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甲午战争
关注
杰克船长宏观策略(公众号)
2个月前
美国版《东南互保》加州州长纽森宣布与其他国家一起抵抗特朗普关税 鸦片战争芬太尼,制造回归师夷长技以制夷,MAGA义和团,DOGE戊戌变法,加税万国宣战,马上中东甲午战争😅
#美国版东南互保
#加州州长纽森
#特朗普关税
#鸦片战争
#芬太尼
#制造业回流
#MAGA
#义和团
#DOGE
#戊戌变法
#加税
#万国宣战
#中东
#甲午战争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个月前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轮回: 首先,清末面临两次鸦片战争以来的全面危机,这才有了清政府寻求自强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说明洋务运动失败了,又推进到戊戌变法要搞政治革新。这导致政治矛盾激化,保守的当局反手要把政治革新打下去。慈禧在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继续推行自强的经济政策。因此,清末中国有相当一段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严重腐败等社会问题。经济自强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最终走向辛 亥革命。这是第一个轮回。 第二个轮回是民国建立以后,仍然面临内忧外患等各种危机。当时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深刻变革的声音以“五四”为代表,各政治派别要求政治变革的声音都很大。这也引起了各种政治冲突,后面的北伐、国共第一次内战等也是这些政治冲突的表现。到 1930 年代前期, 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前,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黄金时代。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当好,那时也是融入了那一轮的全球化。但腐败和贫富分化非常严重,还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矛盾,最后共产主义革命借着抗日战争的机会取得了成功。 第三个轮回是,到毛的晚期,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的各种危 机,经济十分落后,社会上普遍不满。所以,在 1980 年代出现了上下呼应的毛后改革,当时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思想变革等多层次的改革要求。但是这就引发了政治冲突,结果就是 1989 年的天安门抗议与镇压。在那之后,中共当局完全拒绝政治改革,强力压制思想变革,只是单轨推进经济的现代化,这就出现了后来所谓的“中国 模式”。 因此,从历史轮回的角度来看,中国自晚清以来已经三次出现过这种模式了。这里强调的是,你的发展道路既然和台湾的、南韩的相比并没有根本区别,你有什么资格叫“中国模式”?既然 19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繁荣,在内在机制上和 1930 年代、1900 年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没有很大的区别,现在这个东西有什么理由可以称之为 “模式”?从历史上的三个轮回的角度来看,今天中国并没有找到 一条道路,在经济单轨推进、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克服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不敢预言说接下来就是辛亥革命和共产革命这样的前景,但是,很明显,中国没有走出 20 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出现 过的轮回现象。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国模式的历史比较与跨国比较)(2022/12)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政治革新
#经济自强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4个月前
孙青谈甲午战争与东亚近代的知识史转折
#甲午战争
#东亚近代史
#知识史
#历史转折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个月前
他们厚颜无耻地宣传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有这样一套大清版画作品,被大英图书馆在1895年收购并珍藏至今。题材很震撼,甲午战争全过程,作者均是清末文人画师。这批清人创作的画报在当年就是名符其实的新闻作品,内容震撼之处,在于你今天看了后绝对会恍惚。因为,这组画是宣传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如何 英勇作战,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图,而事实是这场战争大清输了。 一 先看一组图: 图一:《朝鲜水战得胜捷图》 图二:《叶军门水陆连捷图》 图三:《威海卫大战得胜图》 图四:《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 清末当时,甲午战争结束后半年,还有很多内地官员都不知道发生过这场战争。 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消息传到京师,举朝震惊。 为尽快善后,慈禧太后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派李鸿章和他的长子李经方,代表大清天朝赴日本马关港,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当时信息尚不发达,天朝战败在民间只是以小道消息的形势传播着。 尽管如此,真相的传播已对大清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二 为继续愚民,更为了大清的稳定和光辉形象,慈禧传下密旨,全面封锁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 并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大力宣扬,大清在甲午海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投降的壮丽篇章。 旨意一下,立即高效的行动起来,当时的中文报纸早已接到禁令,不得报道大清惨败的真相,而是继续宣扬大清军力天下无敌。 对不受朝廷管辖的英文报纸,顺天府派出兵丁和衙役,沿街高价收购所有报道甲午海战的报纸,争取不让一张报纸流入市场。 同时重金收购海外媒体,然后以外媒的名义来报道甲午海战的战况,高度赞扬大清朝廷运筹帷幄,大清军民英勇善战的事迹。 经过努力,朝廷终于控制住了舆论主流,但各种民间谣言还在传播。 为做的滴水不漏,各地学政衙门于是组织起本地的才子们,让他们编一些大清繁荣昌盛的故事来欺骗百姓。 怎奈这些才子们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再加上交游广阔消息灵通,早已明了甲午海战的真相,如今哪里肯帮着朝廷制造假新闻? 于是一个个托病拒绝,衙们无奈,只得大肆招收民间无赖,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充当舆论引导员,到处宣扬大清军力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甲午海战小日本被我天朝军队犁庭扫穴打得溃不成军,李中堂亲赴日本马关接受伊藤博文投降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官方放出的这些假消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于是老百姓就真的相信了,连杨柳青出版的年画里,内容也全变成了倭国投降图,李中堂镇倭图,小日本朝拜太后图等比较正能量的东西。 一时间,人心鼓舞锣鼓喧天,人人称颂太后洪福齐天,英明睿智。 三 大清国内这么一闹,把作为战胜国的日本也弄懵了。他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战胜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必须给予日本巨额赔偿,这笔钱最终摊到了所有大清国民的头上,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大清百姓一边声嘶力竭的歌颂大清崛起,一边不断的勒紧裤腰带。 但至此,有的老百姓也开始疑惑,我们不是战胜了吗,为何日子越来越艰难,为何还要给战败国赔款? 舆论引导员红着脸解释道: "困难是暂时的,光明是永久的,我们给日本的钱财不是赔款,而是扶贫款,这次甲午战争把小日本给打惨了,简直民不聊生。 小日本服软后,我们作为天朝上国也不能眼看着他们亡国亡种,于是就拿出钱财帮助他们战后重建,这样做既是大清朝文明富裕的象征,也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人道原则。 大家把裤腰带再紧几圈吧,为了大清的面子,再苦我们也得撑着。" 老百姓这下明白了,他们情绪高昂的喊过一阵口号后,又提着篮子挖野菜去了。 出现这种事情是很搞笑的,全球都知道大清战败了,唯有大清国民沉浸在战胜后幸福的感觉之中。 当时最具公信力的媒体《纽约时报》撰文称:这是一个奇怪的民族,非常善于意淫,哪怕对着石柱子也能在幻想中达到高潮。 然而,纸毕竟包不住火,甲午战争中,日本攻陷旅顺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幸存者逃出来后,又躲过朝廷的层层追捕。 他们到处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终于使真相大白天下,压抑很久的媒体也趁机跟进,将汹汹民意推向了高潮。 铁幕拉开后,再也无法拉上了,慈禧见势不妙,便把谎报军情,编造战功的罪名推给兵部和吏部的大臣,同时以颠倒黑白制造谣言的罪名大肆抓捕舆论引导员。 最后宣布,甲午海战,大清确实战败了,以前那些编造大清胜利的谣言,全是舆论引导员在捣鬼,现在他们已经因隐瞒真相而受到惩罚,但战争赔款还摆在那里,希望大家再紧紧裤腰带,帮助朝廷渡过难关。
#甲午战争
#大清版画
#历史宣传
#中日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5个月前
大清,其实赢了甲午战争 上层统治者、精英们知道甲午战争失败,底层老百姓可不知道。为了和谐稳定,清廷对国内宣传甲午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取胜,于是底层百姓继续生活在“又赢了”的狂热心态中,那快活劲儿、那天朝上国的美梦,继续做着。那痛恨西方势力和日本假洋鬼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其实对 清廷来说,战争到底赢了没,倒也没有那么重要——毕竟输了洋人已经不知多少次,而维持自己的统治才是第一要务。于是,不管上层有多慌张,对下层的宣传,那必须是又赢了、一直赢。 万一让老百姓知道了真相,引起社会不满,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于是,刚刚战争失败的清廷,并没有在挽救战局、改革自强方面花费更大的精力,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对内宣传战”上。让老百姓继续活在自信之中,才是重点。 下面来看一段来自蒋梦麟的记录: 新年里常常有些小贩到村子里卖画片……有一年新春假期里,有一套新鲜的图画引起小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这套五彩图画绘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战争的故事。其中有一张画的是渤海上的海战场面,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军舰已被几罐装满火药的大瓦罐击中起火,军舰正在下沉。图中还画着几百个同样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这种瓦罐,就是当时民间所通用的夜壶,夜间小便时使用的。另一幅画中则画着一群带了铐链的日本俘虏,有的则关在笼子里。中国打了大胜仗了!自然,那只是纸上的胜仗,但是我们小孩子们却深信不疑。后来我年纪大一点以后,我才知道我国实际上是被日本打败了。而且割让了台湾,我们的海军被日本消灭,高丽(指朝鲜)也被日本抢走了。 另外还有什么《海军大胜图》、《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都分别展现了当时对清军“胜利”的宣传。这套版画现藏于大英图书馆,于十九世纪末购入,保存至今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曾在2014年与大英图书馆合作,在其网站上举办了题为“绘画中的日清战争锦绘、年画和公文书”的网络特别展,其中也展出了这些题材的版画。 在这些版画中,清军不是战斗取胜,或者就是在胜利后惩治日军俘虏。 以上是民间媒体和艺术的再创作,只能说是当时的“自媒体带节奏”。那么清廷官方有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宣传控制工作呢?还真有。 电报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通讯手段,因此,对电报局的信息管制就成了重点。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廷严禁电报局向外界传递任何与战争相关的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在电报里写入前线战事的实情,尤其重点禁止民间以暗码传递消息。 可见清廷从战争进行之时,就已经在忌惮一件事情:如若战争失败,消息又被传到民间,恐怕会引起大众的愤怒、失望和不稳定情绪,导致社会动荡。 比如说在“牙山大捷”之中,就连当时的“主流大媒体”——《申报》,都报道了牙山大捷,因为《申报》也无法绕过电报局,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消息。其实所谓牙山大捷,是清军的牙山惨败。 他们虽然搞电报限制、保密有一手,防百姓防得好,但对日作战中却泄密到一塌糊涂。甚至就连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之间的往来密电都被日方全部获取破译,最后搞得相当被动。 不过,日本人倒是做事严谨,破译了清廷秘密,但自己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几十年后日本公开了当年破译清廷的那些密电,但此时清朝早已灭亡。 当时不仅进行版画宣传、限制电报信息,而且主流媒体也会迎合社会风向,主动“带节奏”,去讲清朝胜利的消息,以满足广大读者们“永远在赢”的狂热需求。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法战争期间,《申报》就吃过一次亏。他们当时坚守媒体责任,如实报道了清军失利的消息,结果却令他们大跌眼镜:大众不仅没有认可《申报》的新闻操守,反而集体攻击该报“屁股歪了”,向着法国人说话,灭了自己国家的威风。 民众喜欢看清军获胜的版画或者新闻,所以他们厌恶那些说出真话的媒体,巴不得他们闭嘴。这些媒体,自然要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于是,《申报》为了“流量”也不得不低头,开始扭转报道风向,不再如实报道那些于清国不利的消息。 其实,《申报》在甲午战争后期,也还是有过一些保持新闻操守的举动,通过翻译外媒的消息,传入过一些清军失利的消息。但每次发布这种消息,都被民众指责为“助长敌人威风”,考虑到又是来自外媒的消息,就更是让民众愤慨。 《申报》可真委屈啊!但当时媒体是有一些自由度的,《申报》的对手《新闻报》利用了对方弱势的机会,为了“流量”彻底不要脸了,捏造出清军“海上夜壶阵”戏弄日军的假新闻。 别看这新闻扯淡,却让《新闻报》大卖特卖,成为当时的畅销报纸。 民众就喜欢看这个,您还真怪不得媒体。 清末的奇葩事,真的不少。其中有一大原因,是洋务运动带给了民众以自信,认为中国很快就能凭借学了西洋的科技和工业,而不学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就能重回世界之巅。于是,在甲午战败的消息面前,民众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另外就是,清廷一向非常注重对内的宣传工作,“民乱”对他们的恐慌远大于列强。毕竟,洋人来了只要给割地赔款就行,但如果民间动荡,可是会要了清廷的命啊! ---参考文献:《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甲午战争
#大清
#清政府宣传
#中日战争
#历史误解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