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1个月前
美国在“六四”后的重大战略失误 “六四”后国际社会普遍实施了制裁,但美国政府却担心中国倒向苏联,所以老布什总统当年7月就派特使(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密访北京,解释美国政府的制裁是基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国会压力而不得不实施的,希望北京能够宽大对待被捕人士,以 便美国政府说服公众减轻制裁。邓强硬地回绝了美国的要求。 美国政府的这一态度使中国在此后多年都确信:西方需要中国,需要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合作和中国的巨大市场,不管中国国内人权问题有多糟糕,西方都不会太为难我们,因为“六四”屠杀他们都容忍了。同时,中国也想尽快搭上全球化的便车,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改善民众生活,从而使民众迅速从“六四”镇压的愤怒中走出来并逐渐忘记这件事,用经济成功来压住所有政治反对。 接下来的演变大家都看到了,美国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放行,取消贸易与人权挂钩,帮助中国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时至今日,已经呈现出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全面竞争的态势,并已造成西方的深度恐慌和分裂。同时,中国国内人权状况日益恶化,专制进一步强化,而且再也不理睬西方对它的指责。 美国和西方本意也想利用市场和开放的力量,促使中国中产阶级成长从而制造出民主的内生力量,使中国和平演变成民主国家。这一设想忽视了“六四”与苏联解体后中共对和平演变的高度警觉,他们把一切可能导致中国人思想变异的因素都扼杀在摇篮里,包括牢牢控制住中产阶级的经济命脉,使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始终依附于政府和党。 可以说,“六四”后的三十年中,西方试图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努力并不成功,对中国本质的认知误区一直困扰着西方。 ---李伟东:由“六四”造就的今日中国
据美联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美国政府禁止驻华公务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拥有安全许可的承包商与中国公民发生恋爱或性关系。据悉,该政策于今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离开中国前不久开始实施。 尽管一些美国机构已经对此类关系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自冷战结束以来,一刀切的“不许交往”政策尚未有报道。美国驻其他国家的外交官与当地人约会甚至结婚的情况并不罕见。 美联社称,去年夏天就已有禁止驻华使领馆人员与当地安保和其他中方服务人员发生恋爱关系的规定。伯恩斯大使在离任前将这项政策扩大到禁止与所有中国人发生此类关系。新政策涵盖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和驻广州、上海、沈阳和武汉的领事馆,以及驻香港的美国领事馆。 这项政策于今年1月份通过口头和电子讯息的方式传达给驻华美国人员,但尚未公开宣布。美国国务院表示,不对内部事务发表评论。 冷战期间,美国驻外机构雇员曾是各国情报机构获取敏感信息的重点对象。解密的国务院文件显示,19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禁止驻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工作人员与当地人交朋友、约会或发生性关系。在苏联解体后,这些限制有所放松。 在中国,新禁令出台之前,驻华美国人员必须向上级报告与中国公民的任何亲密接触,但并未明确禁止他们发生性关系或恋爱关系。 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华盛顿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主席彼得·马蒂斯 (Peter Mattis) 表示,至少有两起中国特工勾引驻华美国外交官的案件曾被公开,但他近年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案件。他补充说,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国家安全部不仅通过间谍收集情报,还可能威胁或恐吓普通中国人索要信息。这意味着任何与美国外交官约会的中国公民都可能受到胁迫。
3个月前
偷听敌台、偷看禁书的赫鲁晓夫 他当政时,特别指示要干扰的两个“敌台”——美国之音和BBC——现在却成了他每天都要收听的广播,而他曾经的最爱《真理报》,在他眼里已经一文不值:“这简直就是垃圾!他们怎么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这是什么样的宣传?谁会相信这些东西?” 在很短的时间里,苏共曾经的首脑, 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竟然转变为一个体制的异议者,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在偷听敌台的同时,赫鲁晓夫也如饥似渴地阅读“禁书”。他让儿子谢尔盖偷偷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奥威尔的《1984》等书籍带回家,这些书都曾经被他宣布为反动书籍。在阅读了这些书籍以后,他摇头叹息:“我们不该禁这些书。我当时应该自己读一下。我被蒙蔽了!” 颇为讽刺的是,这位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之一,自己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竟然也会被苏联当局宣布为禁书而不得出版。于是他拿出当年搞地下工作时的机智,从敌台中获得蛛丝马迹,在很多当年被他收拾和批判过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帮助下,和克格勃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手稿偷运到美国,并于1970在美国出版。 1971年9月11日,这个共运史上最高级别的“偷听敌台”者在病榻上与世长辞。临终,他向医生忏悔道:“我一生最感遗憾的就是带来的血腥。我的双手沾满了血腥,这是我内心感到最可怕的事情。” 他的临终忏悔也许可信。但是,不妨做个假设:假设赫鲁晓夫没有下台,而是像其他苏共领导人那样执政至死,那么,即使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听到了载道的怨声,然而出于对权力的维护,他能够改变吗?他还会那样忏悔吗?这实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偷听敌台、偷看禁书的赫鲁晓夫 作者: 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