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苏珍宝岛冲突 翻译:STURMGEIST 1969年3月2日,中国军队入侵位于乌苏里河中部的达曼斯基岛,并开火。两周的武装冲突就是这样开始的,现在人们宁愿不去想它。 50年前的今天,两个核大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战争的边缘。 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得到苏联的全 力支持,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但在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北京要求根据1919年巴黎会议的决定重新评估当时的边界,这些边界要求在主航道和航运中段划定边界,并允许在历史上划定分界线。根据1860年北京条约,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界是在乌苏里河以及卡扎克维奇河之间。因此,这些河流完全属于俄罗斯。 北京要求根据1919年巴黎会议的决定重新评估当时的边界,这些边界要求在主航道和航运中段划定边界,并允许在历史上划定分界线。根据1860年北京条约,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界是在乌苏里河以及卡扎克维奇河之间。因此,这些河流完全属于俄罗斯。 1964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莫斯科和北京就领土争端、边界协议和法律规则的磋商以失败告终。(需要指出的是1964年10月15日赫鲁晓夫下台,第二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9年,在中国与苏联爆发武装冲突后这个岛被全世界所知,它的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 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后,中国当局继续指责苏联领导层走上了“社会帝国主义”的道路,将该岛描绘成苏联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农民登陆达曼斯基岛,开始割草,放牧牲畜,说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家领土内。苏联边境巡逻队一次又一次地派出,处理这些中国农民,没有使用武力。每一次挑衅少则15人,多则150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速之客们并没有空手而归——他们用棍子反击。中国农民和苏联边防军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被称为“群体斗争”。 苏联英雄尤里·巴班斯基回忆道:“我是在事件发生前不久被派往这个前哨基地的,尽管我在边防部队服役了18个月,可我还没有闻到火药的味道。我是一个运动健将,所以我经常参加比赛和体育赛事。直到2月,我才被任命为边防军的指挥官,我的指挥官是斯特列尔尼科夫上尉(即著名的“瘸子上尉”)。我来到前哨基地,那里除了厨师什么都没有。“ “每个人,”巴班斯基说,“全都在岸上和中国人打架。”当然,我是一个肩膀上扛着枪的人,确实有一场战斗。中国边防军在冰上越过乌苏里江,入侵了我们的领土,因此,斯特列尔尼科夫举起了他的步枪。我们的人看起来更高更健康。但中国人也很狡猾,非常狡猾;他们不会反击,他们会试图躲避我们的攻击。我们相互殴打了一个半小时,但没有开一枪,只打对方的脸。当时我还在想:“有趣的前哨基地,” 后来,北京派出了第49集团军特种部队(即沈阳军区抽调的特种侦察兵,另有一批身体素质较好的运动员被秘密集结起来,包括摔跤、柔道、武术、举重等项目共40多人)前往边境,但训练有素的战士无法充分展示他们的功夫技巧,因为他们的饥饿和温暖的衣服阻碍了他们的行动。此外,一名被苏联特种部队部署到该地区的指挥官是一名优秀的拳击手,他打断了那些人的下巴和鼻子。(当时解放军边防部队中流传着这样的笑话:“上珍宝岛后,千万别和‘瘸子上尉’单挑,否则鼻梁骨断了,以后连媳妇也找不到啦!”) 中国当局指责苏联边防军企图将四名中国老百姓从该岛驱逐出境,并向他们开枪。正如美国国务院在1969年7月13日的《情报公报》中所写,“中国的宣传强调了内部团结的必要性,促使民众做好准备。可以认为,这些事件完全是为了加强国内政策而设计的。 开始对峙 1969年3月1日至2日晚上,大约有300名中国军人身穿白色长袍,身穿SKS步枪、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和冲锋枪(即56式半自动、56式冲锋枪、54式冲锋枪)。 第57边境巡逻队的军官伊万·斯特列尔尼科夫要求中国人解释为什么他们出现在苏联领土内,但回应他的只有机关枪的射击声。在最初的15分钟里,18名苏联边防军在战斗中丧生(斯特列尔尼科夫上尉是被解放军打死的第二个人)。北京在行动开始前进行了仔细的计算:预计的暴风雪会使能见度降低;所有剩余的军事单位将于3月2日进行军事演习;达曼斯基附近的前哨基地离部队很远,所以苏联方面的增援不会很快。 当天,苏联军事摄影记者尼古拉·彼得罗夫(Nikolai Petrov)抵达前哨基地,拍摄苏军边防军的照片。他拿出他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但是却被巡逻的中国士兵抓了个正着,但彼得罗夫把相机藏在外套下面,中国士兵并没有注意到相机的存在。这些照片今天在莫斯科联邦边境管理局中央博物馆展出。 巴班斯基说:“20分钟后,只有13个人活着回来,当然,我们还可以撤退,回到前哨基地,等待增援部队。但我们对这些混蛋非常生气,在那一刻,我们唯一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把他们消灭。为了孩子们,为了我自己,为了这片土地,这仍然是我们的土地。” 在13小时内扭转局势,迫使敌人撤退的行动来自邻近前哨基地维塔利·布贝宁中尉,在这期间他搭乘一辆BTR轮式战车与20名边防军士兵一同完成了决定性的行动迫使中国人撤退。那天,苏联失去了31名边防军士兵,14人受伤(包括下米海洛夫卡哨所所长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和克格勃特别处侦察员H•布依涅维奇2名上尉军官),据苏联克格勃委员会称,解放军有248人死亡(实际解放军牺牲17人,负伤35人,并有1名通信员失踪,苏军没有讨到便宜)。 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一场舆论战争开始了:3月3日,中国人在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外举行了抗议活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打倒新沙皇!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3月7日,苏联被控入侵黑龙江省,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在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外举行。 3月14日下午,苏军奉命从达曼斯基撤出边防部队,但他们立即返回,因为中国士兵立即占据了原来苏军的阵地,3月15日上午10时,他们开始向苏联阵地开火并开始进攻。 附:苏联官方在报道3月中旬达曼斯基岛的第二次战斗时说:边防军把中国人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边防军的冲锋受挫,遭受重大伤亡,中国人在人数、火力和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战斗开始前该岛在他们手上。宣传中只字未提使用正规军和坦克的事,对列昂诺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讳莫如深。他们只是想宣传“我们用很少的人击退了大部敌人的进攻”。 第二轮 从3月2日到15日,只有苏联边防军在战斗。后方的苏联军队站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 “这是边境冲突。”莫斯科说。 那又怎样?中国人有大炮和迫击炮支援,而我们的前哨基地除了机关枪就是机关枪,仅此而已! 苏联军方接到命令:不要激怒中国人,不要开枪,你们得完全靠自己。对面有500个中国士兵,这里只有两个前哨基地的幸存者。如果他们朝你开枪开炮,而你只能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还击?当时的克里米亚边防指挥官瓦西里·舒利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然而,正如克格勃解密文件所显示的那样,克里姆林宫知道挑衅即将来临——中国驻苏联领事馆已经警告过它——但无法迅速做出决定。虽然边防军设法击退了中国人的攻击,但他们弹药即将告罄。 第57边境巡逻队的指挥官叶夫根尼·亚申中校在电话中说:“快点开炮吧,我们快死了!”但炮兵无能为力。边防军不得不撤退。敌人加强了阵地,准备进攻。在枪战中,无线电的天线受到了损伤,因此,亚申中校和边防军总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无法联系到对方。列昂诺夫决定复制布贝宁中尉在3月2日的策略——使用T-62坦克,从后方和侧面攻击中国人,包围该岛——但中国人已经知晓了这一策略,并精确地击中了上校的心脏(15日夜到16日凌晨,师侦察连连长勃尔特科夫斯基率领侦察营救小分队前去营救,到达时列昂诺夫上校乘坐的T-62坦克已经全毁,列昂诺夫上校与亚申中校已经阵亡。上校想从下方的坦克逃生舱口出来时,被子弹射中心脏部位。苏联方面认为是解放军狙击手所为)。 意识到敌人的优势,远东军区指挥官陆军中将奥列格·洛西克违背了苏联中央政治局的命令,下令在当时没有公开的122mm BM-21冰雹火箭炮开火(发射了480发火箭),并最终平息了中国人的反击,使苏联第199步兵团的进攻成为可能。敌人别无选择,只能离开阵地。苏联士兵回到了他们的阵地上。 “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解释。3月14日晚上,一辆卡车被开往中苏边境。我想知道有多少士兵在那里,我们似乎是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营长发表了讲话:必须清除苏联的“修正主义者”。他说,如果俄罗斯人逃跑,我们将继续前进,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用“中国人民的力量”恐吓勃列日涅夫。每个人都大喊:“向毛主席致敬!”但是没有到达那个岛,他们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袭击。我看到指挥官被炮弹撕裂,只有三个人还活着。整整一个星期,他们都在收集尸体,把它们埋在集体坟墓里。如果你把所有死去的人都放在岛上,你就得把尸体排成三排。我对这个岛变成中国人感到高兴吗?我不知道。”中国士兵刘坤回忆道。1969年,他是中国哈尔滨人民解放军基地的一名士兵,参与了对达曼斯基岛的进攻。(本段所谓解放军士兵回忆,看看就行了,就是扯淡) 事实上,这个岛对苏联和中国都没有真正的经济意义,它是一个沙洲,几乎没有上升到水面。 中国人继续试图占领该岛,边防警卫不得不用机关枪阻止挑衅,因为冰层融化后无法到达达曼斯基岛。然而1969年9月10日,莫斯科下令停火,以免破坏苏联部长理事会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和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的会谈。 结局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才承认与中国存在领土问题。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首次承诺根据国际法划定边界。1997年欧盟解体后,当东线划界结束时,达曼斯基岛被中国吞并并命名为“珍宝岛”,意思是“珍贵的”。 如今,外国公民被禁止进入该岛,只允许学校郊游和爱国教育之旅,参观博物馆,在那里孩子们被告知在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下的胜利。 中国北部的学校教师将中国军队将进攻行为描述为对“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者”挑衅的自卫行为。 北京军事博物馆导游说,在3月15日,一辆T-62坦克被解放军击毁。事实上,一辆坦克的驾驶员在驾驶时犯了错误,它掉进了冰里,中国人后来把它从河里捞了出来。(实际上T-62是被解放军布设的地雷炸毁的,当时的战斗英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投出手榴弹打乱了苏军队形,列昂诺夫上校乘坐的T-62坦克因此开进了雷区,但杨林也不幸牺牲。1969年3月21日苏军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4月份解放军派海军潜水员将其打捞并修复) 在乌克兰一家出版社的采访中。中国东方研究中心主任帕维尔·普里普斯基解释了50年前苏联和中国武装冲突的意义: 这场冲突的原因,以及同年随后发生的几起边境事件,有很多。重要的是苏联和中国的共同分歧。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上半叶被正确地称为“蜜月”,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国内外关系开始恶化。对苏联国内政治中的个人崇拜的批评,对西方的“解冻”,对印度在1962年中印冲突中的支持,中国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批评,以及对中印关系的各种指责,都给中印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可见国家之间的分歧背后最重要的——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对抗对抗。 李德胜还担心苏联的强取豪夺式的行为影响中国国内政策,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出现了明显的反苏联言论,这并没有增加莫斯科和北京关系的积极影响。 事件再沿中苏边境发生冲突本身从1960年代开始,然而中国已经预先了其他事件——“布拉格事件”,因此担忧中国领导人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显然最终促使北京在1969年3月更积极行动。 由于担心苏联的直接入侵,中国当局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术,采取了强有力的短期武力展示,以剥夺苏联在可能发生冲突中的主动权。根据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记忆,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阿纳托利·多布林在冲突开始时告诉他,是中国挑起了武装冲突,而不是苏联。 原作者写在最后的 反对非军事手段有什么实际作用? 冲突的军事部分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真正的“武器”将是抗议活动、中国报纸的宣传、试图影响公众舆论、将苏联描绘成侵略者的运动。 自1969年夏天以来,中美一直保持沉默。北京方面认为,华盛顿可以阻止莫斯科挑起全面冲突,包括使用核武器。 为什么莫斯科最终决定把达曼斯基岛交给北京? 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两国关系逐渐正常化。1986年夏天,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讲话,表明苏联决心解决双边矛盾,这是莫斯科和北京新关系发展的开始动力。阿富汗撤军、越南援助减少、中苏边境和蒙古军事派别减少导致两国关系背景总体改善,为解决边界争端提供了机会。 【全文完】 ---50年前,苏联和中国为达曼斯基岛开战 (1/4)
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对此说明如下:这个事情我完全清楚。 紫阳5月16日下午要见戈尔巴乔夫,16号上午戈尔巴乔夫见的是邓小平,之后下午是赵紫阳见他。赵紫阳把他下午要念的稿子口径给我看看,是外交部联络部起草的,总书记要照念的。我看了觉得没有把握,当时来了一个中 央联络部的局长,我问他:上午小平见戈尔巴乔夫,你在场吗?他说在场。我问:关于中苏关系正常化,小平是怎么说的?他说:小平说“最高领导人见面了,两党关系自然就正常化了”。我说这个不对,最高领导人见面,我们知道最高领导人是邓小平,戈尔巴乔夫知道吗?他不知道。 所以我在外交部中联部给赵紫阳起草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话,是我加的,是我的笔迹,有档案可查。我是这样加的:戈尔巴乔夫同志:今天上午你跟小平的见面,是你此行的高潮,(就是他这次访问中国的高潮)。因为我们13大有个决定,小平同志虽然退了,但是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还是我们党的宝贵财产。因此他在退下来以后,我们党在最重大问题上要听小平的决策。因此你今天上午见了邓小平,就意味着我们两党关系恢复正常。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告诉戈尔巴乔夫:中苏两党关系正常化,就是由于两党最高领导人见面,而两党最高领导人不是我赵紫阳跟你,而是上午的邓小平跟你。 我觉得紫阳必须表这个态,不表这个态,就违反了党的13大决议。因为13大以后,紫阳凡是见外国的共产党领导人,都要讲这个话。因为邓小平讲的:“全世界看中国稳定不稳定,就看我的地位稳定不稳定。”因此13大决定是要跟所有人说的,要让全世界知道的。如果不说,赵紫阳就是失职,就是没有把13大放在眼里,就是企图把自己当作最高领导人。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这样写了。 赵紫阳在见全世界各国领导人时要讲这个事情,为了实现邓小平的目的和动机,就是让全世界知道:小平在中国地位不变,因此中国是稳定的。就是这么个意思么。 后来有人说:紫阳说了这句话就是把小平抛了出去。对此我讲两句话: 紫阳这句话是对各国领导人都讲的,对戈尔巴乔夫尤其要讲,因为当时中苏是全世界最大的共产党。紫阳到朝鲜见金日成都要讲这个话,那个稿子也是我加了这段话。既然见金日成要讲这个话,见戈尔巴乔夫时能不讲吗?
【译诗一首】致中国同志们 作者:加里-史奈德(Gary Snyder) 翻译:王佩 中国和苏联的大军 在宽阔的平原上对峙。 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各站一边, 赫鲁晓夫吼道: “把欠的钱还我!” 毛笑了又笑,长发飘飘, 他的脸又圆又光。 两军开始前进--他们相遇 但没有冲突 相安无事各走各的线 自始至终毛泽东笑着 他抓出一把钱 笑着给了赫鲁晓夫。 毛主席在长征中的私人物品: 两张棉毛毯 一件汗衫,两条裤子和外套 一件套头衫 一把打补丁的伞 一个用来盛饭的搪瓷茶缸 一个有九个口袋的灰箱子 就像寒山站在那里 铁鞋踏破峭壁 发梢贴在微笑的嘴角 也许正在卷一支 延安特产的烟 吸一口政治的大麻 世界本是一个 爬出尘土飞扬的窑洞 (对唐人街的王来说,无论发生什么 他都要从华人学校里退学,打他爸爸一拳, 离开洗衣店,从金门桥逃向大海 他能成功吗?) 蛋壳一样薄的 龙山黑陶壶 也许制造于公元前3000年 你也杀人 我看到西藏人从高原上 穿着长统靴蹒跚而下 平原上的热度 让他们在皮草下大汗淋漓 从Almora凝望Trisul 北京新印制的地图 将它们统统称作中国 从这里一直遥望恒河平原 从香港新界的松树冠 朝另一边眺望:收割的土地 鹅、鸭、孩子 **远处的喧嚣 顺流直下 隐约几个人影 走上跳板 正给小船装货** 这就是中国吗, 又平,又棕,又宽? 那些祖先 留给我们什么 孔夫子,一些古建筑 水土流失 青山变成荒漠 岩石裁剪着洪水,淹没小山 那些无用的河口 盐碱和沼泽 淤泥堆积在河床上 听琼-贝兹在唱“东弗吉尼亚” 那些日子 我们漫步在鲜花盛开的 十亩樱桃园 手牵着手,嘴对着嘴 在黄昏讨论列宁和马克思 而你正向北京进发 我把手伸进她的衬衣下 解开她的胸罩 把手放在她的乳房上 她的呼吸芳香,带着五月的热量 我在想整个世界 我的爱人,都应该象现在一样 鲜花,书籍,革命, 更多的树,强健的姑娘,清朗朗的春天 你拿下了北京 毛主席,你应该戒烟 不要去理那些哲学家 建水坝,种树 不要徒手消灭苍蝇 马克思不过是另外一个西方人 他的理论只适合存在于脑子里 你不需要炸弹 回归农业吧 写诗,畅游江河, 那件蓝袍实在棒极了 不要向我开枪,改天一起喝酒, 等着 我
朱韵和
6个月前
“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是让毛坐卧不安的事。他和赫鲁晓夫究竟有什么过节,让赫鲁晓夫成了他驱之不去的梦魇?我以读过的资料,试着分析一下:第一,赫鲁晓夫作二十大秘密报告,披露斯大林暴行,然后几乎是掘尸扬灰,让斯大林这尊国际共运的神名声扫地。他的凶残阴险,杀人不眨眼的暴行使他从流芳百世 转而遗臭万年。要论在党内斗争中整肃异己、杀害无辜、翻云覆雨、玩弄权术,毛是斯大林最好的学生,甚至还有发明创造。 我们知道,毛除了读中国历史之外,对真正马列的原著其实涉猎不多,但他最中意的一本书,就是斯大林亲自指导编写的《联共(布)简史》。这部书据称他读了不下十遍,又当成延安整风文件的首要必读书。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中国宫廷斗争那套权术,他是炉火纯青的,但在列宁式政党内,用什么方法能既掌握最高权力,又显得是得了马列的真传呢?从这部书中他学到了以路线斗争的方式抢占政治正确的制高点,把他的政治对手打入错误路线。同时,以政治路线带组织路线,建立自己的党内班底。就是林彪后来强调的“跟对人”。 毛对斯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斯大林的招数,他学后是招招管用,而且他之能最终在中共坐上头把交椅,是斯大林犹豫再三,而最后终于认可,所以斯大林对他实有再造之恩。恨的是在他掌握了中共绝对权力之后,对斯大林指挥中共的那些指示开始不服气,特别是对他在斯大林面前的儿皇帝地位感到难以忍受。毛是自比唐宗宋祖之人,而对于独裁者言,天无二主是必要条件。毛曾经说过,蒋介石只许天上有一个太阳,我偏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这话其实是说,我才是那个真太阳。所以越到他志得意满之时,越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懊恼。 除了上面谈到的毛对斯大林的错综情结,还要看当时苏共对中共的扶植。当时苏共正全面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那就是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56个大型援华项目。所以,对苏共批斯大林,也就在表面上跟着说些不关痛痒的话。但你若仔细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你就会明白,这个报告毛一定是越读越窝心。赫鲁晓夫讲的那些东西,对斯大林的揭发,有许多内容仿佛是直指毛的。 我们举几条例子。 1)个人崇拜。不用说,在刘少奇一伙的鼓噪下,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党内不容挑战的至尊意识形态,“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已经使毛成为红太阳。而且在建国后节庆日的口号中,毛自己亲笔加上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这一条口号。中共党内对毛的个人崇拜已经形成。 2)蔑视法律建设,以政治需要随意杀人。建国后所谓镇反,土改等运动杀害无辜中国人数以百万。 3)经济建设胡指挥,农业合作化运动强迫农民入社,掠夺普通人民的生活资料,任意迁徙少数民族,造成农业全面衰败。 特别是苏共在批判斯大林之后,开始宣扬人道主义,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任意枉法杀人,在经济领域也开始以数字化、精细化、物质奖励方法来减轻计划经济的危害。这些和毛心目中的政治路线、经济路线完全不合拍。在毛看来,赫鲁晓夫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者。 ---赫鲁晓夫何以成为文革中头号外国敌人 作者: 赵越胜 图:1960年11月,刘少奇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与邓小平、彭真同苏共领导人合影
朱韵和
7个月前
苏联“逼债”的真相 对于造成所谓的“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苏联逼债说”是中共官方的一个长期的舆论观点。在中苏交恶的那些年,尤其如此。可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能够证实“苏联逼债”的存在,官方正式文件也从未正式谴责过“苏联逼债”。 1、中国对苏联的债务,主要是军事武器装备进口所致。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借贷3亿美元,是苏联对华第一笔贷款,其中一半属于攻台急需的海军装备订货。后来因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搁置。 朝鲜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急需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经与苏联协商,决定双方“共同负担”,而中共建政伊始,无力支付,1950年11月,由周恩来出面同苏联签订贷款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 朝战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绝大部分半价提供的。中国欠下30亿元人民币,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给中国折价9.8亿元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 第二笔重大对苏债务,是中国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获得苏联援华的机器设备,而中国则需要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农副产品,乃至矿产原料的援助。但“大跃进”之后,中国无法按贸易合同向苏联交货,在1959年、1960年两年间,遂又欠下25亿卢布的债务。 自1950年以来,向苏联借贷连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1960年之前已还33亿元人民币,尚欠苏联总计24.43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2、困难时期的1961年2月,赫鲁晓夫致函毛泽东,表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糖,帮中国度过困难。我方接受了50万吨蔗糖,粮食是否借用再作决定(后来未用)。1961年4月双方达成协议:“1960年中方贸易欠款可在5年期间分期归还,中方借用的50万吨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归还,均不计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 3、1961年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反修”阶段,中国决定加速还款——以后选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作为粮食进口对象。1965年,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当年5月11日,《人民日报》颇为自豪地宣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那么,“逼债”的传言又是怎么出现的呢?1960年,中国向苏联口头提出所欠的“20亿卢布,可能要在5年内还清”时,遭到苏外贸部部长帕托利切夫的批评,认为中国未与苏联协商,把还债时间确定为“五年”,同时宣布短期内不向中国提供汽油。这一事实受到媒体的渲染,“苏联逼债说”在中国民间氾滥。 4、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苏交恶期间,官方论战颇多,但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其实,困难时期,中国每年对苏还债数额,远不及每年主动援外费用数额。 5、困难时期,虽然中国是在向苏联还债。但若要说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难,同样不是事实。1959年至1964年,平均每年还债数额仅为10亿元人民币,而1962年,中国对外援助69亿多元人民币。大饥荒的1961年,援外支出接近偿还外债的支出。 ---作者: 师铁夫