀,以“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恫吓人民,人民那有不倔起自救的道理?孟子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后必有灾!”我们以此警告中共。中共倘仍执迷不悟,则必有自食其果的一日。 我们过去还以为中共终有自动放下屠刀,为人民留一条生路,为国家留一线生机的一日。今观于中共在崇礼县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能再存中共能自动放下屠刀的希望了。但我们虽已绝望于中共的自动放下屠刀,而在人民已不甘坐待中共屠杀的今天,我们深信中共手里的屠刀,纵不被夺,也将铸成自杀的大错。 (京中央日报)(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 图:被共匪焚毁的西湾子主教座堂旧照
朱韵和
5天前
他们厚颜无耻地宣传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有这样一套大清版画作品,被大英图书馆在1895年收购并珍藏至今。题材很震撼,甲午战争全过程,作者均是清末文人画师。这批清人创作的画报在当年就是名符其实的新闻作品,内容震撼之处,在于你今天看了后绝对会恍惚。因为,这组画是宣传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如何 英勇作战,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图,而事实是这场战争大清输了。 一 先看一组图: 图一:《朝鲜水战得胜捷图》 图二:《叶军门水陆连捷图》 图三:《威海卫大战得胜图》 图四:《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 清末当时,甲午战争结束后半年,还有很多内地官员都不知道发生过这场战争。 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 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李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马关港,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当时信息尚不发达,天朝战败在民间只是以小道消息的形势传播着。 尽管如此,真相的传播已对大清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二 为继续愚民,更为了大清的稳定和光辉形象,慈禧传下密旨,全面封锁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 并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大力宣扬,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壮丽篇章。 旨意一下,立即高效的行动起来,当时的中文报纸早已接到禁令,不得报道大清惨败的真相,而是继续宣扬大清军力天下无敌。 对不受朝廷管辖的英文报纸,顺天府派出兵丁和衙役,沿街高价收购所有报道甲午海战的报纸,争取不让一张报纸流入市场。 同时重金收购海外媒体,然后以外媒的名义来报道甲午海战的战况,高度赞扬大清朝廷运筹帷幄,大清军民英勇善战的事迹。 经过努力,朝廷终于控制住了舆论主流,但各种民间谣言还在传播。 为做的滴水不漏,各地学政衙门于是组织起本地的才子们,让他们编一些大清繁荣昌盛的故事来欺骗百姓。 怎奈这些才子们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再加上交游广阔消息灵通,早已明了甲午海战的真相,如今哪里肯帮着朝廷制造假新闻? 于是一个个托病拒绝,衙们无奈,只得大肆招收民间无赖,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充当舆论引导员,到处宣扬大清军力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甲午海战小日本被我天朝军队犁庭扫穴打得溃不成军,李中堂亲赴日本马关接受伊藤博文投降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官方放出的这些假消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于是老百姓就真的相信了,连杨柳青出版的年画里,内容也全变成了倭国投降图,李中堂镇倭图,小日本朝拜太后图等比较正能量的东西。 一时间,人心鼓舞锣鼓喧天,人人称颂太后洪福齐天,英明睿智。 三 大清国内这么一闹,把作为战胜国的日本也弄懵了。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战胜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必须给予日本巨额赔偿,这笔钱最终摊到了所有大清国民的头上,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大清百姓一边声嘶力竭的歌颂大清崛起,一边不断的勒紧裤腰带。 但至此,有的老百姓也开始疑惑,我们不是战胜了吗,为何日子越来越艰难,为何还要给战败国赔款? 舆论引导员红着脸解释道: "困难是暂时的,光明是永久的,我们给日本的钱财不是赔款,而是扶贫款,这次甲午战争把小日本给打惨了,简直民不聊生。 小日本服软后,我们作为天朝上国也不能眼看着他们亡国亡种,于是就拿出钱财帮助他们战后重建,这样做既是大清朝文明富裕的象征,也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人道原则。 大家把裤腰带再紧几圈吧,为了大清的面子,再苦我们也得撑着。" 老百姓这下明白了,他们情绪高昂的喊过一阵口号后,又提着篮子挖野菜去了。 出现这种事情是很搞笑的,全球都知道大清战败了,唯有大清国民沉浸在战胜后幸福的感觉之中。 当时最具公信力的媒体《纽约时报》撰文称:这是一个奇怪的民族,非常善于意淫,哪怕对着石柱子也能在幻想中达到高潮。 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甲午战争中,日本攻陷旅顺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幸存者逃出来后,又躲过朝廷的层层追捕。 他们到处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终于使真相大白天下,压抑很久的媒体也趁机跟进,将汹汹民意推向了高潮。 铁幕拉开后,再也无法拉上了,慈禧见势不妙,便把谎报军情,编造战功的罪名推给兵部和吏部的大臣,同时以颠倒黑白制造谣言的罪名大肆抓捕舆论引导员。 最后宣布,甲午海战,大清确实战败了,以前那些编造大清胜利的谣言,全是舆论引导员在捣鬼,现在他们已经因隐瞒真相而受到惩罚,但战争赔款还摆在那里,希望大家再紧紧裤腰带,帮助朝廷渡过难关。
朱韵和
5天前
朱韵和
5天前
智效民:老公安回忆胡风案 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是1949年新政权成立以后发生在文艺界的第一大案。2007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我所亲历的胡风案》,为解读这一案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这本书是由年过八旬的退休法官王文正口述,作家沈国凡采写的。 王文正说,胡风是在《人民日报》公布 了第一批《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三天后被捕的。这些材料主要是胡风在上世纪40年代写给舒芜的书信,而“这些公布的信件,(就)成了胡风‘反革命’的‘铁证’。”(第20页)。 他注意到,当时胡风是全国人大代表,应该先由全国人大做出决定,然后才能逮捕。但事实是“胡风是在被秘密拘捕两天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正式做出拘捕决定的。”王文正还说:因为“在我所接触的材料中,都没有见过文字记载”,所以至今不知道逮捕胡风“到底是中央的指示还是公安部的决定”。(第20-21页) 胡风冤案历时30余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胡风去世后才算彻底平反。它给人们留下怎样的思索和启示?这也是王文正想要回答的问题。 ——“依靠信件(文字)定罪,这是‘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第203页);与此同时,“却没有一份文件明文向具体执行者说明政策,因此造成全国上下被无辜牵连的人员冤案不断……”(第268页) ——办案人员的主要“政策”依据,就是《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当时只知道这些按语很有来头,但根本没有想到竟是由毛主席亲笔所写。”(第162页)“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给公安机关和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要想用事实来否定报纸上所出现的一些错误,那几乎是相当的困难。”(第208页) ——在专案组看到一份绝密材料,上面有毛泽东一个很短的批示:“我以为应当借此机会做一点文章进去。”毛泽东所说的“文章”,就是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肃反运动”。(第115页) ——“胡风事件,使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一下子失去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独立思考。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第117页) 为后人留下信史,留下思考的材料,显然是王文正出书的真正原因。
朱韵和
5天前
杜月笙是个有乡土情结的人,他有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在外地漂泊几年后,身体越来越差,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到内地。 然而,杜月笙此后,终其一生,也没有回到内地。 接近杜月笙的人说,曾经,杜月笙本来是有机会回到内地的。 据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回忆:“父亲病重时,周总理托人来传话,请他回大陆 。不过后来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回到内地。” 原因固然有很多种,但是最关键的一个,却是因为杜月笙看到了黄金荣的一张照片,让他打消了回内地的想法。 1951年,当时内地刮起了一场运动,黄金荣手下的不少门生,相继被抓。此外,有关单位在黄金荣家里搜出了不少违禁物品,比如烟土等。为了不被处罚,黄金荣只好在当时上海的知名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悔过书》,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还没完,没过几天,又一张照片爆出,引发舆论哗然!在那张照片上,黄金荣手持扫帚,在昔日他的娱乐场所“大世界”门口,扫大街(图2)。 曾经威风凛凛的黄金荣,如今居然沦落到如此境地,不免让人唏嘘。当时,黄金荣也在自我感慨:“我的一生,都风扫落叶去了,唯有留下这个‘大世界’。不过,断气瞑目后,‘大世界’不可能再属于我的了。” 杜月笙虽然人在海外,但是他仍然每天看报纸,关注着上海的一举一动。当时,杜月笙正是重病缠身,家人害怕他看到报纸后受刺激,就把黄金荣扫大街的那张报纸藏起来了。后来,杜月笙觉察出了不对劲,报纸怎么少了一张? 聪明的杜月笙,马上意识到,家人有事瞒着自己。在杜月笙的强烈要求下,家人只好把那张照片拿了出来。 看到这张照片,“80多岁的黄金荣扫大街”,杜月笙顿时感慨万千,幸亏自己当时跑出来了,没有呆在上海。 据记载,当时杜月笙看到这张报纸,是这样的场景:“杜月笙表情始则惊骇,继而切齿,然后便是深切的痛苦与悲哀。他脸色灰白,身子摇摇晃晃,勉强地将那一段新闻读完,自此便坐在沙发喘个不停。” ---杜月笙晚年周恩来曾邀请他回内地,不料他看到一张照片后拒绝了 作者: 当年一木 图3:1935年,国民政府授予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采玉大勋章”,这一荣誉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民国时期最高的勋章之一。
朱韵和
5天前
朱韵和
5天前
朱韵和
6天前
在饮食方面,最挑剔的属江青。据她的秘书杨银禄回忆,她吃鸡蛋只吃蛋清,不能有一点儿蛋黄,吃雏鸡要半斤的,鱼要掐头去尾,螃蟹只吃公的不要母的,菠菜要做成菜泥,芹菜要抽掉筋,绿豆芽要掐掉头和尾。江青还很注重保健品,她喜欢服用进口蛋白粉,价格达几十美元,据王稼祥夫人朱仲丽(长期在卫生和 保健系统工作)的回忆,江青随便一次索取的滋补品就要价格上万元,都要有关部门从香港采购(朱仲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 江青对茶饮保健也特别重视。她还曾心血来潮,想在钓鱼台亲自种龙井,于是命令空军派4架大型运输机从浙江的杭州运来上好茶树,冬天为茶树搭上暖房,以防冻死,由于北方的气温低,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到一年,那些茶树就枯萎了,她又叫空军用飞机把这些茶树运回杭州(值得一提的是,“文革”中空军几乎成为江青的御用“顺丰快递”,1971年2月,她在广州休养,要穿一件小大衣,就让空军专机火速从北京送来;9月初,她住在北京时,想起她在青岛时用过的一个卧榻,又派一架大型运输机把那个卧榻运过来)(杨银禄:《庭院深深钓鱼台:我给江青当秘书》)。 江青与当代社会生活讲究的人一样,也特别注重水质问题,70年代她一度喜欢居住在广州,嫌弃下榻别墅水不好喝,特意命令专门开凿10公里管道,引来山泉水直接供应到她的楼上;她也喜欢白色沙滩,她嫌弃广州的沙子不好,派人专门从海南运来白色的细沙;她嫌弃吉姆车冷风不好,广州有关部门一口气为其采购了6辆奔驰(李子元口述、闫长贵整理:专车司机谈江青)。 ---阜成门六号院:文革新贵的奢靡腐化生活:文革真的没有腐败吗
朱韵和
6天前
智效民:六和塔集体婚礼 婚后不久唐纳两次自杀 1936年4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在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下举行。参加集体婚礼的有三对新人,他们是赵丹和叶露茜、顾而已和杜小鹃、唐纳和蓝萍。 婚礼由大导演郑君里任司仪兼摄影,大律师沈钧儒任主婚人。他们选择六和塔,是因为“六和”与“六合” 谐音,代表着新人对百年好合的向往。出乎意料的是,没过多久蓝萍就不仅与唐纳分道扬镳,还闹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集体婚礼之后,三对新人来到上海,在八仙桥青年会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无巧不成书的是,已经化名为黄敬的俞启威居然也住在这里。黄到上海是代表北平市学联前来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的。此外,他还要与沈钧儒讨论成立全国救国会的事,所以他对六和塔下的集体婚礼,是了如指掌的。 婚礼之后,唐纳带蓝萍返回苏州老家去度蜜月。在此期间蓝萍表现不错,但是回到上海以后她就与唐纳经常发生口角。不久,她以母亲生病为由返回济南,这其实是她与黄敬商量好的圈套。 蓝萍走后,唐纳感觉不对,便一连寄出十几封信,但是全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又过了一段时间,蓝萍突然来信说,她准备宣布自己死亡,并要求唐纳替她保密。她还说这样做是为了赖掉银行债务。 唐纳看罢来信,吓得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在郑君里和赵丹的鼓励下,匆匆搭上火车前往山东寻找蓝萍。到了济南以后,他先找到蓝萍母亲的住处,但对方说女儿不在家中,也没有音讯。 回到旅馆以后,唐纳觉得是被人愚弄,便留下遗书服毒自尽,幸好被旅馆服务员及时发现才获救。这时候,距六和塔下的集体婚礼才两个月左右。于是,著名编剧兼演员唐纳殉情的消息不胫而走,就连南京的《中央日报》也发了新闻。 两天以后,蓝萍的姐姐来找唐纳,说妹妹已经到天津找俞启威去了,但是她可以帮助唐纳找到蓝萍。经过一番周折,蓝萍又出现在唐纳面前。于是二人重返上海的消息,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新闻。 大约一年之后,唐纳在上海吴淞跳海自杀再次轰动全国,而这次自杀还是为了蓝萍。原来蓝萍回到上海以后,为了争角色、当明星,又盯上著名导演章泯。此人早年加入中共,曾导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外名剧。当时他已有家室,只因为经不住诱惑,便与蓝萍同居,蓝萍也因此可以在章导的话剧中担任主角。章、蓝的绯闻传出以后,让唐纳深受打击,于是他再次自寻短见。与此同时,章也因为蓝萍而被迫离婚。 蓝萍的所作所为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也深受舆论谴责。她知道无法在上海混下去了,只好选择离去。 图:1936年4月26日,杭州六和塔下三對藝人夫婦結婚合影。前排新人夫婦從左至右:葉露茜和趙丹,藍蘋和唐納,杜小娟和顧而已。後排站立者從左至右:介紹人鄭君里,證婚人沈鈞儒及介紹人李清。
朱韵和
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