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宣传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最新消息:🇺🇸费城市政厅升起中共国国旗,庆祝中共成立❓❗️😡 1️⃣明天将在费城市政厅升起中国共产党旗帜🚩,以示对中国政权和价值观的支持。 🔴五星红旗代表着一个极权政府,它犯下了迫害基督徒、维吾尔族和其他信仰群体、实施种族灭绝。 🔴以及资助用于制造芬太尼的化学品的罪行。而芬太尼已摧毁了数百万美国人的生命。 2️⃣费城即将在市政厅前升起中国共产党旗帜,庆祝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这一举动引发了争议。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了强烈反对🙅,费城市长谢丽尔·帕克 (Cherelle Parker) 收到一封信,要求取消这一举措。 🔴9月30日,#移民事务办公室 计划在宾夕法尼亚州华人联合会主办的活动中升旗。 🔴该组织正在寻求通过文化交流来 #提高中共在美国的声誉。 3️⃣众议院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 (John Moolenaar) 本周向帕克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敦促她重新考虑该仪式,引起了强烈反响。 🔴信中写道:“通过官方行为在美国领土上升起另一个国家的国旗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 🔴“但它也可能无意中被用来歪曲对另一个国家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支持。 4️⃣ #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极权政府,代表着一个迫害所有信仰的精神人士的政权,包括对维吾尔族穆斯林的种族灭绝。 🔴“这个政府积极补贴用于制造 #芬太尼 的前体化学品,而芬太尼已导致数百万美国人死亡或受害。 🔴这个共产主义国家与美国价值观截然相反,并致力于损害我们在全球的利益。” 🔴委员会的信函还指出,中国经常是美国的对手,并警告费城政府“#被中共利用作为宣传工具”。 5️⃣“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升旗仪式, 🔴不仅表明美国地方政府支持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也表明它支持遭受该政权残酷压迫和跨国镇压的 #中国人民。” 来源:
朱韵和
1个月前
《东方红》及其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的原型是曾经流行于晋西北和陕北地区的一首叫做《芝麻油》的情歌。歌词大意是: 芝麻油,白菜心, 要吃豆角抽筋筋, 三天不见想死个人, 呼儿嗨哟 ,只有我的三哥哥亲。 菜心红,麻油香,豆角抽筋水汪汪, 三天不见 想死个人, 呼儿嗨哟, 三哥哥病得粗又长。 《 芝麻油》朴实无华,原生滋味浓烈,有些方言中带有浓厚的儿化音,更具民间特色。 这首歌一般由女人先行哼唱第一段,男人接着回唱第二段,从转弯抹角到直抒胸臆,一语双关,生动地表现出对情人的思念、做爱的想往。 由于是原生形态的情歌小调,男女之间隐讳而直白、婉转却无误的表达非常典型。“芝麻油”暗指从男性阴茎里流出的精华,“白菜心”则是指女性阴户,“吃豆角”、“抽筋筋”几乎是在赤裸裸地描述男女性交的具体行为,最后的“三哥哥”则是进一步点明唱歌的女子思念的是男人的阴茎,惟妙惟肖但不落粗俗。在许多地方,民间用“小弟弟”、“三条腿”来做男人阴茎的婉词,因此“三哥哥”的意思也就明白无误了。在第二段中,“菜心红”、“麻油香”、“豆角抽筋”、“水汪汪”把人带进激荡的遐想之中,而“粗又长”则把震撼的效果进一步推向高潮,,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民间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高超智慧,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情歌,欣赏价值极高。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一个女人站在空旷的黄河岸上哼唱这首歌的时候,歌词形象直白,曲调高亢纾缓,对岸的男人听见了,很难不会产生一种如痴如狂的反应冲动。对岸的男人用着同样的曲调、渐变的歌词,来对思念“哥哥”的女人做出回应,具有一种痛快淋漓、摄人心魂的效果。在这种情景下,形成多段对唱甚至合唱的情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首《芝麻油》被当时八路军中的文宣人员看中,遂改编成了《白马调》,这也是这首歌曲的第一次“变脸”。当然,和以后的数次“变脸”一样,这第一次的“变脸”,也是只改歌词而不改曲调,而且“三哥哥”也变成了八路军。 《白马调》的歌词如下: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捆成一嘟噜蒜, 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 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与《芝麻油》相比,《白马调》因为与“抗日”等重大主题联系了起来,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层次。然而,今天再看这三段歌词,其点睛之笔恐怕并不在“吃了八路军的粮”,也不在“打日本也顾不上”,而是在整首歌曲的最后的一句:“一人一个女学生”。这句精彩的歌词可谓是“卒章显志”的典范,很能活画出当时相当一部分民众参加抗日军队的心理状态,非常真实、朴素和可信。 如果说《东方红》的第一次“变脸”尚没有洗却其中的那股浓厚的野性十足的草根色彩的话,那么,从它的第二次“变脸”开始,这种来源于民间的“莽汉气息”,有了多个革命版本,除了调子之外,逐渐变得荡然无存了,代之而起的是歌颂八路军、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最后例外均透着一股堂皇的庙堂之气。 根据杂文家吴有恒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写作的一篇叫作《〈东方红〉这个歌》(《岭南杂文逊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1版)的文章披露,《东方红》的第二次“变脸”是歌颂大名鼎鼎的刘志丹。 其歌词大意如下—— 太阳出来满天下,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他带领穷哥们闹革命, 呼儿嗨哟, 他带领队伍打横山。 这个时期的《东方红》或许还不叫《东方红》,但个人崇拜的色彩已经是颇具雏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来的“农民诗人”李有源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样的歌词来,推动这首“民歌”实现其第三次“变脸”,其实也并不需要很高的水平,因为现成的材料都放在那里,他无非就是把“刘志丹”换成伟大领袖的名字,然后顺着那个思路无限“拔高”罢了。 正如任何人、任何团体和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一首歌曲也有其传唱流变的历史。从对《东方红》三次“变脸”的梳理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世事的沧桑,更可见出历史的巨大的吊诡之处。正像吴有恒先生在《〈东方红〉这个歌》一文中所指出的:“《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个歌却说有大救星。一个唱歌无神论,一个唱有神论,互相矛盾,唱了几十年,……直唱到自己也昏头昏脑,糊涂起来。” 吴先生是经历过“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那一辈人,他的话自然透着一股深深切肤之痛。 而作为我们这些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更多的则愿意将眼光朝向未来表达一点希望,这希望就是:愿今后的中国不要再出现类似《东方红》这样的为个人崇拜推波助澜的所谓歌曲了,永远不要! 有网友指出,这首歌还有第四次变脸,也是善变的延安老师“篡改”的,当然是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群众为了拍蒋总统的马屁而改的。刘兴雨在《追问历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9)一书中有记载。《东方红》曾经被“篡改”一文,这首歌被“篡改”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介石”,不押韵,讨论最好是用“蒋中正,但又直呼其名,有点犯忌。 根据史料记载,以上所述《东方红》第四次变脸属实。我在大约20多年前曾读过相关资料。当年胡宗南“光复”延安之后,蒋介石要亲往视察,借以鼓舞全国军民士气。当地县里负责国民党文宣工作的部门为了在总统来视察时有节目可献,临时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改成“中国出了个蒋中正”,合辙押韵。据传,当蒋骑着白马,以国家总统身份视察延安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锣鼓喧天,欢迎群众在国民党组织的指导下,载歌载舞(主要是秧歌),齐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蒋中正”云云,全城充满了节日般的喜庆气氛。老蒋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对众官员连连称赞“好好”!但是并没有楼上所述犯忌的地方。
海外爆料
1个月前
🔥【转自网络】 查理柯克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对共和党和保守派的价值在哪里⁉️ 了解美国政治生态的人知道,在选举政治下,美国两党都有自己的长期战略规划。就是追求10到20年后我能拿到更多的选票,而民主党在这方面做得特别成功。 过去二三十年,民主党的两大战略规划,一是引入非法移民;二是占领校园。 只要出生在美国,就是美国公民,而几乎所有的非法移民后代都会投民主党,所以民主党只要不断引入非法移民,每一年他们都会拥有更大的基本盘,逐渐压倒共和党白人男性的基本盘。 共和党和川普看到了这一点,但是短期内是无法取消出生公民权的。 而占领校园民主党操作了很多年,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大中小学推广LGBTQ认同和变性,就是民主党的撒手锏,因为这能摧毁下一代对共和党传统旧基督教价值观的基本认同。这两者双轮驱动,让民主党在票源票仓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在争夺美国政治未来的年青人的选票上,本来共和党是完全处于下风的,共和党传统的理念和宣传方式,在追求潮流和新鲜感的年青人那里,显得严重过时。而不能获得年青人的支持,共和党是没有未来的。 这个时候,查理.柯克出现了,他走出了一条新路:高校群众性政治辩论+短视频切片传播。他的具体做法是:在大学里面搞辩论,尤其是针对民主党议题的辩论,然后把精彩片段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在这些辩论片段中,他高超的辩论技巧,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逻辑水平,和白左的愚蠢,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他的辩论风格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特别喜欢使用事实论据,但又会使用建设性意见收尾,因此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年轻人都希望凸显个性,引领潮流,他们以前选择接受民主党的观念,是因为觉得当白左很时尚,很能引领潮流。但是在和柯克真实的面对面辩论视频中,白左却表现得非常愚蠢,观点错漏百出,这对民主党的形象是巨大的打击。很多左派大学生在看了柯克的辩论和视频后,开始反思和质疑左派的那套宣传教育,并脱离民主党阵营,改投共和党。 可以说查理柯克几乎是以一已之力打破了由民主党控制的大学校园宣传体系,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为川普赢得了大量年青人的选票,是川普胜选的重要功臣。他开创的校园辨论和短视频切片传播像一把利剑一样刺破了“政治正确”的愚蠢和虚伪。 如果细看一下柯克的辩论观点,会发现他的观点几乎都来源于美国传统价值观,或者说来源于圣经,他本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观点很多美国人其实以前也都知道,并非原创。但将这些观念以新的表现形式,传播模式讲得让美国年青人愿意听,喜欢听,能产生巨大的传影响力,在保守派中也只有柯克能做到。从这点上说,柯克无疑是个从事政治宣传的天才,未来更是前途无量。 所以为什么他遇刺之后,左派们会喜形于色,弹冠相庆,因为他对民主党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校园票仓和政治正确叙事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对共和党和保守派来说,查理柯克的离开无疑是个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短时间内完全没有人能替代他在青年群体中的动员力和影响力。 查理柯克不是所谓的“政治网红”,他是过去十几年美国保守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杰出的青年思想领袖。他的影响力不会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而注定进入保守主义运动和思想的历史‼️
蔡慎坤
2个月前
大阅兵:极权者的“肌肉秀”/(读者荐旧文)大阅兵就是法西斯审美的超级T台,士兵步伐比机器人还齐整,口号喊得能震碎玻璃,坦克导弹一字排开,活像在嚷嚷“老子天下无敌”。这哪是阅兵,分明是给老百姓洗脑的视 觉核弹!那咔咔咔的步伐,踩得你心跳都不敢乱;领袖检阅的Pose,高高在上,镜头一通特写,恨不得让你跪下喊“永垂不朽”。群众?早就被组织得服服帖帖,掌声、口号,笑得比AI还标准,生怕出错被拉去“喝茶”。这出戏的核心,就是让你看完觉得自己渺小如尘,只能五体投地膜拜国家机器的“伟光正”。 中国的大阅兵,表面上是秀军力,骨子里却像古代帝王的泰山封禅,皇帝爬上泰山,祭天告地,宣示自己是“天皇皇地皇皇”的真命天子。阅兵也是这路数,天安门广场就是现代的泰山,坦克导弹是祭品,士兵方阵是礼乐,领袖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接受万民朝拜,活脱脱一场“封禅大典”。古代皇帝封禅是为了证明天命所归,如今的阅兵则是为了给极权涂上“盛世”的金粉,告诉老百姓:这江山,稳!这权威,硬!可笑的是,泰山封禅再隆重,也不过是个自嗨的仪式,阅兵再壮观,也掩不住底下的民怨沸腾。 反观美国阅兵?那简直是散兵游勇的业余表演,士兵走得歪歪扭扭,跟社区游行似的,坦克老得像博物馆展品,军乐队吹得像在开乡村音乐会。别笑,这正是人家的底气。美国阅兵压根儿不是秀肌肉,而是怀旧派对,缅怀历史,致敬老兵。独立日、国殇 日,弄点老式飞机飞两圈,退伍老兵挥挥国旗,重点是追忆过去,不是吓唬谁。美军何必靠阅兵抖威风?全球战力第一的宝座,早就坐得稳稳当当,航母巡洋舰满世界跑,哪需 要 像 谁 谁 谁 那 样 , 排 个方 阵 证 明自己“行”? 法西斯审美可不是为了好看,那是极权者拿来立威的核武器。宏大的场面、震耳的军乐、铺天盖地的红旗,目的就一个:让你吓得腿软,乖乖当顺民。士兵排得像Ctrl+C的产物,武器亮得能闪瞎眼,全在告诉你:反抗?做梦去吧!还得给你造个“敌人”,让你觉得没领袖你就得玩完。于是乎,阅兵不仅是秀肌肉,还秀“脑控”,让老百姓在震撼中忘了思考,甘心当螺丝钉。领袖呢?被包装成活神仙,质疑他?那就是叛国,洗洗睡吧! 2015年的9.3北京大阅兵,简直是法西斯审美的“奥斯卡”颁奖礼,纪念抗战70周年?得了吧,分明是给某人加冕的超长宣传片。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比好莱坞片场还夸张,士兵步伐精准得像用激光校准,坦克导弹一亮相,活脱脱“宇宙第一强国”的真人秀。领袖站在阅兵车上,摆出雕塑般的Pose,镜头360度无死角伺候,宣传机器火力全开,硬要把“核心”俩字刻进你DNA。群众?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掌声、欢呼,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真实想法?抱歉,剧本没这台词。 这场阅兵,表面秀国威,实际秀权威。对内吓唬老百姓:看清楚,谁才是老大!对外抖包袱:瞧瞧,咱多牛!可这华丽的场面底下,藏的是经济下行、社会矛盾的遮羞布。法西斯审美这套把戏,玩得再花哨,也不过是极权者的自嗨,拿老百姓的自由和尊严当道具罢了。 总而结之法西斯审美,从纳粹到红朝,套路从来没变:用壮观的场面碾碎你的脑子,用整齐的队列踩平你的个性。中国的大阅兵,披着现代外衣,内核却和古代封禅一个味儿,都是皇帝梦的翻版。美国阅兵虽像散兵游勇,却透着自信的从容——人家无需靠队列证明实力。而9.3大阅兵,某人站在权力的顶点,导演了一场视觉盛宴,观众却只能当道具。表面风光无限,内核空洞得像黑洞。这种审美,归根结底,是对人性的羞辱,对自由的嘲弄。可惜,坦克再多,口号再响,也盖不住真相的低语:这盛世,不过是极权的化妆舞会。
朱韵和
2个月前
雷颐:文革时的虚假繁荣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来华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人数猛增。那时正“狠抓阶级斗争”,“敌情观念”极强,有关方面制定了极为细致、严格的与外宾接触的有关规定,各单位、居委会都组织全体人员、居民学习、熟背这些规定。 当时,我从农村回城探亲,也曾与其他知青一起, 被拉到居委员开了半天会,学、背这些规定,一条条背得滚瓜烂熟后才能回家。 其中一条规定是,如外宾到某商场时,该商场所有商品可不凭券而敞开供应。为了显示“一片繁荣”,中国居民也可“购买”,但“买”后不得离开商店,要等到外宾走后到柜台将商品退还。传达中,还表扬某菜场一名卖肉的师傅“水平高”:一次,顾客拿出肉票要买2两肉,这时恰有外宾在旁,卖肉师傅当即决定不要肉票,切了2斤肉递给顾客。 据传达说,曾有人趁外宾在时买了好几双尼龙袜就想走,结果被有关人员拦住,后来袜子全退不说,还通知了工作单位,受到处分。 “规定”中对外国人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都提供了“标准答案”。比如,“文化革命”是“很有必要”;“五七干校”、“上山下乡”是“大有好处”或“很受锻炼”;有关工资、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够用”,不能说出具体多少钱。据说,根据工资水平可以推算出工农业生产状况,以至推算出军工情况和国防实力……因此,这事关国家机密,不得告诉外国人。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所有问题中只有“家庭有几口人”的答案是“可如实回答”。当时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有外宾问一个老头儿家有几口人,这位老人生怕答错担不起责任,一时紧张,慌忙回答:“可如实回答。”弄得外宾莫名其妙。
朱韵和
2个月前
雷颐:造假的《故宫》 (1972年)经批准,当时美国著名电视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拍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故宫》。 承担这个这次特殊“政治任务”的,是当时的清华大学学生刘志军一家。据刘先生回忆,由于是国务院办公厅交北京市“外办”具体经办,所以北京市“外办”经过几个月 的仔细筛选后才选定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关领导还亲自到他家实地查访,看了他爷爷、父母、兄弟姐妹,并向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作进一步了解才最后确定。 刚开始拍摄,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裤都是黑蓝灰三色,男的都穿军绿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队一样”。 当时的情况,正如刘志军所说,“也难怪,那个年代的人除了绿军装,几乎都是黑蓝灰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鲜艳点的衣服,也必须穿在里面,因为露出来就是资产阶级思想。” 但为了表现服装色彩的丰富,他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刚结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红衣裳,二妹妹则到邻居家借了件暗紫色格上衣。另外,当时经济凋敝,物质供应紧张,所有东西都要凭票限量供应。 但“《故宫》中有一组镜头,要表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当时正赶上中秋节,广安门菜市场突然摆上了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那个年代,老百姓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凭证且限量,而惟独那天肉菜全不限量,敞开供应,只要排队就能买上。我父亲的单位为让我家在外宾面前表现出中国人的自豪,还特地补助他100元钱,母亲攥着相当于自己3个月工资的钱,乐滋滋地挤在买菜的人群中……”(刘志军:《影片〈故宫〉引出的跨国情缘》,《纵横》,2002年第7期。) 露西·杰文斯女士的《故宫》播出后,在海外颇有影响,据说当年还获得了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从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便可看出外界当时是如何了解当时的中国的。确实,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纪实”。纪录片也是一种文本,所以我一直认为,必须通过“文本”之后的真相,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但愿后人不会完全以此片来认识那一段历史,当然,如果将此片与刘志军的《影片〈故宫〉引出的跨国情缘》“互文”(Intertextuality),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理解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